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娟
摘? 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本文聚焦高職經管學院《商務溝通》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深挖專業與思政的契合點,在“校地企”協同育人的模式下,設計開發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課程思政教學環節。
關鍵詞:商務溝通;課程思政;校地企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即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商務溝通》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平臺課,對于學生掌握職場溝通,學會做人做事,奠定就業創業基礎有著重要實踐意義。商務溝通中需要獲取信息,更需要恰如其分的回應來表達理解與共情。《商務溝通》課程教學的難點在于兼顧“信息”“態度”和“情緒”三個方面,保持平衡的輸入和輸出,并且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去引導對話或者關系向正確的方向進行,該特點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推行理念高度契合,即是以“如春在花,如鹽化水”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職特色的“校地企”合作育人模式在課程思政育人方面有著先天優勢,整合三方資源聯合進行課程開發,將促進專業與思政教學的融合貫穿至育人的全過程。
一、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設立,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高職類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和重點內容為指導,以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再結合《商務溝通》的專業知識技能特點,大致歸納為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讓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與專業課程結合最為緊密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平等、公正、法治”等;
三是深刻理解中華優秀文化中與溝通相關的講禮儀、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
四是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五是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經濟管理類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
二、融入課程思政先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給專業課中的思政融合帶來了先進的理念。
(一)“因事而化”
憑借“事件”化人----在課堂案例的選取中用好契合專業的中外大事件,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家國情懷。
依照“事理”化人----在溝通方法的理論學習中,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增強法治意識,提升道德修養。
(二) “因時而進”
緊跟“時代”推進----創新教學方法和載體,注重體驗式、探索式、情境式學習,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抓住“時機”推進----抓住學生即將走向職場的時機,引入企業、地方和社會力量,實現知行合一,踐行“三全育人”。
(三) “因勢而新”
依據“世界發展新形勢”更新----引導學生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遵循“國家發展新趨勢”更新----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戰略,社會熱點,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培養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感。
三、“校地企”合作實踐應用
以演講這個項目的教學為例,首先在課堂引入了人民日報組織的年中演講活動“我們的小康”吳曉波、薛兆豐和羅振宇的演講片段,以及央視主持人大賽選手演講視頻等作為案例,讓同學們在學習演講的專業技巧之外,關注世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形式和熱點話題。接下來帶領學生前往成都博物館,由場館專業的講解員進行講解示范。同學們一邊學習觀摩、積累專業經驗,一邊聆聽感受、尋找演講靈感,并在場館中收集演講的相關資料。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堂演講的實訓。同學們通過任務活動,既學習錘煉了專業技能,又感受到了人類文化瑰寶的無限魅力、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與家國故鄉的優良傳統。
在客戶溝通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們走入校企合作企業,由企業人員完成授課。例如在銀行信用卡中心學習與客戶電話溝通的技巧,深刻理解溝通中的“平等與友善”;在某市場調查公司學習網絡溝通的技巧,了解信息搜集中的“不誠信”帶來的惡果;在某文化產業園學習客戶接待方法,體驗企業文化中的愛崗敬業。企業人員除了進行專業知識的講解外,就職場標準、道德規范現身說法,指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同學們在企業真場景中開展實訓,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在實訓活動中自覺實踐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
在調研溝通的教學環節中,帶領學生走進黨建合作的基層社區。由社區工作人員為同學講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重要意義和相關工作內容。同時給同學們提供了人口普查工作志愿者的機會,讓大家在真實的項目工作中學習人際溝通,更為國家人口普查工作盡一份力量。
此外在跨文化溝通的教學環節,選取企業和基層社區在今年疫情抗擊中的真實案例,與國外的抗議做法進行對比教學;在求職溝通環節邀請企業人力資源專家到課堂開展模擬面試,就求職禮儀和面試技巧進行現場指導的同時,進行積極向上的職場價值觀引領。
通過與時俱進的案例選取,引入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真實案例和項目,開展校園、社區、企業和公益場館的多元化教學場景創建,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得以提高,完成每一個學習任務都更具責任感。并且這樣的價值感受不是通過老師的說教和生硬的灌輸得到的,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索體驗、耳濡目染自然體會到的。同時企業人員和社會組織人員現身說法,更有影響力說服力,更加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張崔英;再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J];教育探索;2018年04期.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 項目編號CSZ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