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銀芳
摘 要:在多元文化競爭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繼承并弘揚傳統文化成為新時期教育的重點。各學科都應該承擔起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數學學科自然也不例外。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立足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借助名人故事,激發文化自信,引入數學古詩,激發興趣熱愛,借助古代趣題,連接傳統文化,通過實踐活動,加深文化認識。
關鍵詞:傳統文化;數學教學;教材;名人故事;古詩;趣題;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68-02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需要世代傳承。新課改也對傳統文化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學科都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任務,為學生打造堅實的民族文化教育陣地。在數學學科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傳統文化元素。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樹立數學文化教育意識,在數學教學中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從而傳承傳統文化。本文對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和策略進行論述。
一、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立德樹人的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滲透數學文化常識成為數學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傳統文化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顯然契合了這一教育要求,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數學學科教育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文化,體會數學學科的文化魅力,受到數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這對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和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有助于促進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指導方向。在此背景下,各個學科都承擔著文化傳承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應在通過數學教學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立足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找到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合理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可在帶領學生認識帶有阿拉伯數字的鐘表之后,向學生介紹中國日晷、漏壺、油燈鐘等傳統計時裝置,告知學生中國古代采用的是十二小時計時法(子丑寅卯的計時方法)。這樣的傳統文化引入,能夠幫助學生感知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中國古代的貝幣、刀幣、銅幣、白銀和黃金,讓學生了解到早在千百年前我國人民就已經嘗試制造貨幣進行商品交換,這也是現代人民幣應用的起源。這樣的傳統文化滲透,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感知貨幣變遷的過程中,豐富對貨幣文化知識的認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應用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立足于教材內容,合理引入傳統文化知識。
2.借助名人故事,激發文化自信
數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我國歷史的變遷發展過程中,有無數偉大的古代先哲憑借他們的智慧與勤奮,為世界數學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應用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古代數學名人故事的引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感受我國偉大數學家的創造智慧。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對于圓周率的提出,教師就可引入以下知識: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過關于“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而在1 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通過精確計算得出圓周率應該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是世界數學史上第一位將圓周率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人。祖沖之所得出的這一偉大數學結論,要遠比西方國家數學學者早出一千多年。這樣的數學名人知識的引入,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偉大,幫助學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從而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傳承傳統文化。
3.引入數學古詩,激發興趣熱愛
只要細細品味,教師就會發現很多古詩中隱藏著數量關系和數學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若是能夠有效應用古詩內容,就可使課堂充滿意想不到的趣味,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教學“認識數字”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北宋邵雍所寫《山村詠懷》這首古詩。這首詩只有20個漢字,卻把1~10的數字全都用上了,是數字詩的典范。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古詩的引入,幫助學生認識數字的妙趣。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就可引入唐代駱賓王的《樂大夫挽詞五首》。其中“百年三萬日,一別幾千秋”一句,就含有簡單的數量關系計算,并使這首詩極具審美意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用這首詩進行新課導入,帶領學生探索年、月、日的換算關系。此外,很多的古代詩詞中都蘊含著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如蘇軾所作的《題西林壁》,就表達了陷于局部最優而無法得到全局最優的數學思想。因此,在應用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引入,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
4.借助古代趣題,連接傳統文化
很多古代趣題都體現了古人對數學的探索,教師可在數學教學中帶領學生解答這些古代趣題,使學生感受古人的數學思想和智慧,從而有效滲透傳統文化。例如,“雞兔同籠”問題是數學四年級數學廣角課中的一個探究問題,這是非常古老的一個數學問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問題描述為: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在這個籠子之中,到底有幾只雞、幾只兔子?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法,《孫子算經》中提出了“砍足法”的解題思路,通過將每只兔子變成“雙腳兔”,從而將兔子與雞歸為一類進行計算,這其實就體現了現代數學中“劃歸”的解題思想。學生在解古代趣題的過程中,勢必會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智慧思維感到嘆服。而類似這樣的古代趣題還有很多,如“鳩占鵲巢”問題、“曹沖稱象”問題、“田忌賽馬”問題等,教師都可以引入。
5.通過實踐活動,加深文化認識
在應用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數學傳統文化專題活動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例如,“計算工具的認識”一課對“算盤”這種充滿智慧的古代計算工具進行了介紹。為幫助學生認識這一計算工具,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可開展“算盤”資料搜集調查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并嘗試制作算盤。這樣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傳統文化的認識。又如,在教學“對稱”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中國傳統對稱建筑”數學板報制作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之中感受古人對數學知識的運用以及中國獨特的數學美學,從而豐富學生對傳統數學文化的認知。
三、結語
總之,應用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數學學科的魅力,使數學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具體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數學史,引入數學名人故事,借助趣味題目,利用數形之美,開展數學文化實踐活動,進行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君林.滲透中國數學史與傳統文化提升數學學科魅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3).
[2]江萍.讓傳統文化滋養數學課堂——淺議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J].小學教學研究,2019(01).
[3]王威.數學教學如何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合[J].遼寧教育,2018(15).
[4]陳潤紅.讓數學教學散發出傳統文化的氣息[J].基礎教育研究,2018(06).
[5]景秀華.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數學文化[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14).
[6]嚴坤.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J].內蒙古教育,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