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偉
摘要:在我國,校園欺凌一直都是教育及法律工作者難以回避的焦點問題。學校、教師、學生應對校園欺凌的現象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只好倉促應付,既解決不了問題,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也使校園欺凌不斷升級,甚至誘發青少年犯罪,產生更大的危害。
關鍵詞:校園欺凌? 現象? 對策研究
一、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危害
(1)對家庭的生活產生影響。許多家長都期待著孩子通過讀書改變人生,然而,因為校園欺凌的發生,沒有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保護或者發生后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家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影響,嚴重的會使家庭環境進一步惡化,留下永久性的心靈傷痛。
(2)對社會安全埋下隱患,使人們喪失對法律的信心。校園欺凌的不斷發生,會對中小學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沖擊,易導致他們形成崇尚暴力、不思進取、蔑視法律等錯誤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成因
(1)個人方面。中小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如成年人,在遇到情緒不穩定、挫折或者攻擊時,往往會失控而實行暴力。學校是一個集體生活的地方,中小學生在校園中學習、玩耍時,難免會引發一些小矛盾,因為生活習慣、家庭教養、經濟條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的差異,平日里受到家庭過度保護的青少年就會以自我為中心,沖動解決問題,使小矛盾、小摩擦演變為校園欺凌。
嫉妒心理引發的享樂主義,需要金錢時,用暴力向他人索取,滿足個人需求。因為中小學生身心還未發育健全,難免產生嫉妒心理,例如他穿的比我好,他家好有錢,欺凌者的心理不平衡導致其拉幫結伙,靠著小團體進行恐嚇勒索,從而滿足個人的需求。
(2)家庭方面:①父母與子女互動少。因為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學,導致孩子到處游蕩,結交不良朋友,生活缺席重心,學習沒有目標。感覺家庭欠缺親情溫暖,學校缺少真情,因而反抗家庭、學校和社會,鋌而走險,演變成校園欺凌。②父母管教方式不對。父母管教態度的不一致,易給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罵方式,易使孩子學會以武力解決問題;加之當下孩子不能吃虧,受到欺負就要打回去這種以暴制暴的錯誤觀念的盛行,更容易導致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3)學校方面。教師權威偏低,無法有效引導學生。由于家長教育水準大幅提升,加之互聯網媒體提供的比老師所教得更為新奇的訊息,使得老師的專業權威日漸低落。同時一些老師的輔導能力及知識水平不夠,沒能對被欺凌者進行心理上的正確引導,使被欺凌者產生消極的情緒。
同伴團體的壓力,一些學生比較膽小怕事,不與同學積極交流,并且同伴關系也處的不怎么好,常常受同伴的影響而盲目地跟從別人做一些事;同樣作為校園欺凌中的旁觀者,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冷眼旁觀,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免得被別人議論紛紛。
三、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的對策
(1)個人方面。首先,中小學生不要因為一點小矛盾就感到委屈,互不搭理,更不要激化矛盾,擴大矛盾,一定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其次,面對欺凌者要大膽說“不”,要直接告訴對方這樣做是錯誤的,不要讓對方認為你很好欺負,但是切記要保護好自己;最后,要保持樂觀,多結交朋友,提高自身防范意識,遇事冷靜,學會應用法律,同時學會利用倫理、道德、法治觀念來約束自己不去傷害別人。
(2)家庭方面。父母要勤于和孩子溝通,提高自身素質,形成示范作用,適時鼓勵,讓孩子可以信任自己。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家長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曾經或者現在正經歷著校園欺凌,要及時聯系學校老師,妥善處理,不要責難孩子,更不要不管不問,理性地做孩子的“保護神”。所以家長與學校老師應共同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綜上所述,近年來,校園欺凌的現象受到了普遍的關注,這一問題在全社會的努力之下整體上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中小學生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環境,形成校園欺凌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四方面。探究治理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的對策,也應該以上述四方面為依據,從而有效遏制校園欺凌的發生,保護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經驗鏡鑒[J].任海濤,聞志強.復旦教育論壇.2016(06)
[2]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欺凌調查[J].黎玉蘭,曠乾,曾玲娟,唐建榮,朱霖麗,黃鐘河.基礎教育研究.2020(19)
[3]校園欺凌漸趨低齡化的成因分析及措施[J].李娟萍.智力.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