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柯辰 高鐵奇
摘 ? 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大多通過釘釘等在線平臺,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原本線下的工作轉移到線上,在“互聯網+”中重獲新生。秉持“互聯網+”的時代新理念,創建“立體黨建”格局;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智慧黨建”路徑;根據“互聯網+”特點,構建“互聯網+”黨建管理互動平臺,進一步增強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 “互聯網+” ? 學生黨員 ? 黨建教育 ? 黨員管理
一、引言
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校學生黨員人數已經突破224萬人。壯大的黨員隊伍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復雜局面,使高校黨建管理工作難度加大,傳統的單一線下方式已經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工作需求。據研究表明[1](107-110),15歲—25歲的網民平均每天使用互聯網長達7.5小時,其中通過手持移動設備上網的時間高達3.25小時。因此,將互聯網技術用于大學生黨員教育和管理有良好的先天基礎,建立“互聯網+”黨建平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模式上存在的問題
知識大爆炸時代,新媒體宣傳應運而生,網絡新媒體、自媒體的誕生,給高校學生黨員的思想和認知帶來新的情況。新興事物的誕生和每日微博五花八門的熱搜,以及意識領域的激烈碰撞,給高校黨員黨建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現實挑戰[2](77-78)。結合本人長期從事一線學生黨建工作來看,以往的運行模式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如:開會受到場地的限制導致時間和人員難以協調,加大開會的成本,影響開會效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黨課、三會一課等很難正常開展。主要問題如下:
1.黨員教育形式單一。目前,黨員教育活動形式缺乏創新,形式單一[3](131-132),以聽報告、學文件、討論為主,學習往往流于表面,僅僅停留在了解某一理論或重要論斷上,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教育效果。以往的基層黨建工作,主要通過課堂、主題黨日、團日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的形式開展,需要面對面,有著明顯的地域和時間、空間限制,而且對未參與活動的人群無法產生直觀和有效的影響。黨員教育,不太注意當代學生黨員的年齡、性格、心理特征。
2.黨員教育管理缺失。大學時代,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是動態、持續和聯動的,但在實際操作和兄弟高校的經驗教訓中,部分高校只注重積極分子的培養,對發展和轉正期的學生黨員缺乏動態的、直觀的掌控,只關注定期的匯報結果,完成對入黨所需材料的清點與核對,忽視高校學生黨員的實際心理變化和思想變化,同時存在部分黨員入黨后自我懈怠,不再自我追求卓越的情況[4]。
3.部分黨員未能發揮先鋒模范帶頭和示范作用。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應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但有部分黨員更多地注重自身發展,在學習生活中缺乏帶頭意識,忽略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在學習上,更多關注自身的進步與發展,對其他同學的幫助與關心不夠;在工作中,態度不夠積極、不夠主動,缺乏爭先創優的精神;在生活中,聯系群眾不夠密切,未能很好地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三、“互聯網+”黨建的優勢
2013年《光明日報》刊登了名為《高校黨建努力實現新突破》的文章[5],明確指出在浙江和江蘇率先借助互聯網手段,“構建制度體系、強化目標管理、注重過程督導。拓展學生黨員質量提高的教育途徑,抓好課堂教學、黨校培訓和各種新傳媒的教育引導,全省高校建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專題網站、博客、QQ群等近千個,日均登錄10萬人次,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黨員質量”[6](67-70)。
結合一線黨建工作實際,黨務工作者需要對黨建工作本質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同時,筆者所在專業和學院以計算機網絡見長,有著天然的互聯網優勢,在這樣的機緣之下,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嘗試“互聯網+”黨建新模式。
借助“互聯網+”下的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可以有效彌補高校學生黨員日常管理的不足,豐富高校黨員教育形式,使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更富有生命力、戰斗力和感染力。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黨校建在網上,建設網上理論宣傳陣地。將“互聯網+”融入黨建工作,將優化以下幾方面:
1.建立高效黨建信息交流渠道。通過網絡平臺,將黨章黨規、黨的基本知識、最新政策、重要文件等及時通知給黨員,使黨員能夠自主學習研究。
2.豐富黨校教育內容。用圖片、視頻等生動有趣的資源,豐富黨校教育內容與形式,更好地調動黨員的學習積極性,增強黨校學習效果。
3.創新黨日活動形式。一,支部在開展黨日活動時,可以通過網絡開展問卷調查,征求學生黨員的意見,確定活動方案,使活動的開展更貼近實際需求[7](28-29)。黨日活動結束后,通過網絡進行活動宣傳,學生黨員轉發、點贊或評論,傳遞正能量,擴大黨日活動的影響力。二,互聯網豐富了主題黨日活動的形式,如網上黨史知識競賽、網上微黨課、網絡直播等。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開展黨日活動,使黨員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增加黨日活動的吸引力。
4.提高黨務工作效率。線上線下聯動,極大地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同時提高了黨務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將黨員教育管理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加強了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性。這些變化和進步可以幫助基層黨建黨務工作人員在信息全球化新形勢下,積極開展網絡黨建工作,提高黨務工作效率,幫助基層黨組織有效占領網絡黨建新陣地。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路徑
