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靜楓



【摘要】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檢驗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學生是否認真上課、是否已掌握所學知識點并具備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通過作業很快就能反映。根據作業所反饋的問題,師生雙方迅速調整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作業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大部分小學語文作業都是千篇一律的冷冰冰的習題試卷。如何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激發學生興趣,有效鞏固教學成果,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多樣化
作業,是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檢驗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有效的作業,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相應素質。在認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興趣,則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擁有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才會強烈,學習效果才明顯。由此可見,一份有效并能適應小學生階段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業,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然而,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由于升學壓力和其它非教學工作的影響,許多教師不敢也無力設計這樣的作業,擺在小學生面前的也是千篇一律的試卷習題。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真完成作業的動力就在這冷冰冰的作業中逐漸消磨殆盡,形成惡性循環。
長期以來,語文作業的形式基本固定在“聽、說、讀、寫”的范圍內,而“寫”更是學生獨自完成語文作業的基本形式。這種多機械重復,少創造活動的形式也導致了學生對語文作業的厭倦和敷衍。如何設計多樣化的小學語文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作業的質量,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鍛煉,值得語文教師深思。
一、繪圖,讓抄寫作業從單調變得多彩
1.低年級“詩配畫”作業
繪圖亦即繪畫,每個學生在童年時期都喜歡涂鴉,都有繪畫的潛質,擁有創造和表現的欲望。繪畫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而學生在長大后進行有意識的繪畫創作時更會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注意感知觀察對象之間的關系。
如,一年級學生在完成詩配畫作業《靜夜思》時,會注意到詩人的“舉頭望明月”中“舉頭”的動作并聯想到詩人此刻的心情;在完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會注意表達“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境,甚至會聯想到能看得如此之遠的主人公也就是詩人此刻應該是在高高的樓上;在完成《小池》時會注意突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景象。雖然這些一年級學生在此次作業前并未經過特殊的繪畫訓練和設計指導,大部分只是在觀察課本的插畫后進行創作,而創作的作品也顯得稚嫩甚至有些許差錯,但是學生在力求用自己的筆傳神地把畫中人物、景象甚至意境再現到紙張上。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是他們提取詩歌的中心句、用心品味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的過程。而他們這個階段還難以用言語把這些表達清楚,同時,在教學目標上也沒必要把這些理論性知識分析得過早而不留一絲想象空間。故此,布置“詩配畫”的語文作業實在不失為一個符合此階段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而又能鍛煉到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的好作業。
當然,在第一次給學生布置此類作業前,即使作為語文教師未能傳授較為系統的繪畫技巧,也應帶領學生多讀幾遍詩歌直到能熟背為止。此外,在繪畫之前可以多讓學生說說他們讀到了什么內容,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教師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可以稍微點撥一下,但不應強求完全一致,應該尊重學生的理解和想象。這樣,學生在自由表達和被尊重中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和興趣去完成作業。
圖1《靜夜思》詩配畫
圖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配畫
圖3《小池》詩配畫
2.高年級“手抄報試卷”作業
手抄報,源于中國古代新聞傳播媒介,是現在報紙的原形,又稱手抄新聞。在中國唐代就有以地方官吏為主要讀者的手抄報,史稱“邸報”。由此可見,手抄報在我國歷史悠久,和文學的淵源已深。
手抄報是一項綜合實踐活動,它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知欲望,還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四大名著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四大名著的閱讀興趣,筆者決定布置一次有關四大名著的手抄報作業。鑒于學生對一般的知識傳播型手抄報已經非常熟悉,筆者在布置語文手抄報作業時決定讓學生出“手抄報試卷”。簡而言之,即把原來的單純抄寫型文字換成學生自己思考提煉的問題,并把他們制作的試卷再發回去給其他學生完成,讓學生在鍛煉審美、知識提煉能力的同時還鍛煉了思辨能力,并讓一份小小的作業在傳遞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這一形式新穎靈活、擺脫了機械重復抄寫的作業果然大受歡迎,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學生在完成同學制作的試卷時也不忘對手中這份作品品評一番,知識和美也在交流中得到升華。這其中,三位學生的作業較具代表性。他們的作業注意排版、注意所繪圖畫和主題的相關,注意知識的難易程度設置,尤其是他們的試題題目都是自己在閱讀書本后提煉出來而非到網上直接摘抄的,這也體現了學生對本次作業的重視以及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具有重要作用。
圖1《紅樓夢》知識競賽題
圖2“四大名著”知識競賽題
圖3“四大名著”知識競賽題
二、演繹,讓口頭作業從呆板變得靈動
在本節,因在實際操作中,角色扮演、演講辯論都帶有一定“演”的成分,因此都被歸入到演繹型作業中。
1.角色扮演,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鍛煉
在語文作業中,口頭作業是較受學生歡迎的類型,但是許多教師布置此類作業常常是讓學生讀書背誦,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上概括一下文章內容,偶爾讓學生把學過的課文故事講給父母聽。然而,這種帶有測驗性質的作業并不受學生歡迎。于是,讀書變得有氣無力,在同學面前背得滾瓜爛熟,教師一抽查卻全部忘記,費時費力,師生急得滿頭大汗,效果卻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