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曉
摘 要:音樂是一杯濃郁清新的茶,品出高雅境界;音樂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繪出精彩人生。音樂可以讓人放松緊繃的精神,享受動人的旋律,同時通過音樂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審美能力對小學生將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故而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審美教育問題,注重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音樂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問題
審美能力又稱藝術鑒賞力,指認識、體驗、評價美的能力。其中,審美體驗是音樂教學的核心,故而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尊重不同的學生個體,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形成的審美體驗,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在當前的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教師教學方法傳統落后等。因此,筆者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增加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是開展審美教育的初級階段,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彈唱、引導學生學唱的模式展開的,沒有意識到小學生的興趣。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逐漸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對此,教師應提升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激勵學生參加音樂活動的積極性。
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律動增加教學的活躍性。以“有趣的聲音世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聲音,如在引出小動物的叫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一些動物的叫聲進行發聲練習,同時引導學生添加一些小動物的律動,并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唱跳中掌握發聲的呼吸與氣息。另外,在高年級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游戲,以《保衛黃河》為例,在講課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音樂的文化背景、故事,讓學生編出小品,并在課堂上表演出來,然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音樂。這時學生通過之前的小品對音樂背景已有一定了解,所以情感上容易與音樂產生共鳴。以上方式增加音樂教學的趣味性的同時,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多樣化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更沒有意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教學方法枯燥且單一,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1)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2)用歌詞教學法培養學生審美。(3)運用樂器教學法培養學生審美。(4)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學生審美。如教師在教學生《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曲時,課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借助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歌詞,引導學生分析歌詞第一、二、三段分別講述了什么內容,讓學生感受媽媽生活過的那個艱苦時代,領悟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然后為學生出示歌曲中出現的樂器并播放樂器的發聲,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整首音樂讓學生欣賞,在欣賞中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并在欣賞之后提問學生聽到與看到的景象,以這樣的形式幫助學生放松心情,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三、情感體驗法,培養學生音樂情感
音樂教學的核心是審美體驗,而審美體驗的根本在于美感。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情感體驗法向學生傳遞歌曲的意境,以意境感染學生,讓其感受到音樂的意境美,然后融入創設的情境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在“古詩音樂會”活動中講到《梅花》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冬天”相關的聲音,如白雪沙沙聲、風吹梅花聲等,引導學生想象冬天的景象。然后教師可以以《梅花》歌曲旋律為背景,為學生播放梅花的開放過程的相關視頻,通過給予學生視覺與聽覺上的沖擊,為學生呈現歌曲的意境。以上準備工作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音樂,通過舒緩的優美且抒情的節奏,引導學生感受梅花的凌寒傲雪的品格。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音樂的學習、欣賞中感受生活中與藝術中的美,并從音樂中領悟美的真諦。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技藝時,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馬佳.有關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若干問題探析[J].音樂時空,2015(11):185.
[2]林麗莉.淺析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問題[J].新校園(閱讀),2015(6):83.
[3]劉鳳宏.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