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李子彬


【摘? 要】四川省瀘州市現存革命遺跡達1200余處。近年來,瀘州市充分挖掘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色文化,以展覽、演出、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展示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帶動了當地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紅色文化在增強青少年愛國感情,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成效。但瀘州在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城市名片進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困難和問題。包括革命遺跡遺址數量龐大,缺乏有效的線上資源整合措施,紅色文化傳播范圍有限、不充分等。本文充分運用“互聯網+”新思維,采用Django Web框架開發一個以瀘州“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宣傳推廣網站——“瀘州紅景網”實現了瀘州眾多紅色旅游資源的線上整合。充分借助“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裂變式和引流式傳播效應,實現網站累計訪問量10w人次,證明在提升瀘州紅色文化傳播力應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瀘州紅色文化;互聯網+;瀘州紅景網;傳播力
1. 引言
1.1 瀘州紅色旅游資源現狀
四川省瀘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光榮之城,這片紅色的沃土上,英雄輩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瀘州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朱德鏖戰棉花坡戰役,創造以少勝多的典范,留下“酒城幸保身無恙”的經典詩篇。劉伯承指揮瀘順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武裝起義的先聲。毛澤東四渡赤水的得意之筆,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這些紅色的記憶和永恒的精神也時刻激勵著一代代瀘州人民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
據統計,瀘州市全市現存革命遺跡遺址多達1200余處,比較著名的文物點包括如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紅軍長征過摩尼何氏宗祠駐營地、川滇黔工農紅軍游擊隊起義指揮部舊址、朱德舊居等。瀘州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全國“愛教”基地1處、省級1處、市級1處。有“況場朱德舊居陳列館”、“瀘州起義陳列館“、“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共3座紅色主題陳列館。
近年來,瀘州充分挖掘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對全市所有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科學規劃,以展覽、演出、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展示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帶動了當地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瀘州充分利用自身紅色文化資源,著力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太平渡陳列館已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瀘州市博物館、況場朱德舊居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龍透關瀘州起義紀念地、革命烈士陵園等一批瀘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在增強青少年愛國感情,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成效。
1.2 紅色旅游資源推廣面臨的困境
瀘州在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城市名片進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紅色旅游資源、革命遺跡遺址數量龐大,維護管理耗資巨大,缺乏有效的線上資源整合措施。(2)目前針對青年大眾的愛國主義和紅色文化教育多是以實地到訪的社會實踐形式展開,受眾人群有限,實地到訪的紅色旅游景點數量有限。(3)瀘州尚未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推廣網站。瀘州市博物館、文化館網站等網站針對性強,主要針對館內文物宣傳介紹。博雅文化旅游網站雖然有對瀘州紅色旅游景點進行專欄介紹,但內容粗糙、陳舊,也未能充分展示瀘州“紅色文化”資源。
2.“互聯網+”思維
2.1 互聯網正引領行業革命
互聯網的問世與發展已經給全世界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也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挑戰。“互聯網+”的概念在最近10年內被反復提及。實踐證明“互聯網+”思維已經對零售、金融、教育、醫療、汽車、農業等行業產生了無比深遠影響,也對所有傳統行業升級換代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的盛行,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驚人的9.89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70.4%,真正進入到了全民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傳播技術的加持下,新媒體已經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地位,成為這個時代信息傳遞的高速公路。新媒體技術背靠億萬級用戶流量指數,充分借助互聯網裂變式和引流式傳播效應,目前已經成為各行各業廣告營銷、流量變現、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傳播力的主流選擇。
2.2 “互聯網+”提升城市影響力
縱觀全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決策者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并開始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技術向全網人民宣傳自己的城市名片。通過“打感情牌”、“秀肌肉”、“差異化宣傳”等策略,借助互聯網裂變式和引流式的傳播效應,在吸引游客前來消費、吸納優秀人才加盟、企業招商引資、打通農副產品產銷全鏈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經濟效應。目前“互聯網+”在提升城市影響力方面已不可或缺,這無疑也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2.3 “互聯網+”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
