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娜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整體思想文化、處世觀念的總體表現。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有著最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離不開其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與創新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創新
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掌握優秀傳統文化,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地傳承下去,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新課標要求教育者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加強小學生語文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入。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小學語文教學勢在必行。
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現如今,年輕一代人不懂得珍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上現代文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排擠,導致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開始變得微弱。“頭懸梁,錐刺股”變成了面對作業時的懶惰,聞雞起舞換成了賴床的惡習,“孔融讓梨”變成了長輩無限的溺愛。這一切都在表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應加速提上日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百善孝為先,堅持不懈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品德。然而,當今利益至上的時代,學生也忽視了學習傳統美德的重要性,這些良好的傳統品德很難在現在的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嚴重阻礙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步伐。如今的教育者只有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從小學生抓起,才能徹底改變我國現階段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從根本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一是引入古人性格,幫助學生心智發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用“仁”來體現,對國家“仁”稱為忠,對父母“仁”稱為孝。教育者將忠孝這一概念傳授給學生后,這些優良品質都將影響學生一輩子。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心智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因此注重對小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引導學生實現人生價值。但直接傳授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容易接受,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古詩詞的方式將詩人的品行特性引入課堂教學,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在學習《江雪》時,雖然只是文字描述的場景,但我們卻能真實感受到兩鬢花白的老翁向我們走來。“絕”“滅”“孤”“獨”四字表現出了作者被貶兩次的磨礪。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表明了詩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1]。盡管天氣惡劣,但一位老翁仍在寒江之上獨自垂釣,困難險阻不能讓他退卻絲毫,讓讀者體會出詩人高傲的性格,這樣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不畏艱難險阻,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良品德。
二是引入古人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培養道德素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對道德的崇尚、對智能的重視、對文學藝術水平的強調,對于我們來說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文學素養水平。小學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人生價值觀、知識底蘊積累的關鍵時期。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古人的思想,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例如,《離騷》中,屈原深處黑暗時代,被誣告卻仍心念國事,直至死亡也未曾停止對百姓的牽掛。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將舍身為民的情懷徹底表現出來。將這樣磅礴的氣勢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必然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最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
1.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高重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的形成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我們在學習其他文化的同時,不能放松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小學生經常會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教育者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進行教學。例如,學習《賣油翁》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當學生把握了人物語氣和深情時,自然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這時學生就會對古人的文化產生興趣,最終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2.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人們的實際生活,因此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是提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的必選之路。例如,中華傳統節日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如中秋節,是對家人團圓的渴望;春節,是對新的一年的期望[2]。通過讓學生查詢有關節日的傳統知識,討論相應節日所對應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者有關的傳說或詩詞,讓學生自主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最終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現如今社會飛速發展,我們的理解、認知需融合傳統與現代,并互通有無。教育者應引領教育的潮流,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增強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代入感,實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掌握,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境界,將優秀的文明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永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引入與教育方式創新[J].名師在線,2020(14):52-53.
[2]宋曄.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中華文化的引入與教育方式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20(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