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明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教育的實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并將這種理念引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來。而農村教育相較于城市教育一直都處于一種落后的狀態。如何提升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筆者從農村出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究了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為改善農村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 核心素養? 農村初中? 道德與法治? 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的重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明確教學方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诖?,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從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中選取其中三個,來談一談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希望對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有效性產生一些積極作用。
一、農村初中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1. 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
農村地區大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時期不能與父母見面,沒有父母的照顧,嚴重缺乏家庭的溫暖,便導致這些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態度不夠端正,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不高。
2. 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陳舊
部分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依舊采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思想,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會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授課,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沒有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思想,間接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另外,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想以及課堂中的表現不夠重視,只知道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也是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無法產生興趣、不能認真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1. 利用鄉土素材,培養人文底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核心素養理念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指導方針。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實,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人文底蘊是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首要組成部分。對農村初中生來說,人文底蘊是他們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重要素養,能為學生的長久健康發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動力。教學實踐證明:從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出發,結合農村鄉土素材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跟學生更為貼近的鄉土素材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促使學生主動捕捉所在地域內的人文氣息。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鄉土素材的作用,在課堂有效教學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實現對學生人文知識、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培養。
例如,在講《守望精神家園》一課時,為了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筆者在課前布置了實踐作業: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本地區名勝古跡、文化名人、民風民俗等。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做了準備,在課堂展示環節可謂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有的組用手抄報展示了靈山歷史文化名人;有的組展示了大蘆村的楹聯文化;有的組講述了小時候聽采茶戲的有趣經歷。
利用鄉土素材,不僅讓學生留有深刻印象,還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亦能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素材、課中展示分享感悟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人文底蘊素養。
2. 創設情景,強化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需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制造讓他們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強化學會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講《學習新天地》時,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前錄制了一段短視頻。該視頻的編導、演員,由學生自薦或推薦擔任,整個制作過程由學生自主完成。筆者對視頻內容進行審核,在技術上給予一定指導。視頻內容主要呈現的是兩名學生學習狀態的對比:一位學生早讀課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上積極參與討論,課間主動到辦公室向老師提問疑難問題,放學后自覺完成作業,并進行自主拓展訓練;而另一位學生早讀課上抄襲作業,課上打瞌睡,課間與其他班的學生追逐打鬧,放學后作業做到一半就玩起了網絡游戲,直至深夜。該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后,部分學生羞澀地低下了頭,明顯意識到了平日里自己行為的欠妥之處,這種強烈的對比,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重要。
通過創設真實情景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前準備與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有事可做、有話可講,進而強化學生學會學習的素養。
3. 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責任擔當
責任擔當是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必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學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為此,教師要尊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密切聯系農村學生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責任擔當素養。
例如,在講《豐富的社會生活》時,為提升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服務奉獻社會的責任意識,在開學前的暑假里,筆者讓學生自行設計、參與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當筆者讓學生談自己所參與的社會生活以及感悟時,常聽到精彩的發言。有的學生參觀了大蘆村古村落和禁毒防艾教育館,表示要爭做愛國少年,弘揚中華文化;有的學生參加了愛心助學公益活動,表示自己感受到好心人的善良和社會的溫暖,要竭盡所能傳播正能量;有的學生參與了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表示自己要成為講文明、守規則的好公民等等。
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素材便可源源不斷地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來讓學生自行感知到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
三、結束語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學生發展的需求。作為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應該從多個方面采取有效教學方法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將學生打造成合格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 孫瑞彥.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培養[J].中外企業家,2019(23):215.
[2] 張亞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