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尚軍
摘? ?要: 教育的本質是文化育人,是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轉化為個體內在本質力量、促進人的精神生活全面發展的過程。用先進文化筑牢教育的根基,用優秀文化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與時代使命。高等職業教育植根于中國大地,培養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文化的價值與功能不可或缺。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文化育人? ?邏輯意蘊? ?行動策略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高校必須打造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同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進一步凸顯文化育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關于職業教育的文化育人,2014年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建設融合產業文化的校園文化。”在這種政策背景之下,學術界以高職教育“文化育人”為主題對各領域展開了全面、豐富的研究。
一、理論詮釋:文化育人的邏輯意蘊
教育的本質是文化育人的過程,“是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轉化為個體內在本質力量、促進人的精神生活全面發展的過程”[1](26),用先進文化筑牢教育的根基,用優秀文化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與時代使命。高等職業教育植根于中國大地,培養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文化的價值功能不可或缺。
1.文化育人的歷史邏輯
文化總是在隱匿中影響著人們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同時,文化本身兼具同化作用,能夠為同一文化族群的人們涂抹上“底色”基本相同的是非觀、價值觀和善惡觀,并促成社會群體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教育資源,豐富高職文化育人的內容,增加育人的厚度,提高育人質量,是高職教育的使命,也是高職大學生的文化需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和揚棄,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形式存在著,還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形式存在著”[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正己”的人生觀、“義以為上”的價值觀,都蘊藏著培養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可貴因子。以文化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我國就特別重視文化在社會發展、個人德行修養方面的作用。“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94)。強調發揮文化的力量滋養人、教育人,使人具備“修齊平治”的德行與胸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如儒家文化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對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把個人的自我修養作為達到道德完善的途徑,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素質素養具有重大作用。
2.文化育人的理論邏輯
近代以來,人們在探索中華民族出路問題的同時開始關注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變化,并尋求用文化促進“國民覺醒”的途徑。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此后,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解放與獨立的新征程,中華文化開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4](19)。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探索并開創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各族人民堅持不懈的奮斗。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對生活其中的人們產生著同化作用,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5](16)高校必須科學地把握文化與育人的關系,必須做到:一是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缺乏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難以實現。二是涵養主流文化價值。文化是價值的載體,價值是文化的內核。從本質上看,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獨特的價值觀,悄無聲息地啟人心智、涵育品格。在多元文化時代,以主流的文化價值浸潤高職學生的靈魂,是文化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3.文化育人的實踐邏輯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具有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意義。“知行”是傳統文化中進行育人的關鍵路徑。孔子的“聽其言而觀其行”、《尚書》“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等,說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認識與實踐是有機的統一體,是育人實踐核心理念。實踐是高職教育依托的重要模式之一。高職教育育人的目標是德技并修,即培養學生厚重的德性修養與扎實的專業能力。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大學育人的方向。恩格斯曾指出:“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6](258)高職教育的育人實踐需要夯實兩個基礎:一是文化基礎。高職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較差,主要表現為對人文社會科學缺乏興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審美情趣不夠,過度重視技能訓練,忽視人文精神培養等。但是我們不能把專業技能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割裂開來,忽視兩者相互促進的邏輯聯系。高職學生如果僅僅具備職業崗位的技術能力要求,就只能稱之為生產的工具;如果缺乏綜合文化素質,就失去能力提升的動力,難以應對工作崗位的發展變化。二是實踐體驗。在高職教育辦學實踐中,將優秀文化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如責任意識、工匠精神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養、培養職業精神。此外,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工學結合的實踐中、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體驗與感悟社會文化、企業文化,既凸顯了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又提高了文化育人的即時性與長效性。
