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蘭
摘 要: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形成靠的是養成教育。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低年級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由于他們年齡小、自控力差,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強。作為低年級的教師,我們應該處處留心,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扎扎實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小學生; 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俗話說:“良好的習慣是人一生的財富。”低年級的學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也有不少不良習慣,作為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就要善于發現,及時引導,讓學生能從 “他律到自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一、言傳身教,帶動養成
俗話說:“師者,人之模范也。” 在學校里,學生往往喜歡模仿或是學習教師的某些行為和品質。比如較低年級的學生,該階段的學生各方面能力都相對較弱,價值觀并未形成,他們可能會積極尋找一個可依賴、學習的對象,即非常崇拜自己的教師、喜歡模仿教師。基于此,為了規范學生的行為,教師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一方面要從行為上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得他們能夠從小學階段就養成良好的學習以及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要從思想深處樹立甘為人師的思想,勇于為學生當表率。因為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一心一意地為學生考慮,否則很可能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比如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舉止一定要得當,對待學習的態度必須認真嚴格等,教師必須先規范自身行為,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比如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提高班級在年級中的排名,以及要求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做到守信守時等,教師首先需要保證自己能夠做到,要時刻保持熱愛學習的狀態、保證準時上課下課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從細微之處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以及給他們帶來好的影響,使養成教育變得“可見、可學、可仿、可行”。很多小事也可以起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比如當班級地面有小紙屑時,我總是彎腰撿起;當教室課桌歪歪扭扭時,我會及時動手擺好;當潔具室里的勞動工具擺放不整齊時,我會把它們一一歸類,擺放好……而我所做的這一切無聲的教育,學生們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慢慢地,他們也會模仿著我的樣子去做了:當地面上有紙屑時,學生不會置之不理,而是會效仿老師去低頭撿起;當桌椅不整齊了,他們也不會放任不管,因為有老師做表率和榜樣,學生會非常自覺地擺好……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本著“學校無大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做楷模”的原則,用自身的模范行動影響和帶動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積極評價,引導養成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我認為“評價”可以當作一個有效的教育教學工具,因為在該階段評價不僅僅是“規矩”,更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評價來教學,那么將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比如,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星級評價”活動,從紀律﹑衛生﹑文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班級開設星級評價欄,每周小結、每月總結,對各方面表現好和突出的學生獎勵星星,定期推出“周進步星”“月進步星”,并醒目地張貼在教室黑板旁,讓學生一目了然。這樣不僅能夠對學生展開全面評價,還能夠讓所有的同學都參與進來,久而久之將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益處,可以從總體上為學生的成長進步明確目標和方向,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比較星星數量的多少,明確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為下一階段制定新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肯定和表揚是鼓勵和榮耀,有時候很可能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就成了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科學合理地運用評價手段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習慣以及熱愛學習。例如:班上有位男生學習非常努力,成績也比較突出,但是出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他不講團結,長期如此就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在進行星級評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以他愛欺負人和傲慢為由,反對他獲得本月的“學習星”。然而,從評選規則的角度出發,該同學確實可以獲得這項榮譽,于是為了解決矛盾,班會上我給同學們講了“星級評價”的客觀性原則,要求大家正確看待和評價這名同學,不團結可能是該同學的缺點,但是他的學習情況確實可以為班級樹立榜樣,希望同學們能夠正確看待問題,于是最終這位同學獲得了“學習星”。班會后,我又及時找到了這名同學,將他帶到辦公室和他進行單獨談話,提出他有能力獲得“學習星”,且向他說明了“學習星”僅僅代表的是自己在學習方面可以得到同學以及老師的肯定,而在其他方面同樣也應該努力做到最好,以獲得同學們的肯定和贊揚。最終這位同學向我反思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并保證在接下來一方面會努力學習,使成績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會時刻注意自己其他方面的問題。這種做法既保護了這位學生的自尊心,又激發了他改掉其他缺點的上進心。
三、加強監督,強化養成
對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教師可以從細微處入手,并加以反復訓練。我國橋梁專家茅以升年過八旬仍能準確地背誦出圓周率小數后面100位數字,有人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說:“說起來也簡單,重復,重復,再重復!”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漫長而細致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只有通過長期的反復訓練,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要求學生進行課前一分鐘的誦讀古詩練習,這樣既充分利用時間,又可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斷強化后,原來當上課預備鈴響后,學生仍在教室里隨意說話的現象明顯得到改善,絕大多數學生能做到上課預備鈴一響,就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自覺進行誦讀練習,安靜地等老師上課。
四、家校配合,鞏固養成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學階段需要兩者相輔相成,學校教育為家庭教育提供保障,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提供基礎。因此,我會利用電話交流、請家長到校面談、家訪等多種形式,耐心地與家長交流關于學生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養成教育之中。比如當學生在學校忽然生病了,在近期或是很長一段時間學習進步了,以及學生這段時間因為某些原因學習狀態不佳……我都會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商量相關的解決辦法,盡量將學生在學校的各種信息向家長進行動態反饋,爭取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鞏固學校養成教育的成果。例如我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非常寵愛,從生活到學習都會存在溺愛的現象,因此,久而久之,就會使得這些學生養成了一些弊病:嬌氣、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于是除了引導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教師還要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養成教育之中,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候并不是教師單方面就可以完成的,比如溺愛的問題,首先家長就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正視該問題,然后配合教師以及聽從教師的安排去及時解決問題,否則會對學生將來的發展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家庭和學校要做到齊心協力抓好學生養成教育,并鞏固好學校養成教育的成果。
總之,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堅持。而且許多良好的習慣是在不斷糾正不良習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個有心人,把養成教育融入日常班級管理之中,促使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徐漢林.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2]王東華.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2.
[3]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