5G技術的普及,為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特別是高校學生黨員的現代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讓高校學生黨員教育不僅在形式上得到了更新,還在影響層次上增添了聲和影,讓原本受白天上班時間限制的黨員教育變成了真正的24小時不間斷,為新時代的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拓寬了傳播渠道。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記錄學生在入黨期間的時時表現,讓學生在數據中更鮮活,讓基層黨建工作真正全方位地融入學生入黨的整個階段,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讓高校黨建工作跑起來、動起來,真正貫穿于學生入黨的全過程[8]。可在以下幾個方面擴展和加強:
1.擴充網上服務業務。將物聯網、5G等新技術應用到黨的建設中,實現黨建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為基層黨建發展插上“互聯網的雙翅”。這種融合不僅是物理上的,還是黨建工作思維和模式的轉變,引導基層黨建工作在思路上與時俱進、在內容上更豐富、在形式上更多樣化,并初步形成線上線下互相補充、立體互動的格局。通過黨建網站(如工大組工網)及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建立“網上黨支部”,將黨務辦理、黨費收繳、黨內生活、黨員教育等工作在線化,利用信息即時傳遞的高效性縮小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時空距離。
2.增強“互聯網+”黨建平臺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生黨員是高?;鶎狱h建工作的主力軍和有生力量,基于此,基層黨支部必須緊貼學生黨員實際需求,圍繞學生黨員關心的問題,以簡潔、高效為原則,利用學生黨員網絡管理平臺,為他們提供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的教育資源,注重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及多樣性[9]。同時大力推行黨務公開,實現實時監督。
3.依托學生黨員管理互聯網平臺,讓學生黨員圍繞當前國家新政策和方針互相交流學習,讓學生黨員真正領會文件內涵,真正學懂、學會,切實掌握文件的內容和精神。“互聯網+”下的黨建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實現黨建工作與專業特色的有機結合,為增強學生專業學術能力提供交流平臺,同時專業特色成為提高黨建工作水平的有力助推器,成為黨建工作與專業特色結合的有益嘗試與創新之舉。學院研究生黨支部協助研發了“掌上黨建平臺”,有效地將互聯網的優勢融入日常的黨建工作,極大地豐富了黨建活動形式,擴大了黨建工作的影響力[10]。這是黨建工作與專業特色有機結合的一次積極探索,也是讓學生黨員參與黨建新模式探索的珍貴機會,當學生黨員從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黨建工作的內容和意義時,他們會有諸多感悟。
4.加強平臺人才隊伍建設。黨員戰斗力和生命力所在,現代社會,建設完善的黨建管理人才隊伍體系,意味著有更大的潛力和更光明的未來。高校學生黨員既是祖國的未來,又是這個組織的希望,他們是未來的希望所在。結合黨建發展實際需要,秉持“互聯網+”的時代新理念,創建“立體黨建”格局;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智慧黨建”路徑;根據“互聯網+”特點,打造“掌上黨建”平臺,進一步增強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效性。加大對黨務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力度。在“互聯網+黨建”理論的基礎上,學院黨員之家打造了“掌上黨建平臺”,該平臺具有紅色政宣、紅色典型、紅色學習和紅色服務四個模塊,集黨員教育、先鋒宣傳、學習交流、支部工作記錄等功能于一體,與特色黨建品牌890院長熱線、先鋒560形成線上線下交匯,學習服務協同的立體黨建平臺。平臺自建設以來在拓展紅色知識獲取渠道、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互聯網+”相關知識納入培訓課程,為提高黨務工作者的網絡知識素養和增強工作能力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吸納年輕新型人才,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知識業務培訓,建立長效機制。
五、結語
在十四五規劃中,我們黨再次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每一個基層黨組織都是黨的戰斗堡壘,每一個黨員都是黨的一分子。高校學生黨員作為其中蓬勃的力量,更應該被高效地管理和教育。將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拓展至“互聯網+”新載體,以黨建管理為核心,以“互聯網”為紐帶,高校學生黨員將始終與黨組織緊密相連,增強高校黨員學習教育的實時性和有效性,打通高校黨員教育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多方面地展示高校學生黨員隊伍的系列變化和進步,為實現黨員教育智慧化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11]。
參考文獻:
[1]彭鵬,張帆.推進互聯網+黨建新模式,加強大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5).
[2]古民華.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管理工作的措施[J].科教導刊(下旬),2015(12).
[3]徐岑.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黨員教育管理難點與對策研究[D].南京:中共江蘇省委黨校,2015.
[4]中國共產黨章程[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1-17.
[5]聶明磊.高校黨建努力實現新突破[N].光明日報,2013-01-17(015).
[6]陳晨,黃鴻德,廖煒.“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探索——以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1).
[7]宋之帥,王帥.試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教育的融合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6).
[8]鄭廷友,陳靜,李曉剛.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研究,適應新形勢探索新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論,2007(2).
[9]劉云.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10]樓曉英.高校學生黨員群體文化建設創新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6).
[11]曹普華.“互聯網+”時代,基層黨建怎么抓[J].中國經驗,2015(9).
本文系浙江工業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路徑研究(GZ 205111900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