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瑞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的,而其中蘊含的思想成為我們當代的學習方向,同時也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這也成為教育改革的趨勢,同時也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舉措。其中德作為根本要求是學生學習與成長中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高校思政作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學科應基于立德樹人理念開展教學。而本文主要基于這一背景,首先分析“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面臨的挑戰,然后提出“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校 思政教育 挑戰 方法
1.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難
1.1 互聯網削弱了教師的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逐漸多樣化,而且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他們可以借助網絡線上學習,這不僅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長此以往,他們習慣通過網絡解決自己學習上的問題,以至于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借助網絡解決而非請教老師,這使得教師的影響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這種背景下教師的自信心受到打擊,甚至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自我懷疑。再加上互聯網時代信息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多元化的意識形態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導致一些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缺乏信服力,這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學生習慣上網獲取答案,他們對課堂教學缺乏興趣,認為思政課堂枯燥乏味,因此學生無法通過思政學習達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這也是思政教學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1.2 網絡不良思想與信息對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
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學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思想的教育與引導,促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與觀念,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基礎。但是目前社會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意識形態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再加上互聯網傳遞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導致學生極易受到影響,這不僅弱化學生的主流意識,甚至會導致學生在思想與行為上產生偏差,這也是弱化立德樹人理念影響的重要體現。不同的思想意識形態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如空間中流行的非主流意識形態不僅缺乏內涵,偏離正確的理念,而且內容低俗,在這種思想下學生會逐漸放松自己、降低自制力,由此可見,非主流意識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思政教育對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在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只有改變以往的思政教育目標與教育模式才能推動教學改革,真正的發揮思政教育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此外,互聯網中盛行的非主流意識仍然在不斷擴散,而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他們辨別與判斷的能力較差甚至會錯誤地認為非主流思想是展示自己個性的方式,再加上大學生的盲目跟風心理大大增加高校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難度,而且不利于立德樹人理念的貫徹與融入。
1.3 教育內容重理論忽視實踐教學
當前高校思政的核心是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展開的,這一理念不僅是思政教學的宗旨,也是人民所信仰的思想觀念,這一主流意識形態是黨發展的結晶,因此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力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但是僅僅通過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實踐中進行檢驗才能增強其信服力,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形成主流意識形態。但是目前思政教育情況來看,課堂理論仍然為主要教學形式,這種忽視實踐教學的思政教育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影響思政教育效果。思政這門學科涵蓋豐富的理論知識且知識點多而雜,而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理論,進而掌握其中的內涵。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了解國情以及社會主流思想,從而引導學生將社會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但是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實踐教學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導致思政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2.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學創新方法
2.1 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立德樹人理念下思政教學要從根本上創新理念,圍繞學生建立完善的教學機制。為此,學校的管理者與思政教師首先要全面的認識立德樹人理念的內涵與價值,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制定科學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目標與教學方法,從而使思政教學更加系統、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將思政理念深入到心里,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有其理論知識作為思政教學的主要部分,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應用理論知識,進而夯實基礎,為學生實踐奠定條件。其次,思政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堅持以學生為根本,多觀察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想法與需求。而且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要適當的融入黨的方針與政策,讓學生了解習總書記的實踐成果,使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自省、自糾的習慣,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思政學習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此外,教師可以從文化建設入手,發揮其對學生的潛在影響,如可以在學校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文化、班級文化以及宿舍文化活動,從多個角度入手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2.2 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利用網絡進行在線輔導
課堂是師生以知識為媒介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而以往傳統思政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至于教學效果不佳。立德樹人理念下,思政教學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尊重學生的地位,將學生與教師放在同等地位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交流與溝通的有效性,進而使知識傳遞過程更加高效。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借助網絡創新思政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可以以新媒體為平臺實現與學生的即時性互動,如微信、微博、論壇等,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以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從而疏導學生,并給予他們幫助,這也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重要途徑。其次,教師在思政教學中要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比如可以在平臺中發布熱點時政事件供學生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討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還有利于教師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使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線上開設心理輔導專欄來提供咨詢服務,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疏導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2.3 加強思政課外實踐,促進理論和實踐的融合
立德樹人理念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還要將其滲透到學生的心里,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接受并在實踐中踐行。為此,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來強化學生對“德”的感知。比如可以以立德為主題舉辦實踐活動,如無償獻血活動、到養老院陪伴老人、支教、做社區志愿者等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正能量,從而自覺成為文明人的傳播者。或者教師可以在學校內舉辦豐富的課外活動,如辯論賽、演講、知識競賽、表演等,這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還可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凸顯學校的特色,打破已往單一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對于美院而言,美術是學校具有特色的專業,它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因此美院在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時可以根據美術專業的特色舉辦以德為主題的美術競賽,讓學生可以到社區、公園、路邊等地方觀察生活并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瞬間,如互幫互助的行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等,然后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展示與評選,從而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德在人的成長與發展中是多么重要。對于旅游學院而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紅色經典,讓學生感受前輩敢于犧牲與風險的大無畏的精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而且思政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可以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便于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應用專業知識,同時還能提高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2.4 提高思政課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
高校思政中教師的綜合素養與專業能力是決定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增強教師隊伍建設與加強高校實力的重要渠道,而且教師的能力也是高校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因此學校要基于立德樹人理念從教師入手提高思政教師的專業技能。首先,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如舉辦專業培訓、專家講座、校外交流活動等來鼓勵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為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同時教師通過參加學習活動可以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并在實踐中探索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此外,學校可以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通過選擇多個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因素對教師思政課堂進行綜合性評價,而對于表現好地教師要進行觀摩學習與獎勵,以此來調動教師主動提升自己教學能力的積極性,這也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實力的重要途徑。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貫徹立德樹人理念,同時要轉變以往的思維觀念,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根本,提高育人水平。并且教師要基于大數據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提高思政教學有效性,還要多關心學生,以身作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促使學生能夠通過思政學習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祝李楊.以“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7):156.
[2]榮芳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科教文匯,2020,(18):31-32...
[3]李蔓.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9):88-90.
[4]馬昌群.立德樹人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法制博覽,2020,(19):74-75.
[5]龐健,王婧,李德臣.新時代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難題與對策[J].博鰲觀察,2020,(3):193...
[6]劉琳.立德樹人視域中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供給研究[J].現代交際,2020,(2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