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珊
摘 要:復習是日常教學繞不開的話題。如何提高歷史單元復習的效率呢?從授課理念、史料運用、調動學生主動性等方面著手,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單元復習;授課理念;史料運用;主動性
課從類型上可分為新授課和復習課,而復習課難度大是公認的。它既要囊括多個知識點,又要突出主干和線索,是對執教者教學能力的一次考驗。筆者有幸執教了八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復習課,在備課、上課及評課過程中感觸頗多。
一、復習課≠新授課
新授課是將新知識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重基礎。而復習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大量知識基礎上的一種提升,重線索和聯系。假如復習課只是對已學知識的羅列和堆砌,無異于炒冷飯,起不到復習的效果。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復習課為例,在第一稿教案中筆者設計了三個子目:(1)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2)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3)抗日戰爭的勝利。有心的讀者不難發現,筆者就犯了把復習課當成新授課的毛病。這三個子目的標題恰好對應的就是第18、19、20課的標題,僅僅是對已學知識的再現。盡管通篇穿插了抗戰家書,但是知識仍過于瑣碎,從本質上來講這不是一節合格的復習課。在潛心研究了整個單元的線索后,更改如下:(1)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兩條線索并進,一方面是日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另一方面是伴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其用意,一是突出與第一子目的聯系,正是因為民族危機加深和國內矛盾的變化,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二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整合,說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經過。(3)抗日戰爭的勝利,涉及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不難看出二稿和一稿相比,線索更清晰,視野更廣闊,試上課效果也好很多。
二、兼顧“大”“小”
復習課應重點突出主題,抓住主線,即抓“大”。是不是就要放“小”?舍棄基礎知識?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如一串糖葫蘆,中間那根竹簽就是單元的線索,那一個個山楂就是基礎知識。沒有那根竹簽或者一個個山楂,這串糖葫蘆就沒那么形神兼備、酸甜可口。因而,復習課難就難在要兼顧“大”“小”上。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二稿教學設計中,筆者多多少少就忽略了一些基礎知識,例如,“抗日戰爭前后持續了多少年?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哪個更準確?”“抗日戰爭大致分為哪幾個階段?局部抗戰、全面抗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分別是什么?”雖然整節課也順利完成了,聽評課老師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仍然留有缺憾。
三、注意不同角度史料的運用
梁啟超認為史料是歷史研究的組織和細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在精選史料的基礎上,應注意不同角度史料的運用,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例如,關于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地位問題,羅斯福的一段話成為經典。
“假如沒有中國抗戰,假如中國被打敗,你想有多少個日本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羅斯福
羅斯福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首腦,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抗戰,足見中國戰場的重要性。這是不是只是一家之言呢?同屬于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成員國的蘇聯能否能提供佐證呢?筆者發現了下面一則史料。
“美國和英國政府竭力催促國民黨領導人采取積極的軍事行動,盡可能多地鉗制日軍,以便減輕日軍進攻盟國軍隊的壓力。美國人比誰都更關心中國軍隊的積極抗戰?!窖髴馉幈l以后,美國開始向蔣介石提供軍事援助,強烈關注中國戰線的積極抗戰?!?/p>
——【蘇】瓦·伊·崔可夫《在華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
這兩則史料雖出處不同,但互相佐證,共同說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
復習課,顧名思義即對已學知識的復習,學生很容易掉以輕心。不少教師在執教復習課時不約而同選擇講授法,形成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課堂氣氛沉悶枯燥。筆者在第一次試上課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課后反思,之所以選擇講授法還是沒有“底氣”,萬一放手發動學生,像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就麻煩了。的確,一節課的教學效果不僅與教學理念有關系,而且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學經驗的豐富,課堂駕馭能力隨之增強。但是對于剛踏上講臺的青年教師,出路在哪里呢?筆者認為,正因為青年教師剛走出校門不久,與學生年齡差較小,要相信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課堂必將出現歡聲笑語。例如,回顧抗戰進程時,筆者要求學生用時間軸的形式呈現,完成后同桌互換批改。對于優秀的,推薦至展臺展示。初中生的好勝心很強,為了不至于“丟臉”,很多同學改了又改,畫的時間軸比平時課后作業工整許多。再比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經過是一個較難的問題,筆者要求分組討論,表現突出的小組可獲得小禮品。學生討論熱烈,答案雖不至于那么完備,但絕大部分學生能充分參與課堂,歷史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所以不管是新授課還是難度較大的復習課,千萬不要怕,既是一次磨煉,也是一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