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馮麗
摘? 要:家校共育的行動宗旨是實現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要求家長不應僅局限于孩子的生活中,還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提高家校共育在校方與家長中的重視程度,在校本課程的背景下提高家長與學校教育的配合。
關鍵詞:初中發展;家校共育;行動研究
初中階段是學生極其重要的階段,無論是學生的身心還是思想,都具有不成熟,但又極為自我的問題。所以在現階段采取家校共育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關注,也是對學生生活中的重視,從家長與學習兩個角度展開行動研究,可以促進學生的成長與學習共同進步。
一、以課題研究為主,行動支持為輔
朱永新的新教育追求中,提上“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說法,所以在初中發展階段對學校與家長開展家校共育是一種緊跟時代潮流的行動,也是落實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的教育措施。隨著教學制度的推進,校方與家長合作共同進行教育已經是家長與學校的共識,并且受到社會與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將來都會匯報于孩子的工作與生活中去,所以接受教育應當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種幸福的生活狀態所包含的必然有家長這一角色,所以在初中階段的倡導新教育家校共育的理念,既可以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來,也可以促進家長與學生共同成長。早在2015年就有家庭教育相關文件提出加強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與工作指導,構建家校共育知識網絡,充分發揮校方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推進家庭與校方的緊密配合。
相關部門要求各階段學校對家校教育在工作落實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總結,通過專特研究來加大家校共育的行動范圍與力度,從而為不同階段學生提供更完善的受教環境。為了提升課題研究的質量,校方可以采取專家指導團的建立,以及邀請教育方面專家一起進行探討,定時設立講座等途徑為初中生家校活動專題行動提供指導。并且,在行動落實期間需要經費的投入,順利推進家校合作行動的落實。
二、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到校本行動中來
朱永新教授曾經表達國這樣一段思想,教室在教育過程中就好比河道,而課程就是河道中的水流。想要達到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二者結合。缺一不可。課程豐富與否對學生人生理念豐富與否的影響是極大地,課程的優劣程度也極大影響著學生個人的優劣程度。結合當前情況來看,校本課程在各階段校園中的實施力度與范圍都已得到具體落實,并小有成效。校本課程也逐漸成為一個學校彰顯特色的品牌。在新的家校共育理念下,無論是校本課程還是學校發展都有了新的特色道路。
在家校教育的校本課程開展時,區域初中學校要不斷積極的邀請家長參與到行動中來,校方要不斷深究家長教育資源,根據所在區域結合校方實際情況來開展校本課程的研發,逐漸深入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促進親自共同成長。比如學校可以根據當地區域情況、特色生產、民風、區域特色建筑等內容開展家校共育的校本課程。因為區域特色產物、建筑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并且當地人民主要靠特色產物發展經濟,所以對于特色產物具有詳細的了解,無論是歷史、環境、背景等條件,還是產物的優勢、獨特性等都能抓住重點,所以校本課程可以圍繞當地特色展開家校共育行動,從而促進課程在大力的推動下有突破性的進展。
三、通過活動促進家校共育行動的深入開展
通過校方在校本課程中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后,家長可以增加對校方的了解程度并建立共識。從而提高家長對校方的認可程度,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區域教育部門提倡家長與校方的深度合作,在“新教育十大行動”的基礎上開展家庭與校園結合的活動,可以引導更多的家長主動參與到校方的教育中來。
通過區域教育部門的大力支出與倡導,可以創建不同的板塊來開展初中階段的校本活動。可以把校本活動分為三種板塊,既“校園、生活、特色產物”四種不同的板塊。校園板塊可以有校方組織家長與學生參加以“共同學習”為主題的活動,把家長帶進校園中,和學生一起接受教育,提高在家庭中的教育觀念;社會板塊可以由校方邀請家長帶領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以“社會見聞”為題,由校方組織、家長領導,幫助學生增加在社會中的見聞,促進學生面向社會接受文化、知識的教育,并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提供經驗;特色產物板塊只要目的是幫助初中生認識自己學校所在的特產、獨有建筑物、風土人情等,接受區域學校的特色文化熏陶,并接觸我國的傳統工藝與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們進行人文方面的教育。以“民俗文化”為主題開展活動,讓家長與初中生一起見證民俗文化的特點、歷史。經過豐富的活動組織,不僅可以促進家校教育行動的落實,還能提高家長對初中階段學生的關注度,并且可以從人文、素養、文化、知識等角度培養學生,讓家長和學生共同進步。
學生還可以組織家長自愿參加“志愿者”活動,邀請家長擔任每日安全秩序員,維護學生上學、放學時間內的安全秩序,不僅能促進家校教育的實施,還可以增加親子互動,讓學生體會到家長有責任感的一面,從而增加初中生的自信心,實現活動目標。
四、結束語
區域校本家校共育在初中階段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不僅能彰顯學校特色,還能實現家長與學生一同受育,促進校園活動開展的同時可以培養初中生與家長之間的親密關系,所以校方要在家校共育的行動中加大投入、擴大范圍,通過開展多樣式的具體活動來落實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從而提升校方水平與學生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單志艷.少子化時代家校共育的制度設計[J].教育研究,2021,42(01):22-26.
[2]孫云曉,劉海穎.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發展趨勢之新之要[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1-01-22(010).
[3]李靜. 區域推進家校共育? 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N]. 岳陽日報,2021-01-24(004).
作者簡介:李靜(1989年1月)女,民族:漢,江蘇省南京市,當前職務:中學教師,當前職稱:中級職稱,學歷:碩士,研究方向:中學生物教學/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