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 要: 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當前整個教育體系當中的短板。高職思政課教師作為勞動教育的排頭兵,要明確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新要求,認清自己在勞動教育中的新使命,著力研究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 勞動教育 ? 高職院校 ? 思政課教師 ? 擔當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再次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進一步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進一步細化有關要求,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勞動教育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如何在落實學校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勇于擔當,是當前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勞動教育是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應有之責
1.高職思政課教師肩負傳播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重任
《意見》指出,要“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旨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思政課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關鍵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下面簡稱為“基礎課”)中關于人的本質中提到,“人以勞動求得生存和發展”,“在脫離動物狀態而轉變為人的過程中,勞動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人在不斷勞動的過程中構建社會關系,“成為真正現實的、具有個性特征的人”。因此,高職思政課教師傳播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應盡之責。
2.高職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意見》提出,“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這對大學生應具有的勞動價值觀提出了要求。“基礎課”中,勞動價值觀的內容幾乎貫穿課程全過程,如幸福觀中,“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產生更大的幸福感,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促進”,讓學生認知勞動的價值。如在“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中,“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把每個勞動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創造力”,使學生清楚要和誰一起勞動。如在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中,培養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勞動等。可見,高職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崇尚勞動、為人民勞動、誠實勞動等勞動價值觀是應有之義。
3.高職思政課教師輔助增強學生的勞動能力
《綱要》闡明:“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正確使用常見勞動工具,增強體力、智力和創造力,具備完成一定勞動任務所需要的設計、操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高職學生職業勞動能力的增強,集中在專業課的實習實訓上實現。學生通過大量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訓練,掌握未來崗位職責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等。在此過程中,專業課教師起主要作用,思政課教師通過參與專業課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師共同探討勞動教育實踐環節的設置,共同創新勞動能力增強的方式方法,并通過組織思政課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活動進行輔助,實現跨課程協同育人。高職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增強學生勞動能力是應有之為。
二、新時代對高職勞動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時代變遷催生勞動教育的變化
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會因時而進,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同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比如1954年,憲法性文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重心集中在生產實踐中熱愛勞動、自發自愿參加勞動。到1958年,隨著“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勞動教育出現了偏向。1978年,再次明確了“培養勞動者”的教育目標,重新擺正勞動教育的方針定位。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意見》的出臺,勞動教育逐漸與“為人民服務”“社會實踐”等內容相結合,并被全面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學段、各方面,提高了其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2.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的新要求
二十一世紀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使勞動的需求和形態都發生了變化,勞動的內涵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變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高職院校做好勞動教育是事關培養國家各行各業高素質勞動者的大事,在關乎能否“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的實現上,意義重大。因此,如何創新思維、立足時代新要求、把準勞動教育基本原則開展工作,幫助高職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勞動能力,在學校建立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不僅是對高職院校的新要求,還是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
三、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師在落實勞動教育中的新擔當
1.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理論傳播
充分發揮思政課必修課的主渠道作用,做好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價值觀的理論傳播。系統梳理“基礎課”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各個知識點,適當增刪內容后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將所有知識點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使勞動教育的理論體系更完整、更科學、更合理。
2.創新勞動實踐活動的方式方法
根據重組后的知識體系,精心設計勞動教育的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活動,將思政課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活動與專業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多樣化活動相結合,使之與理論講授相互呼應,做到有講、有練、有反思、有成長,讓學生學中有行、行中有悟、悟后有思、思后再行,在知行統一中發揮實踐育人功能。
3.參與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意見》要求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形成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思政課教師可積極參與,如商討建議勞動教育專題教育內容的設置;聯系專業課教師主動交流探討勞動教育模式、協同育人效果等;開發勞動教育及勞動法規等選修課;參與勞動實踐指導手冊的編寫等;在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工作中發揮應有作用。
4.強化勞動文化以身作則
《意見》提出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思政課教師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員,可以發光發熱,以身作則。言傳莫過于身教,教師在課堂上千百次講授勞動最美麗、奮斗最青春,也許不及跟學生相處中的點滴表現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如教師每天提早到教室做好課前準備,會形成為學生服務的師者形象;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為學生答疑解惑,會形成認真負責、誠實勞動的職業形象;在課上課下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會形成奮斗進取的榜樣力量等。思政課教師應該嚴以律己,用實際行動向學生展示勞動的意義、價值及作用,在學習生活中帶動學生營造愛勞動、真勞動的氛圍,從小我做起、聚眾人合力一步步強化校園勞動文化。
四、一些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擔當狀況及對策
1.一些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擔當現狀
(1)缺乏主動擔當意識和能力
一些高職思政課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發揮不夠,表現為主動擔當意識缺乏和擔當能力不夠。一是缺乏主動擔當意識,缺少探索精神,由惰性作祟引發的缺乏干勁,由性格原因引發的遇事退縮。二是擔當能力不夠,如因入職時間短導致的能力有限、因理論學習不夠導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視野狹窄導致的創新能力不強等。
(2)勞動教育效果欠佳
相較于勞動教育,一些高職學生過于關注學業及職業發展,不愛生活勞動、不喜社會勞動或者只愿為自己勞動的現象突出,缺少勞動價值共識和行動自覺,導致其輕視勞動教育。另外,思政課教師的勞動教育方式單一、實踐活動脫離生產勞動等因素,使勞動教育流于形式主義、缺乏整體設計等,導致勞動教育效果不佳。
(3)協同育人平臺有限
在勞動教育推進過程中,由于學校協同育人機制作用發揮有限,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無法有效溝通、各自為戰,因此存在專業課教師有勞動無教育、勞動教育不注重實效。思政課教師有教育無勞動、勞動理論與實踐活動脫節等情況,沒有形成有系統完整、溝通有效的勞動教育協同體系。
2.高職思政課教師擔當問題的對策研究
(1)學校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
高職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結合職業學校優勢及地域特征,著力構建有自己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從成立勞動教育領導機構、健全體制機制、保障經費支持、創造良好環境等方面全方位鋪開工作,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和運行保障。
(2)學校打造政企校家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總體規劃設計、行業企業業務指導、政府配置實踐資源、家庭輔助配合等,形成全協同育人合力,開展系列勞動實踐。如在校時設立勞動周定量服務性勞動、在企業時嚴格實行制度定量生產勞動、在家時家務定量每日進行生活勞動等,并制訂切實可行的勞動評價標準,充分發揮多方評價的作用。
(3)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完善考核激勵制度
建立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將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寫入教師考核制度,作為評優評先、職稱評審等的依據。定期開展全員培訓或者專項培訓,強化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增強全體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
(4)高職思政課教師主動擔當作為
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思政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增強能力、開闊眼界,通過參與勞動端正職業態度、樹立職業理想,樹立政治觀、師德觀與業務觀,爭做學生勞動教育的先行者和引路人,爭做學生信服的勞動榜樣和奮斗先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Z].2020-03-20/2020-7-19.
[2]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2020-7-7/2020-7-19.
[3]教育部.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2020-07-15/2020-07-19.
[4]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109.
[5]徐茂華,周梨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加強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的歷程及其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2019(0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