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穎艷
摘 ? 要: 誦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方法。巧妙地將誦讀融入詩歌教學,能讓學生更充分理解文本,并在語言文字中獲得美感。本文結合誦讀教學理論、特級教師程翔的優(yōu)秀課例和《將進酒》的課堂教學實踐,探討誦讀教學方法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誦讀 ? 語文教學 ? 《將進酒》
誦讀作為一種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文本情境,體悟漢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這在詩歌教學中,效果尤為顯著。
張心科先生在《論誦讀的內涵、意義及要求》一文中提道:“誦讀重要的是體會作者的情思及文本語言的運用。只有真正進入文本,‘入乎其內才能體會到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思想,進而‘出乎其外體會作者采用相應語言形式表達時的匠心用意,最終才能誦讀得恰切。”①(64)此外,“誦讀要特別注意過程中‘口誦與‘心惟的結合”①(64)。
一、誦讀教學優(yōu)秀課例:程翔《再別康橋》
語文特級教師程翔在《再別康橋》的公開課中運用誦讀教學法,提供給我們如何在詩歌教學中開展誦讀的范例。
首先,整體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請學生默讀,隨后由全班集體朗讀,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感知詩歌語言。學生交流初讀感受時,體會到的詩歌的語言美、傷感、緩慢的抒情方式,都是他們對詩歌最直接、最感性的印象。
其次,探究詩歌語言文字的表達。如果說最初的整體感知是直覺體驗的話,那么對詩歌語句的揣摩、分析則是理性鑒賞。例如,詩句“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到詩中徐志摩回憶起過去的美好而心情愉悅,詩人的感情也在“放歌”一詞中達到了高潮。教師便借機指導學生誦讀:試著站在徐志摩的角度,他的情緒此時就要噴涌而出。因此,在讀到“放歌”時,要張開雙手,揚起頭,大聲讀出情感宣泄的感覺。學生們在自由朗讀中反復理解、體會詩人的心情。
最后,品味詩歌語言,領悟作者情感。在學生深入詩歌情境,理解每段需要重點賞析的詞句后,程翔老師帶領他們回到詩歌整體。他在黑板上寫下1、2、3、4、5、6(代表段落),并在數字與數字之間畫上一條直線,請學生小組討論,思考作者的感情在這幾段中如何變化?(見圖1)當領悟到徐志摩的情感起伏,再次進入詩歌誦讀時,他們對詩中情緒的細微變化更敏感,在誦讀的重音、停頓、速度和語調上,處理得更嫻熟,已經能讀出詩的味道。
圖1
誦讀在程翔老師的課堂里貫穿始終,在每一環(huán)節(jié)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最終指向在于:為學生步步鋪墊,從“詩歌整體”到“具體段落”,再回到“詩歌整體”,這樣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幫助學生一點一點地進入文本,逐步體會詩句中隱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誦讀的聲音技巧與詩歌情感融合,運用語感把握詩歌語言的深刻含義,實現“口誦”和“心惟”的有機結合。
二、誦讀教學課堂實踐:《將進酒》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②(6)。這對高中語文誦讀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
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唐宋詩詞選講》,匯編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古典詩文,在“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單元,筆者嘗試將誦讀融入《將進酒》的詩歌教學中,課堂由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構成。
(一)初讀詩歌,感受詩歌風格。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正音并解釋重要字詞,例如“將”(qiāng),有“請”的意思,詩題《將進酒》即勸酒歌;“樂”(lè)非常容易誤讀,“陳王昔時宴平樂”,平樂即陳王曹植在洛陽飲宴的平樂觀,此處應讀lè。
隨后,學生自由朗讀,個性化地表達對詩歌的最初感受,如李白詩詞的豪邁風格,以及詩句自由、長短不一的藝術特點,以此獲得對《將進酒》最直接的印象。
(二)詩歌范讀,體會韻律美感。
第一,學生范讀。教師可以先請學生推薦班上朗讀出色的同學為全班示范朗讀。實際教學中,學生范讀的效果非常好:朗讀者能夠流利地誦讀全詩,對李白的情感變化把握得非常到位;音色抑揚頓挫,極具張力,集中其他學生的注意力,獲得了全班的掌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即時評價,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同伴點評和教師點評等,以積極正面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
第二,優(yōu)質誦讀媒介的范讀。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③(34)優(yōu)質的視頻誦讀片段,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朗讀者的情緒和語言表達,以激發(fā)學習興趣。
