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云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學好它不但要基礎扎實,思維靈活,邏輯性強,還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教師根據這個基礎和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同時提高其成績。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能力培養;策略
事實證明,知識重要,能力更重要。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較強的能力,知識轉化不成力量,更轉化不成好成績。核心素養式的教學,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激發,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變通,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現興趣,進而有長久的、積極自覺的學習意識。所以,一線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從方方面面為學生創造機會,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思維敏感度和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他們應對難題的綜合實力。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體驗到成就感,能發現學習中的樂趣以及數學本身的魅力,自然地提高其數學成績。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小學生認識能力有限,他們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說起學習,他們想到的就是不好好學習老師要罵,家長要責罰,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說:“媽媽,我給你把作業做完了。”“放心,我給你考好成績。”很少有小學生自覺自愿地去思考,學習是不是為自己。學生的這種認識或者情緒使他們在學習中總是處于被動的狀態。他們把為了少挨罵、少挨評當成一種“動力”,逼著自己學習。顯然,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成績證明,這種動力雖有作用,但是作用不大,甚至長此以往,還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所以說,正確的、有力的學習動力,是學生發自內心對數學的一種喜歡和好奇。這種好奇,使他們想解開學習數學時遇到的任何一個問題,使他把學習當成探索之旅游,發現探索中的樂趣,并在這個過程中增強學習能力,提高數學成績,對數學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在傳授方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常意義上,老師以為在課堂上保質保量地給學生傳授了計劃中的內容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一定是有收獲的。可是事實證明,老師在課堂上傳授多少知識不是關鍵,關鍵是學生對所傳授的知識到底掌握了多少。而這往往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思考能力、互動能力、應變能力是分不開的。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要以發展學生能力為目標,把平時在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在無意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有能力、有方法學好數學。
首先,讓學生勤翻課本,吃透知識點。課本不只是課堂上才要用的學習工具,是課下、課后隨時可以翻閱的學習工具。但是有些學生在課下做作業的時候從不翻書,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應該充分地運用課本,不但在課堂上,在做作業時,也應該先翻一下書,看看當天學習過的內容都掌握了沒有,把不熟悉的、不太懂的地方弄懂、吃透,再開始寫作業,這樣作業做得既快又準確,還輕松,長期堅持,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其次,解題要靈活,不能鉆牛角尖。事實證明,凡是靠死記硬背學習數學的學生,成績都不是太理想,而且學習過程還特別的累。數學是一門靈活的學科,學習它絕不能靠蠻力,靠死記硬背,要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串聯知識的技能,讓知識的關聯性發揮作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才能靈活遷移,有效運用。
三、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在教學中有一種學生是老師最心疼的,這種學生學習特別認真、踏實,他們不是在學習,就是在準備學習,可是成績總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對于知識的掌握不夠靈活,應用能力相對薄弱。同一個知識點,放在老師講過的題型中或許會做,可是放在另一種題型中,他們就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下手了。顯然,這類學生在學習中也沒少下功夫,但是目光只局限在了課本上、課堂中,沒有把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的意識。所以,老師要讓學生學習知識,也要運用知識,不但要給他們設計個性化的練習,還要引導學生把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樣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就能提高,他們對知識學習就有了多變性,靈活性。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關鍵。小學數學老師要抓住這個關鍵的階段,在給他們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有能力學好數學,他們才能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構建良性發展的學習模式,提升教與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許玉香.引導質疑 主動創新:淺談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3(7):21.
[2]李忠循,唐鳳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11):9-10.
[3]孫秀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