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鳳娟
摘 要:數學一直是小學課程中重要的科目之一,隨著社會發展,數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今時代的需求,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差異進行教學模式上的改革,如采取分層差異的教學模式。文章主要針對小學生數學認知差異的相關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差異性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8-00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10
小學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個人學習的路上起著鋪墊作用。隨著素質教育不斷進步,傳統教學模式中統一化的特點也在不斷改革,學校主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模式上的改革。新式的教育理念主要強調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1]。
一、關注學生的差異
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不同,受到的家庭環境影響也不同,在課堂上能夠明顯地表現出差異來。這時候就要求教師能夠細心發現學生的異同點,學會與學生進行溝通,在實際中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其數學思維水平制訂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設定正確的學習目標,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推動學生數學上的進步。
例如教師在教“整數除以小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填空,思考問題的根據是什么,思考過后討論即將要學習的內容0.8除以0.2。觀察這道題目可以發現,這是一道小數除以小數的題,先讓學生自己思考該怎么做這道題,讓學生嘗試著計算,教師要和不會計算的學生一起進行研究。可以舉一些和實際生活有關的例子,糖果一塊是2角錢,那么8角錢可以買到幾塊糖果?引導學生列出8除以2等于4的算式,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0.8除以0.2等于4。在課上進行觀察可發現,有的學生因為認知差異可能難以理解,需要教師換一種新的講解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或者舉出一些不同的范例,讓學生根據其范例指出他們為什么會相等,啟發他們認真地觀察。左邊是之前已經學過的知識,右邊是即將要學的新知識。按照商不變的性質,只需要除數中的小數轉化成除數是整數就可以了。這種講解能幫助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形成同樣正確的認識。在不同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實現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差異,挖掘每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展,重點體現在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歷著不同的過程,但結果相同[2]。
二、為學生設計趣味作業,鞏固課堂內容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減負的號召下,若教師一味地教授數學理論知識,并將大量的例題安排到學生的課后作業中,必將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長期下來甚至會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反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約束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在高年級數的整除概念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款相關的游戲,將教師的電話號碼從高低依次排序:8既是奇數又是合數,6和12是最大的公約數等,來幫助學生在游戲中復習數的整除概念,并且能夠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面積和周長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針對學生的個人興趣布置作業。比如讓學生扮演裝修的設計師,并對該內容進行研究。還可以通過課后作業幫助學生為后續課程打好基礎,教師在檢查作業的過程中也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此外,在為學生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參照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果,以及實際的學習能力進行一個分層的作業布置,根據不同的能力布置難度系數不同的練習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這種智能的“分層作業”教學模式,能夠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選擇對自己來說比較輕松的作業來完成,確保學生能夠主動地完成作業,幫助學生在課下對于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更好的鞏固和更多的思考,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3]。
三、高年級與低年級的語文課堂設計
(一)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
低年級階段是小學生通向青少年的重要道路,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都存在著許多矛盾,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是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控能力比較差。低年級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有待提高,在矛盾發生時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幫助。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引導人,還扮演著監督學生和輔導學生的角色,幫助學生在課上或課下完成學習上的任務。低年級階段的數學學習是為高年級階段的數學學習打基礎的,打好基礎會對后續學習有極大的幫助。相較于低年級的學生,高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已經成熟了很多,認知水平也有提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養成自學的好習慣,能夠針對知識點開動腦筋進行獨立思考。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能夠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還需要對相關教材了如指掌,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科書。數學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和指導的主要依據,在備課中承擔著重任。教師能否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內容,關乎著教師在課上授課任務的完成效度。數學的教科書也是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主要來源,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教師在課上講解的內容。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分層教學方案,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學習中的成就感,并找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將公式的運算過程作為重點,確保學生都能夠學會運用公式解題。
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方面存在著不同,教師需要重視對于數學方法的教學,從思想上入手。數學的表層知識與深層知識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這種關系也決定了二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辯證統一性。根據以上的認識,可凝練出一個數學思想方法教育的教學模式:先操作,再掌握,最后需要領悟思考。
在后續發展活動中存在大量的非邏輯思維,這種不受特定模式約束的非邏輯思維方式,能夠大力地推動學生在數學上的發展,因此要加強對高年級非邏輯思維數學的培養。非邏輯思維在高中階段才逐漸地出現,是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數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4]。
(二)學生數學學習的練習過程
低年級是學生打好基礎和進行學習積累的一個階段,尤其是學生在練習解題的過程中,能夠做到熟能生巧。而高年級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局限于此,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舉一反三,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最簡便的解題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內討論、互評等方式,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水平,發現自己認知上的差異,自覺地提高個人學習上的主動性以及數學水平,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做”數學中做到“用”數學。
四、豐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需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課堂中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做好分層教導。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積極地反思課堂上的不足,對學生的差異變化進行整體的了解,才能實施相關的改進措施,在以后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從簡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灌輸式教育早已不適應當今的學生,這種教學模式教授的只能是一種“死知識”,是對一些知識的補充,在知識的靈活運用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教師應該豐富教學的模式,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結合不同的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引導學生將學習轉變成興趣,因為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學“圖形平移”,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來呈現。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形狀的樣板,分發給學生,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培養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拓展其思維能力。數學一直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師將日常生活融入教學內容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
五、分層提問
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學習上的內容轉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還可以讓學優生起帶頭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讓“太陽班”D層的同學來回答一些簡單基礎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做到及時予以鼓勵。
如在學習《美麗的田園》一課時,假設“在春風和煦的春日,教師帶領學生外出郊游,前面有著美麗的田園,還有許多的動物在戲耍玩樂。”對此,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根據以上的信息,你能夠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種正常的提問一般學生都可以回答,只是在答案里獲取信息的數量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問題的創設方面也會有區別。在課堂結束后可以向學生提問:“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在觀察的時候需要注意哪幾點?”等等。這種問題需要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年齡上的差異進行創設,保證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對該節課進行思考和回憶。
教師在創設問題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特定的設計,在課堂上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還可以組織學習小組進行溝通,交流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意見,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創設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讓每一類學生有彈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在回答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給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還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開發學生的想象力。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是當前學校重點的改革目標,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抓住不同小學不同年級的學習特點,在數學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改革。差異性教學模式需要在課堂中得到具體的實踐應用,所以要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小學生對于數學科目的積極性,使其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董小菡.基于學情的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差異化的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周淑紅.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3]吳宏.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4]王艷玲.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表現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