濮存昕《將進酒》的誦讀片段為學生們作了極佳的示范:起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語調平緩,為情感的起伏奠定了良好的基調。“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情緒逐漸激昂,再現宴飲時的歡樂。“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以李白向友人敘述交談的口吻,借酒抒發(fā)內心憤懣,字字鏗鏘有力。詩歌結尾“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情感在此迸發(fā),結尾“萬古愁”三字拖了長音,韻味十足。
朗讀者的表演,以視覺、聽覺等直觀的形式,為學生呈現了如何控制語調、語速、面部表情和肢體表達,都為學生的誦讀作出了指導。
(三)精讀詩歌,學習誦讀技巧。
處理好停頓、重音、語速和句調,都是把握詩歌韻律的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詩歌特點,適當點撥學生,教授誦讀技巧。
停頓是突出強調情感,增加句子節(jié)奏的方法。例如《將進酒》開頭,由奔騰咆哮的黃河起興,因此詩句“君不見”之后可作長停頓,以引起下文所詠嘆內容。
重音是通過增強音高,強化表達效果的方法。詩句中“須盡歡”“空對月”“必有用”“三百杯”“恣歡謔”“萬古愁”都可重讀。
語速能再現詩人的情緒狀態(tài)。情緒飽滿、慷慨激昂的詩句,誦讀的速度可以適當加快,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再現了詩人與友人高談闊論,借飲酒平息內心壓抑的痛苦,情緒噴涌而出。情緒低緩的詩句,語速可以放慢。如“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是詩人勸好友岑勛和元丹丘的勸酒之語,誦讀時應放慢語速以表現詩人的醉酒之態(tài)。
句調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常有升調、降調和平調。詩中“不復回”“暮成雪”均表達了人生短暫、遲暮的可悲,因此用降調誦讀更契合詩意。
(四)品讀鑒賞,演繹詩人情感。
品讀鑒賞,“進入”詩歌內部,體悟詩人情感,演繹文字蘊蓄的情緒。
在品讀鑒賞環(huán)節(jié),師生可以一起探討詩歌的情感脈絡,在文本細讀中理解李白的情感變化:悲—歡—憤—狂(見圖2)。
誦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李白的情感起伏,演繹《將進酒》蘊含的情緒。
“悲”:詩人因人生短暫,青春遲暮而悲,誦讀應緩慢低沉。
“歡”:詩人縱情于飲酒,由悲轉歡,誦讀節(jié)奏應明快高昂,以展現豪邁。
“憤”:詩人傾吐內心的憤懣,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卻不得,沉緩的語速能表達李白內心的痛苦。
“狂”:聯想曹植雖“懷抱利器”,卻不得重用,詩人似乎有所寬慰,借買醉安慰自己。詩句由憤轉狂,情感在此宣泄,一吐功名未立、歲月蹉跎之愁。“萬古愁”三字的延長,能展現愁緒的沉重。
三、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第一,學生興趣是開展誦讀教學的第一位。運用師生范讀、優(yōu)質媒介,均能較好地調動學生誦讀的主動性。
第二,誦讀需要由淺至深、循序漸進。隨著文本解讀的深入,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生的誦讀要求。
第三,誦讀技巧的指導、點撥必不可少。優(yōu)秀的范讀能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指引其在借鑒、模仿中不斷完善誦讀。
第四,誦讀的評價需要多元,自評、同伴點評,或教師點評,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即時客觀的評價,不僅能給予學生信心,還能幫助其提高誦讀表達能力。
第五,文本分析是誦讀的關鍵,只有讀透文字,才能透徹地理解文本及蘊蓄的情感,在誦讀時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第六,創(chuàng)設情境于誦讀而言是錦上添花。合理借助想象,還原情境,融入神態(tài)、肢體的表達,更是誦讀藝術化表達。
從教學結果看,將誦讀融入語文課堂,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每一次誦讀中,學生都比上一次有新的體會和感受。符合學生的閱讀認知規(guī)律,能借助多種感官幫助學生感受文字魅力,使其逐漸領悟、不斷內化,達到“口誦心惟”和“品味”的理想境界。
注釋:
①張心科.論誦讀的內涵、意義及要求[J].教育學報,2009,5(2).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③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張心科.論誦讀的內涵、意義及要求[J].教育學報,2009,5(2):60-65.
[2]覃可霖.論語文誦讀教學[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5,32(2):79-84.
[3]唐旭.誦讀教學歷史管窺與教改設想[J].語文建設,2013(4):61-65.
[4]陳馳科.讀出語文味——加強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語文教學通訊,2013(1):48-49.
[5]梁開喜.談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性[J].語文建設,2007(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