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飛



摘 要:整本書閱讀是指以一部經典或者一個核心人物為中心,根據學生在一定的年齡段可能達成也應該達成的語文能力或者語文素養,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與研究,指的是讀書的系統指導過程。云上教學時期,通過實施“項目化學習”“云上跨界閱讀”“三維評價”三個策略,可高效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關鍵詞:云上教學;整本書閱讀;實施策略
一、 項目化學習策略,促進深度閱讀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基于真實情景,學生在驅動性問題的引導下,將知識運用于新情境以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正是因為其具有不確定性、包容性、創造性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歡。整本書閱讀中圍繞項目完成閱讀,結合閱讀內容融合項目所需知識開展學習,對學生的深度閱讀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行辯論、編寫故事,設計朋友圈等項目,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思路,改變思維方式,提高對世界的認知,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問題,從而達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一個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在云上教學期間,怎樣實施項目化學習策略來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呢,下面舉幾個例子。
(一)項目化學習之一:云上辯論會
整本書閱讀過程中開展辯論賽,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于整本書的閱讀興趣,更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活動。在九下的第四單元有“辯論”這一口語交際學習內容,如結合《儒林外史》的名著閱讀來開展這一學習活動,可設計以下項目化學習活動。
項目主題:《儒林外史》之云上辯論會
云工具:釘釘視頻會議等
學習歷程:1. 自主閱讀《儒林外史》相關章節,梳理整合相關情節。
2. 擬寫、篩選辯題。如
“匡超人由善良變丑惡,由勤勉變迂腐,責任到底在于儒林眾生,還是他本身?”
“嚴監生真的是一個吝嗇鬼嗎?”
“杜少卿是十足的敗家子還是真正的風流雅士?”
3. 學習辯論稿的寫作知識。(老師網絡授課講解)
4. 熟悉辯論賽的環節及各辯手分工安排。(組建QQ群等討論)
5. 觀看相關辯論賽節目視頻。
6. 組織班級辯論會,提升口頭表達能力。(釘釘視頻辯論)
評價標準:1. 辯論是否觀點鮮明,論據翔實,思路嚴密。
2. 辯論是否思路清晰,表達清楚。
3. 對《儒林外史》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把握是否到位。
4. 對《儒林外史》的閱讀是否有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二)項目化學習之二:編寫故事
云工具:美篇
編寫故事是對名著閱讀全面地考查,學生既要熟悉名著故事,了解故事的大致框架和思路,又要在模仿中提高寫作能力。讀寫結合,最后利用“美篇”進行云上交流評議,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于編寫故事這個項目化學習活動,以名著《西游記》為例可以設計“編寫第八十二難”故事的項目化學習。編寫故事可以有以下幾種模式:
模式一:遇到妖魔——產生內訌——運用計謀挑戰妖魔——得到幫手——打敗妖魔。
模式二:遇到妖魔——運用計謀——展示法寶——收服妖魔。
模式三:遇到妖魔——智斗妖魔——遭到驅逐——師徒合力打敗妖魔。
用這些故事模式,結合七上教材第六單元的“發揮聯想和想象”寫作要求,從是否對妖魔形象、故事情節、師徒個性進行合理化的想象角度出發品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編寫故事的曲折性和生動性的要求。
在云上交流期間,師生可下載“美篇”這一圖文編輯程序,不僅可上傳文字,還能配上自己喜歡的圖片,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再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發布,邀請同班同學、老師、家長共同品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三)項目化學習之三:設計朋友圈
云工具:朋友圈或QQ動態
選擇名著中的某一人物或作者,以其名義設計朋友圈或QQ動態,進行分享展示。以網上流傳的《假如紅樓夢也有朋友圈》為例(見右圖),在這個設計圖里,人物個性異常鮮明:寶玉的憨,賈母的寵,寶釵的正,賈環的陰一覽無余。這個活動不僅能全面考查學生對名著的熟悉程度,對人物關系和個性的把握,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與分享興趣。學生在閱讀《西游記》《哈利·波特》《水滸傳》《圍城》等人物較多的小說時,進行這個項目化學習非常適合。
(四)項目化學習之四:播客擂臺
云工具:喜瑪拉雅
讓學生把所讀名著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不僅要求學生對名著進行通讀細讀,更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好抓手。利用播客擂臺,進行主播分享集贊的形式來學習,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以閱讀《昆蟲記》為例,這個項目化學習可作以下操作:
1. 老師在“喜瑪拉雅”等頻道開通一個創作賬號。
2. 確定每位學生負責講書的部分內容,如以昆蟲類別分配任務。
3. 學生閱讀名著,細讀負責講書的部分內容。老師對講書稿的寫作進行輔導。
4. 學生再次閱讀名著,并寫作完成講書稿。
5. 學生輪流當主播對一種昆蟲進行解讀。
6. 其他同學和家長作為聽眾在每一集下留言點評。
7. 全書錄制完畢,可進行每集點贊留言的評比,也可作為班級共同回憶留存。
二、 云上跨界閱讀策略,拓展閱讀廣度
世界從來不是一個角落,也不止一個角度,跨界閱讀是跨越不同藝術門類邊界的閱讀,是突破學科邊界、紙質媒介進行的綜合閱讀。在整本書閱讀中,借助戲劇、電影、電視、評書及電子書等形式,通過語言、音樂、音效等媒介,讓平面文字演化成有質感的聽覺語言,打破了思維的邊界以及名著圖書“晦澀難懂”的形象,讓傳統閱讀插上多媒體技術的雙翼,可以立體呈現出文學名著的原貌,拉近文學名著和閱讀養成期青少年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