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興
摘 要:中學新課標將文化置于首要位置,要求教師在開展中學語文教學時,應根植于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最終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以中學語文教學作為研究切入點,對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弘揚策略。
關鍵詞:中學語文;新課程;弘揚;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38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貫穿于教育的始終。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了要求:語文課程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基于此,教師在開展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結合中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借助語文教學內容,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理解、熱愛和認同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自覺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現狀分析
新課標中雖然明確提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任務。但是在具體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制約,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弘揚現狀不甚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課時無法保證
目前,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對新課標解讀不夠全面和深入,部分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依然以傳授語文知識為主要內容,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制約了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僅僅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致使教學安排非常隨意,難以保證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1]。
(二)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不系統、不科學、不嚴謹
首先,對傳統文化資源挖掘不足。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并未對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至于傳統文化教學僅僅是停留在教材表面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針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也呈現出機械性的狀態,忽視了文章內容的深入分析,根本無法感受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魅力。
其次,傳統文化教學碎片化。教師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由于沒有專門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托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開展的,導致傳統文化學習內容呈現出顯著的碎片化,并未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
最后,教學內容窄化和泛化。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依然是以“三百千、弟子規、唐詩宋詞”作為主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學習中,呈現出顯著的偏慢化、狹窄化,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還有一部分教師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廣泛搜集古代的文學、史學、思想學、哲學和宗教等內容,但是這些文化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與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相背離,致使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過于寬泛,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
(三)教育方法陳舊、對經典解讀不當
目前,中學教師在解讀語文教學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依然是沿用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這種單一、枯燥的文化弘揚模式,致使傳統文化弘揚效果不佳,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還有部分教師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都是從自己的感性經驗出發,對經典過度發揮,甚至對其解讀產生錯誤,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還有的教師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還存在明顯的庸俗化、形式化、娛樂化,降低了傳統文化教學效果。
(四)師資力量有限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目前,中學語文教師師資力量短缺,教師整體專業素質比較低,影響了傳統文化教學效果。甚至還有一部分語文教師是由其他教師兼任的,這些教師并未經過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訓,致使教學水平低下,難以滿足傳統文化教學需求。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策略分析
(一)深挖教材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教材是開展教學的依據,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F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古詩詞、文言文、元曲等經典名著,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中學教師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必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對古詩詞、文言文等蘊含的碎片化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在結合教材內容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對基礎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初步的文化意識。同時,教師結合作品中的經典部分進行分析,使得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教師指導學生圍繞這些經典作品,撰寫讀后感,或者指導學生通過查閱歷史資料等,了解其歷史背景,為后續的傳統文化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強化傳統文化傳承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弘揚和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師必須要對以往的教學手段進行改善,努力構建多元化的渠道,提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效果。
第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提升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必須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境,使得學生在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的內容,給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在教室內張貼黑板報、提示語、名人真跡等途徑,給學生打造富有傳統文化氛圍的學習場所,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第二,組織學生開展國學朗讀。開展國學朗讀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新課標下,對國學閱讀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诖?,教師在開展中學語文教學的時候,要不斷增加學生的國學閱讀量,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積累。一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選擇一些最佳的國學經典,包括唐詩、宋詞、史記、詩經等,指導學生開展閱讀。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行分享一些傳統的文化內容、名人故事、古詩詞等,與學生進行分享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充分借助早讀、中午上課之前,給學生安排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朗讀,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在具體的朗讀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方法,充分借助“精讀”和“略讀”相互結合的形式,促使學生在有效的閱讀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強化傳統文化弘揚效果。為了強化傳統文化弘揚效果,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加入古典音樂背景、播放與史實還原度較高的視頻等,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另外,教師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借助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促使學生在現代化教學方式下,全面了解知識背景,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最終強化傳統文化學習效果。
(三)開展課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
要想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師不僅要依托語文教學活動,還要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使得學生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傳統文化弘揚效果。一方面,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開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以歷史典故為背景的情景劇表演、猜燈謎競賽、詩詞鑒賞、詩詞朗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多種活動,還可以結合中國畫、中國戲劇表演的方式,設置相應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在開展課外活動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還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上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具體來說,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當地傳統手工制作,使得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等。另外,可以結合節日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還可以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將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使得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開展傳統文化教學
相關學者研究表示,提升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弘揚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才能把傳統文化講深講透,進而提升傳統文化教學效果?;诖?,教師應加強自主學習,充分借助網絡等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更好地開展教學。另外,相應的教育部門必須要建立一套中學教師傳統文化的培訓機制,使得教師掌握行之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和技巧等,最終提升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弘揚效果。
(五)積極開展校本課程,加強傳統文化滲透
校本課程是培養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借助中學語文強化傳統文化傳承的時候,可結合語文教學實際情況,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具體來說,教師可積極開設“經典誦讀”的校本課程,學校則可以自主編排一套最佳的校本教材,促使學生在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學習中,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弘揚效果。另外,學校還可以增加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需求,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面,促使學生在豐富的閱讀資料中,更好地吸取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其在傳統文化的感召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并自覺承擔其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因此,教師在開展中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應立足于當前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課堂的滲透現狀,深挖教材內容、豐富課堂教學手段、開展課外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等,不斷提升傳統文化弘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晨希.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才智,2020(3):177.
[2]楊光輝.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路徑探索[J].學周刊,202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