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紅
摘 要:勞動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學習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教師應充分借助生物科學的優勢,制定相應的勞動教育目標,充分利用教學內容,加強實驗教學,組織實踐活動,采用科學全面的評價方式,合理開展勞動教育。
關鍵詞:生物教學;勞動意識;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6-0052-02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類學科,集農業、林業、環境等學科的知識為一體,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具有一定的學科優勢。勞動技術是科學生產的重要工具,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不僅可以起到深化知識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教師應在生物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本文對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教育進行探討。
一、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的意義
1.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生物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具體的實驗操作,兩者結合才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可以提升學生的實驗積極性,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實踐操作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優勢,滲透勞動意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2.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勞動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生物學科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勞動鍛煉的機會,還能給予學生科學的勞動指導,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勞動并不是機械的勞作,而是需要方法指導和知識輔助的。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可以利用知識作為勞動輔助,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生物教學滲透勞動意識存在的問題
1.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而勞動技能是學生未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傳統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課本知識為主,常常忽略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勞動意識的培養效果不佳。
2.對實驗重視程度不足
實驗是提升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有效途徑,但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對實驗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真正參與實驗的機會較少。有關實驗的內容,教師基本上都是給學生進行演示,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觀看實際操作,使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很難有顯著的提升。
三、生物教學滲透勞動意識的具體途徑
1.制定相應的勞動教育目標
為了能夠在生物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教師首先要制定勞動教育目標,真正將勞動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學中,這樣才能根據教學目標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例如,在“植株的生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勞動教育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植株生長的知識,了解植株生長的過程、植株種植方法,使植株能夠快速健康地成長。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恩每一個辛苦的勞作者,正是由于他們的默默付出,我們才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并引導學生愛護植物、保護植物,尊重勞動者的勞動成果。生物教學中涉及農林牧漁等方面的知識非常多,教師要借助學科優勢,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2.充分利用教學內容
勞動與生物學科知識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例如,“人的由來”這一章節主要講述了人的起源和發展、人類生殖以及人類的各項活動。學習這些內容,學生能夠認識到勞動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了解美好生活離不開人的勞動,勞動是創造價值和財富的重要途徑,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除此之外,生物學科還有很多知識和內容都蘊含著勞動教育。例如,通過“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學習,學生就會了解正是由于人體內細胞、器官等不斷的運作和勞動,人才能保持生命健康。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知識,不斷滲透勞動意識,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好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
3.加強實驗教學
僅僅通過理論教學,學生的勞動技能很難真正有所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通過實驗讓學生感受勞動過程,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到一起,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實驗是一種比較規范、認真、嚴謹的活動方式,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科研工作者的辛苦與不易,從而產生對科研工作者的崇敬之情。生物實驗中很多內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例如,白醋可以和油脂發生皂化反應,從而達到去污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做這個實驗,使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享受勞動的成果。在實驗完畢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的歸整、清潔工作,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組織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參與到勞動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水平。例如,“用藥急救”“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被子植物的一生”等內容都可以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在講解完課本上的知識和內容后,可以組織學生到醫院、公園或者田間地頭參觀,讓學生真正感受勞動過程。教學完“植物的生殖”以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果園參觀,讓學生認識植物嫁接、組織培養等勞動過程。還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植物嫁接的成果,看到一株果樹上能夠結出不一樣的果實,從而充分體會勞動的魅力,讓學生愛上勞動,并提升勞動自覺性。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還要讓學生親自體驗各種不同的勞動,從而加深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學生只有親自體驗勞動,才可以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用勞動改變生活,提升生活質量。
5.采用科學全面的評價方式
科學有效的評價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為此,教師還需要制定科學全面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評價方式應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個方面。過程性評價是指在勞動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勞動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到勞動中,并及時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點評,幫助學生糾正在勞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積極性。終結性評價是指對勞動成果進行評價,在學生完成勞動任務之后,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出客觀全面的評價。對于成果比較突出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物質或者精神上的獎勵;對于勞動成果不佳的學生,教師也要客觀地指出問題所在,讓學生改進自己在勞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科學全面的評價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積極對待勞動,主動參與勞動,從而養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充分借助生物科學的優勢,利用生物知識有效滲透勞動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還要采用全面科學的評價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參考文獻:
[1]黃繼順.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三個維度[J].四川教育,2017(11).
[2]郭玉蘭.勞動意識的育人價值與課堂教學中的勞動意識培養的適切性[J].四川教育,2017(11).
[3]黃清城.運用生活教育思想 ?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J].生活教育,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