二、行動策略:實現高職文化育人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高職院校的文化呈現豐富多彩的姿態,學校文化與學生文化、產業文化與企業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在此交匯、交流、交鋒,紛繁復雜。因此,高職學校的文化建設必須把握方向,適應時代,結合實際,使文化真正發揮育人的功能。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一脈相承。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才能提高人才質量。文化育人目標科學與否、文化育人實踐效果如何,取決于是否了解學生的文化需求,是否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必須嵌入學生內心世界,關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避免文化育人和學生學習生活相割裂。當前,高職學生基本都是“00后”,大多數來自農村,物質生活已經得到相應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成為重點。新時代每個人都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強化文化育人就是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生活和發展。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作為學校文化最主要的受眾,具有獨特文化訴求。學校的文化建設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能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學校文化的建設應強調民主,推進過程中實施師生共建策略,尊重學生的文化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文化建設中的能動作用,搭建“文化對話”的渠道或機制,凝結學校、企業、社會、學生等群體智慧,共同營造文化育人格局。
2.發揮文化的濡化與涵化功能
在唯物主義視域下,人的活動創造和傳承著文化,文化涵養著人的德性和品行,影響著學生精神生活。“教育始終是與文化維系在一起的,它所達到任何目的,都是與文化為中中介的,離不開文化這個載體”[7](124)。文化育人,需要把文化的“濡化”功能(在特定的文化中個體或群體繼承和延續傳統的過程,本質是學習和教育)和文化的“涵化”功能(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通過持續接觸和影響造成一方或雙方大規模文化變遷——整合)統一于文化育人過程中。文化育人,一是實現“接地氣”與“高大上”有機融合。文化育人堅持貫徹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路線,應從中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中挖掘教育意蘊,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方式,激發大學生對文化的興趣和關注,幫助大學生自覺進行先進文化世界的構建,啟迪學生智慧和塑造靈魂,發揮濡化作用。二是從“封閉”向“開放”轉變。在高職教育建設與改革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起到關鍵作用,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高職教育理念,體現出社會化功能、文化功能等文化涵化功能。
3.創造富有特色的時代文化育人空間
文化育人始終要著眼當下,展望未來,未來最重要的載體是青年一代。大學生作為未來最具活力的部分,文化育人要充分考慮學生主體與文化的關系,讓文化具有青春氣息,符合青年學生的趣味和審美,達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高職學生富有朝氣活力,思維活躍,個性獨立,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獲取流行文化知識、接受新的文化能力較強,對各類文化現象有關注思考、有認同抵制,但一些人文化底蘊不足,文化視野狹窄,辨別能力較弱,面對多元文化容易感到困惑,需要及時引導與點撥。
(1)網絡文化育人。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高職學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間,復雜多樣的非主流文化,虛實難辨的文化信息充斥著網絡。因此,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空間,建設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文化成為重中之重。社會、政府及學校應把握網絡文化傳播的方向性與規律性,牢牢掌握網絡文化陣地,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教育人、引導人,構建網絡文化育人空間。學校與教師要真正理解并滿足學生的文化訴求,搭造網絡文化育人與學生文化需求之間的同頻共振紐帶,采取或顯性和隱性,或旗幟鮮明或潤物無聲的方式方法,建構高職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培養文化辨別能力,使網絡文化空間成為教育引導學生文化學習的圣地。
(2)教師文化育人。《禮記》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文化育人關鍵在教師,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在文化育人實踐中,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學識與文化素養,獨特的人格魅力與人文情懷,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召、“親其師、信其道”的信奉,成為學生個體發展與心靈情感成長的導師。同時,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企業優秀的管理與技術人員承擔教學任務,成為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他們高度的責任意識,嚴謹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質量追求,為育人開辟了新的文化場域。在育人過程中,兩類教師都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真實的身心發展需求,并提供適宜的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在心靈和精神上健康成長。
(3)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根本的辦學模式,加大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力度,需要校企雙方不斷創新形式、改革內容、豐富載體,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教學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實踐過程,本體功能在于育人。發揮文化育人效應,就要落實“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的要求,樹立教學本位意識,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二是專業教材。教材在內容上應打破學科體系、知識本位的束縛,加強與職業崗位的聯系,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要對接職業標準、崗位規范和企業文化,體現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學習內容與方式的變化,培育職業道德,弘揚工匠精神。三是專業實踐。通過專業實踐、實習、校企交流等方式使學生深入了解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完善他們的文化結構,培育大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業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畢業時擁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變革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學實踐,根本指向是政府、社會、企業和學校都要利用文化對學生實施教育。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文化學習,形成文化自知,樹立文化自信,最終認同國家和社會的主流文化,培養文化創新和文化創造能力。高職教育不僅要通過文化育人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更要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建設現代社會提供具有綜合素養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鄭麗萍.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02).
[3]郭彧,譯.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2019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理念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適切性研究”(項目編號19G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