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
摘 ? 要: 課程思政,是落實以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教育使命和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本文以旅游高職院校為論說基點,分析旅游特色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從組織領導、課程建設、資源整合、價值引領等方面著手,構建旅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實踐與創新路徑。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旅游高職 ? 實踐路徑
一、旅游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總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新時代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行動指南。
(一)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
從育人高度上看,培育時代新人是課程思政的目標所在。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真正完成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出新使命、強烈時代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任務。
從改革深度上看,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是課程思政的有力保障。《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強化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要求,包括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教師思政育人能力、教師綜合素質能力全面評價機制等方面,同時對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出了多項工作舉措。未來,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將成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將進一步成為推進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助力引擎。
從參與廣度上看,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意味著“三全育人”要從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的要素整合提升到以體制機制驅動發展的層面。在兩個大局的歷史交匯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又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新訴求,因此,必須順應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發展趨勢,用體制機制貫穿全局、突破瓶頸,共繪“三全育人”同心圓,才能真正將思政工作貫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
(二)課程思政的改革動因。
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互動共進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在文旅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的過程中,旅游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專才)向復合型人才(全才)轉變。時至今日,旅游高職院校成為培養服務旅游者、提升旅游體驗高素質人才。因此,旅游高職院校畢業生除了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堅定的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在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專業教師的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表示,在專業課教學中,或多或少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結合,如中餐服務專業課教學強調學生具備優秀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創新意識,客房服務專業課教學強調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等職業道德,但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職業道德、文化自信等培育尚未拔擢到應有的高度。同時,在調研中發現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最需解決的問題是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切入點,自身思政教育經驗和能力不足。
旅游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培養旅游工作者所需擁有的高尚的職業道德、堅定的文化自信、正確的價值觀,以思政課程為引領,輻射擴展到專業課,在把握“文化+旅游”融合方向中,實現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雙線交匯與推進的新發展。
二、典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探索與實踐
伴隨著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需求和挑戰,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2017年,課程思政被納入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略部署,幾年以來,以上海市作為課程思政改革實踐探索的典型城市,其經驗對其他省市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與創新頗具啟示意義。
(一)頂層設計層面。
2014年起,上海在高校探索實施“課程思政”,出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全面推廣“課程思政”建設。歷經6年,到2020年9月上海新出臺《關于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上海高校思政改革正式邁向2.0升級版,改革聚焦點從制度規范層面進一步鞏固確立上海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先發優勢”,主要從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三方面著手。
(二)院校實施層面。
以上海高校為例,自2014年起,上海高校探索實施課程思政的著力點主要從幾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地位,打好思政課教學質量提高的攻堅戰,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二是進行“中國系列”課程的教改創新,各高校結合辦學特色與專業優勢,開展“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牢牢把握時代發展主題,切中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三是突出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促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在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程為支撐、專業教育課程為輻射的高校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已初步建成,并向縱深發展。
三、旅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
(一)以“三全育人”為主線,構建旅游特色課程思政融合體系。
全員育人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思政教師。配齊思政教師隊伍,筑牢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的鮮明政治底色,組建思政課程教學創新團隊,強化思政課程教學研究和實踐環節教學,培養一批“思政示范課”優秀教師。建立“思政課程”教師培訓制度。邀請校內和省內優秀思政課專任教師為各專業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實行思政課專任教師和各專業教師“結對子”“手拉手”備課模式,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政素質。建立“第二班主任”制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逐步打造一支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等在內的“大思政”工作隊伍,齊抓共管,形成多方參與的全員育人格局。
全過程育人方面。打造精品課程,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促進各課程協同育人。遴選和建設“思政課程示范課”“課程思政示范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資源和行業旅游資源等創造性地轉化為思政課程資源,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全面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政治感召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打造思政“金課”,評選思政教學示范課。遴選專業核心課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努力打造覆蓋學院全部專業的系列“思政課+”協同育人課程體系。
全方位育人方面。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多要素驅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開足、開好1學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一方面,整合校內學工、教務、后勤等部門和各院系各門課的實踐教學資源,優化養成教育,完善勞動教育,構建有效的運行機制,共同推動實踐育人。另一方面,整合南京和省內其他地區思政實踐教學資源,將紀念館、博物館、革命舊址、全國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生態旅游和全域旅游示范點(區)等開辟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思政實踐教學,打造“行走課堂”,強化現場教育,讓學生感知并認同思政課程的相關理論。靈活應用“大班授課+小組專題研討”“教材重點難點+社會熱點”“課堂研討+社會實踐”“教師指導+社會專家指導”“教師考核+學生互評”等模式,不斷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
(二)以課程教學為載體,構建旅游特色大思政格局。
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構建以思政理論課為主渠道、專業課為分渠道的旅游特色課程思政體系。2019年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共遴選建設10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包括“旅游學概論”“中餐服務”“稅收與納稅實務”等。
公共基礎課方面,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主渠道、教學主引擎、思想引領主陣地的作用。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在思政課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穿插案例,配合《新編旅游職業道德》一書,挖掘不同專業中的思政元素,比如“游客為本,服務至誠”的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眾多旅游從業者的先進事跡,中華優秀飲食文化等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
專業課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幫助教師找到切入點,積累思政教育的經驗,提高思政教育能力,是幫助專業課教師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關鍵。一在旅游類課程中,結合文旅融合背景,系統梳理人文旅游資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財富,重點結合江化資源,突出紅色文化傳播,培育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講解旅游對地方經濟產生的影響,了解旅游扶貧的典型地區和鄉村案例解析,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旅游扶貧的社會意義。二是服務類課程中,在面向國內和國際旅游消費者時,將中國人對于歷史、自然、世界的看法融入故事當中,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強化對“中國形象”樹立傳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結合旅游從業者們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敬業、踏實、奉獻的優秀工作品質和職業態度,提高職業修養。三是技術類課程中,烹飪技術類人員應有的守正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愛崗敬業和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培養對美食文化的傳承創新能力,在傳承中鑄就民族飲食文化“佳肴”。四是在人文類課程中,培育學生高尚的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成為有思想有審美有創意的新時代學生。
(三)以日常教育為抓手,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習近平同志在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包括“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隱形教育應當包含在學校的外在客觀環境和人文環境之中。一是充分發揮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酒店博物館和烹飪博物館“文化育人”功能,利用博物館的教學資源,突破傳統場地限制,通過“館課互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酒店業和旅游業的歷史,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傳承酒店文化、旅游文化、烹飪文化的魅力,拓展專業教學的“第二課堂”和學習“共享空間”,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專業人文素養。二是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旅游文化,以“一院一品”建設為牽引,建設彰顯具有時代特色和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比如酒店管理學院的酒店文化周、烹飪與營養學院的烹飪創新創業美食文化節等,將校園文化建設在文化育人和產業育人的雙驅動之下,真正實現“校企融合、人才共育”。
參考文獻:
[1]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2).
[2]“課程思政”升級與深化的三維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
[3]論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
[4]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研究——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04).
[5]基于醫學特色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建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4).
[6]目標貫通與融合:高職專業群“課程思政”改革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9).
基金:2019年江蘇省高職高專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19JSSZYB018);南京旅游職業學院2019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KYC2019SZ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