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信息技術科目的發展相對緩慢,那么,農村教師如何教好信息技術呢?筆者認為,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教學水平,改善其教學方法,樹立新穎的教學觀念,以學生信息技能素養提升為教學目標,多動腦筋、多花心思,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探索與創新
2000年,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認識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化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實際行動,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那么,為了振興中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我們如何才能走好農村信息技術教育之路呢?作為一個農村的信息技術教師,筆者根據近幾年來積聚的教學經驗及碰到過的問題,談談農村信息技術教學的見解。
一、尋思改善“經濟落后導致硬件方面投入少”這塊“絆腳石”的辦法
在農村教育中,雖然上層領導及普遍教師已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讓其開展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的缺乏導致硬件方面的投入較少,嚴重影響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從單位建設來看,即使有點資金也大多花在排危和校園環境建設等基礎的建設,解決 “溫飽”問題,不敢奢望把它花在信息技術教育設施上。比如,一些比較偏遠的學校,2300多名學生只配備一間擁有60臺電腦的課室,而且電腦的配置都是比較落后的。因此,學生在上電腦操作課時會因電腦出現較多的故障以及電腦反應比較慢,導致學生出現學習熱情不高的現象,而且信息技術教師在上課期間兼修理出現故障的電腦以及講授課文知識兩大任務。這時,可能有人會問:“電腦室不是有實驗員幫忙維護嗎?”農村學校配備實驗員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甚至不配備。因此,上列原因導致講授知識點的時間以及輔導學生上機操作的時間減少了,教學質量也相應下降。所以,筆者覺得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學校信息技術電腦機房以及多媒體室軟硬件方面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及學生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
二、大力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是關鍵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體,也是教育信息化資源的使用者和開發者,因此,建設一支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關鍵。如果有了設備,沒有人用,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學人才要專業,要“對號入座”。在農村中小學教育中,教師編制方面應盡量地要求擔任信息技術科目的教師必須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教師。只要這樣,才能把每一節信息技術課的知識系統地講解。學生也才能全面關聯地掌握相關的知識,而避免“師傅半路出家,教一半漏一半”的尷尬局面。其次,教育機構應該多創造機會讓信息技術教師進修培訓,讓教師不斷地“充電”,以能夠在教學中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與能量。作為教師,應該接受并且主動參加各種電腦技能培訓。此外,教育部門應當制定相關激勵和獎懲措施,激勵信息技術教師的創作技能,使其在自身創作方面及輔導學生創作方面有一系列的要求及動力,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成果產生成就感。
三、學校要重視信息技術科目,教師要改良其教學方法
在農村學校,由于信息技術科目還沒列入統考分數系列,所以導致學校對信息技術科目的投入比較少,有的甚至當可有可無的科目處理,從而使得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教學熱情有所下降。因此,要走好農村信息技術教育之路,必須改變學校對信息技術的觀念,要重視信息技術教學,例如,學校應該加大對信息技術基礎建設的投入及重視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等。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樹立新穎的教學觀念,以學生信息技能素養提升為教學目標,多動腦筋,多花心思,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農村信息技術的發展肯定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因為信息技術畢竟是一門起步晚、發展快的新學科。在目前的探索階段出一些問題是正常的,我們要不斷探討、不斷創新。筆者相信,只要相關部門足夠重視,信息技術教師能夠以學生為本,以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為教學目標,盡可能利用軟硬件資源,不斷學習,積極研討創新,信息技術教育也會在山區學校綻放光芒。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 .
[2]薛小惠.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特點與方法[J].教育觀察 2010 .
[3]章偉民.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案例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
[4]黃榮懷,曹原,曾海軍.論教育信息化與信息技術教育[J].信息技術教育.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