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的開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成為最主要的教學任務。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啟蒙的關鍵時期,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成為最重要的問題。以小學低年級數學操作活動為例,探究操作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從而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動手操作;深度學習;策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而且是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合理地把動手操作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如何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的興趣,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分析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好處。
例如,在教學“4的分與合”這節課時,可以出示一個故事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如:猴媽媽有兩個猴寶寶,一個叫團團,一個叫圓圓。一天,猴媽媽拿了4個桃子分給兩個猴寶寶吃。第一次分完,團團大叫“我不樂意,我不樂意”,讓學生先說一說團團為什么不樂意,再通過手上的圓片去擺一擺,擺完之后說一說,團團分得了幾個。接著繼續出示情境,圓圓說:那怎么辦呢?團團說:我們倆交換吧!這個時候讓學生自由說一說,然后擺一擺,最后問怎樣分才能讓兩只小猴都滿意呢?自然而然引出最公平的分法。全部擺完之后,把3種不同的分法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試著寫一寫,最后還要引導學生根據分法去思考幾和幾能合成4。
上述案例不是向學生“灌輸”數學概念,而是重視了數學概念的發生和形成的過程,克服了“概念+練習”的模式,著重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動手操作來形成知識的結論。上述概念教學中的一系列操作活動,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主動發現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提升邏輯思維
數學學習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而低年級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不發達,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給他們的學習加大了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入動手操作活動,為學生搭建思維的平臺,將深奧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形象的事物。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教師出示情境圖,在商店中,小朋友們是顧客,教師是售貨員,如果要買1元5角的筆記本,但是又沒有1元錢,該如何付錢呢?教師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讓小組學生通過討論,運用提供的學具,討論怎樣合起來就是1元5角呢?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案開展操作活動,最終可以得出的結論都是付了15角。最后提問要買1元5角的筆記本為什么都付了15角,讓學生總結出因為10角=1元,所以可以這么付錢。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引導自己的思維,一步一步探索,從而品嘗到創造、發現的喜悅,既長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單位換算的數學思維。
三、動手操作,引發深度學習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任務,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課堂的主動權,將相關的概念、公式等內容直接講解給學生,讓學生被動記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活躍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數圖形”時,圖上一共有多少個三角形?
一般教師會教學生給三角形編號的方法,然后通過數數字組合的方式,數出一共有幾個三角形。這樣教學,雖然學生能按教師的指令快速地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但也會導致學生成為操作步驟的被動執行者,這樣的學習只能是機械的。
不妨試試先數線段,按照從A點出發,再從B點出發,最后從C點出發,這樣數,既不會重復又不會遺漏,這就是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課件動態演示線段圖變成了三角形,要求數一數三角形的個數。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由線段圖變成的三角形中可以發現,數三角形和數線段個數的方法是一樣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些作圖的方法和步驟,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他們在獲得新知的同時還能做到舉一反三。
總而言之,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中,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取中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在深度學習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知識學習中得到培養。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內化新知,建立邏輯推理、直觀想象等思維,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在小學階段奠定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曉雄.以“玩”的方式學數學:《數圖形中的學問》教學與思考[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16(5).
[2]徐智卯.加強操作訓練,發展小學生思維: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9).
作者簡介:徐珊(1991—),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 ? 單位:南京市太陽城小學,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