當今世界,文化競爭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我國無疑也越來越重視文化尤其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也給國家快速傳播民族文化和普及愛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使得我國文化傳播速度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尤其是2021年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華誕,我們更要充分借助互聯網資源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傳統,真正做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3. “瀘州紅景網”簡介
3.1 開發背景
瀘州市紅色旅游資源眾多,底蘊深厚,但存在推廣輻射范圍小,區域影響力偏弱、受眾人群有限等困境。同時尚未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推廣網站,缺乏有效的線上資源整合措施。為解決上述痛點,我們采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出了一個以宣傳推廣瀘州市紅色景點為主要目的的網站,并命名為“瀘州紅景網”。
3.2 現狀調研
通過前期在網上搜索、實地調研等手段充分摸排瀘州紅色旅游資源現狀。調研發現瀘州現存比較知名的紅色旅游景點有20余處,分布在江陽、古藺、納溪、合江、瀘縣、敘永等地,呈現“個別集中,多點分散”的現狀。我們在設計“瀘州紅景網”時充分考慮瀘州市“三區四縣”的基本情況,根據不同區縣設計對應的紅色旅游景點網站版塊,并提供了游客點贊、留言評論、分享等功能,既增強了游客訪問網站的交互式體驗,又方便了網站管理員后期進行各版塊信息維護。
3.3 功能模塊
“瀘州紅景網”主要包含首頁模塊、子頁模塊、景點展示模塊、景點點贊評論模塊等4大功能模塊,如圖1所示。其中首頁模塊頁面效果如圖2所示。子頁模塊共包含江陽、納溪、瀘縣、古藺、合江、敘永等6個部分。景點展示頁面模塊共包含有21個瀘州紅色旅游景點。景點點贊評論模塊給游客提供留言評論、支持點贊、分享到微博、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功能。
3.4 技術手段
“瀘州紅景網”使用Django Web框架完成開發任務。Django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Web應用框架,由Python寫成,采用了MTV的框架模式,可以用于快速搭建高性能,優雅的網站。后臺管理使用了SimpleUI現代化主題,方便對紅色旅游景點內容和游客留言內容進行管理。數據庫使用MySQL。
4. 互聯網推廣
4.1 推廣手段
“瀘州紅景網”上線測試階段和正式上線階段,推廣手段包括分享網站紅色旅游景點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等新興媒體平臺工具。通過后臺管理,不斷更細網站景點信息,擇優選擇展示高質量游客評論,增強游客之間留言互動,最終起到了裂變式和引流式傳播效應。
4.2 影響效果
“瀘州紅景網”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模式,實現了瀘州紅色旅游景點展示內容可以直達全國網民終端,同時瀘州紅色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瀘州紅景網”借助新興媒體平臺工具“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特點,基本達到了瀘州紅色文化輸出能夠“面向西南,輻射全國”的目標。
根據后臺統計結果,“瀘州紅景網”已經累計發布了21個紅色旅游景點,涵蓋了瀘州三區四縣絕大部分知名紅色旅游景點。目前網站訪問量累計到達10w人次,景點總點贊次數累計到達2w次,有效用戶評論量突破5千條。數據表明,“瀘州紅景網”在推廣瀘州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提升瀘州紅色文化傳播力方面效果顯著。
5.結論
“瀘州紅景網”實現了瀘州眾多紅色旅游景點資源的線上整合,借助“互聯網+”技術用較小的代價有效提升了瀘州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瀘州紅景網”作為“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推廣網站,打造瀘州“紅色文化”城市名片,起到良好的廣告效應。后期網站的線上流量也可以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吸引省內外學校、企事業單位組團來瀘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帶動全國游客來瀘旅游消費等。
參考文獻
[1]周志榮,胡文麗. 組合優勢資源 傳承紅色文化——瀘州紅色文化建設現狀及策略探析[J]. 才智(25期):218-219.
[2]王玉, 高月, 尹志浩. 新媒體環境下”陜西紅色文化”區域傳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 傳播力研究, 2019, v.3;No.074(26):11+14.
[3]李紅星. 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4]林國華. 論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特點與傳播路徑[J]. 新聞戰線, 2018(12):34-35.
[5]張麗,陳俊. 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優勢特征與價值提升[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0, No.780(30):79-81.
[6] 左鋒. 借重紅色資源 傳承革命文化[J]. 黨建, 2017(04):48
[7] 魏慧.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校沂蒙精神傳播路徑探究[J]. 傳播力研究, 2019, 3(04):156-157.
[8]劉志凱, 張太紅. Django框架在web開發中的應用[J]. 農業網絡信息, 2015(2):51-52.
基金項目:本文系瀘州市社科聯、瀘州市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中心2020年課題《web網站開發在提升瀘州紅色文化傳播力中的運用》(課題編號:LSW2020030)的最終研究成果,該項目受瀘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瀘州市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中心資助。
作者簡介:汪洋(1991.09-)男,漢族,碩士,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李子彬(1987.08-)男,漢族,碩士,助教,主要研究領域商務智能、大數據應用等。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 ?四川瀘州? ? ?6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