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思考,論述“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提出教師要通過趣味讓學、差異讓學、開放讓學、實踐讓學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探究內驅動力,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以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高效課堂生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數學 “讓學引思”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2-0133-02
“讓學引思”突破了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是教法升級的具體體現。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讓學引思”教學理念的核心,在學習探索過程中,促進學生逐漸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提升認知能力和認知品質。高中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含量較高的復雜學科,引入“讓學引思”教學方法是由其學科特點決定的。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量各種因素束縛和限制,多角度著手展開設計,更好地發揮“讓學引思”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數學學科素養。
一、趣味讓學,啟動學生探知思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貴在激趣,只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啟動他們的思維引擎,才能切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學習技巧。現代高中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更加廣泛,對事物的認知角度也更加獨特。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針對學生心理實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引思”的基礎是讓學,如何讓學,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展開設計。“趣味讓學”就是要挖掘教材本身蘊含的趣味因子,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促使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思考。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多選項,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圖文并茂、信息整合展示功能強大的優勢,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趣味因子。
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課《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內容相對抽象,知識呈現是抽象—具體—抽象,空間思維難度系數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采用傳統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了讓學生對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有直接體驗和感知,教師可以借助攝影作品以及汽車設計圖紙進行投影,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播放視頻之前,教師投放思考問題,引導學生一邊認真觀看視頻資料感知線條、明暗和色彩特點,一邊進行思考。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學生潛在認知被激活,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由此可見,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情境創設能夠快速激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了興趣作為支撐,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學習效果就會實現質的飛躍。數學學科內容是由很多數字和語言組成的,教師單純用語言難以完全解釋清楚。如果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不夠深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畏懼心理,不愿意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優先考慮激趣,刺激學生感官,令他們對知識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習效果才會得到保障。
二、差異讓學,強化學生發散思維
“差異讓學”是指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將學習內容細化為由易到難的幾個組成部分,從而引導學生快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結構存在差異性。高中生學習能力較強,但有些學生存在偏科現象,即使同一學科,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掌握程度也不同。二是思維能力存在差異性。學生性格特點不同,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自然也不同。基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應進行差異讓學,給不同群體的學生帶來平等學習機會。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差異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增強課堂教學匹配度,強化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全體學生的學習潛能。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這節課知識點相對瑣碎,且知識結構層次也比較多樣,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教師以問題為紐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何為傾斜角?何為斜率?過兩點的直線斜率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能否用代數的方式將其推導出來?”這些問題層級比較分明,有難有易,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讓“潛力”生先選擇問題,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空間,學習活動會推進得更順利。當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疑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共同解決問題。學生幫助學生的方式凝聚了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學習活動不再是單打獨斗,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面向全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順序有先后,這樣可以為“潛力”生爭取到更多機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差異讓學”。
受多種客觀因素影響,學生學力基礎參差不齊。如何設計才能保證全體學生都學有所得,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教師要注意分層設置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與此同時,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自由選擇學習材料,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吃得飽”。
三、開放讓學,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開放讓學”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必拘泥于一種固定形式,而要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探究活動。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開放讓學已成為一種大趨勢。著名學者戴再平教授認為:“以開放題為載體的數學開放式教學應該是一個數學教改的嶄新角度,也是最有效的切入口,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深化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有積極促進作用。”教學過程是一個溝通、理解、互動和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知識順利傳輸到學生腦中,同時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和深度思考,從而獲得知識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開放教學是在考慮高中數學教學過程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而采用的有效的教學形式。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都需要進行開放設計。
《函數與方程》這節課主要讓學生結合二次函數理解零點的概念,掌握零點判定條件。這些內容只是該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并不是全部內容。為了凸顯學習形式的開放性,讓學生迅速抓住知識點,教師沒有馬上主動進行講解,而是先展示一個例子,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性探究活動。起初,學生缺乏學習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時教師給出一個點,讓學生順著這個點進行思考。學生瞬間有了學習方向,認真探討,相互交流,很快掌握了零點的判定方法。在展示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講述出來。學生非常樂于參與,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巧妙抓住高中生個性鮮明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這樣的方式對學生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嶄新的嘗試。
新課改明晰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由知識的傳遞者、課程的執行者、學生學習行為的傳遞者轉變為知識的構建者、課程的設計者、學生主體地位的鼓勵者。教師角色的轉變決定了教學理念的轉變,開放讓學體現的是現代教學嶄新理念。學習探究知識過程中,教師要下放權力,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給他們提供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討論、爭辯、交流中迅速解決問題,進入學習活動的核心,在不斷探究過程中形成學習認知能力。
四、實踐讓學,誘導學生邏輯思維
課堂訓練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作為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數學教學必須增強應用意識,逐漸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在實踐中完成。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才能得到檢驗,思維也才會得到迅速啟動。實踐訓練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實踐訓練,不僅是教師一個人的責任,更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在布設實踐訓練題時,很多教師喜歡參照教輔材料,這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教師要革新教學理念,拓展實踐訓練布設渠道,如讓學生自己模仿訓練題設置。無論布設何種形式的實踐訓練,教師都必須秉承主體性、適度性原則,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隨機事件的概率》是一節概念課,內容偏重理論知識。為了讓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分類、概率的統計定義、概率的性質等內容有基本了解和把握,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布設實踐訓練題。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很快,各種各樣的訓練題出爐。同桌之間交換習題,限時完成。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要對此有清晰認知,在設計教學實踐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讓學生自主設計,踐行新課改教學理念,為學生走出數學概念的煩瑣與困境提供途徑。實踐探索中,學生學習動手能力、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抽象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為學生思維提供歷練的機會。
傳統“題海戰術”已然無法適應高中數學課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策略,升級訓練方法。課堂訓練內容必須與學生實際需要相契合,這是實踐訓練布設的基礎,也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有效保障。布設練習題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生活實際,立足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起點,這樣才能提升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順利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形成創新技能。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感知數學邏輯特性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要想達成教學目標,順利完成學科教學任務,教師必須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度認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學習信息,勢必造成信息通道堵塞,學生探究熱情難以被激發。因此,教師要通過趣味讓學、差異讓學、開放讓學、實踐讓學等多種形式,合理調控課堂時空,為學生提供更科學新穎的學習視角,給學生的思維運動提供重要平臺,為高效課堂生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盧惠紅.論讓學引思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成才之路,2017(20).
[2]何德茂.試論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3]邸現杰.讓學引思:基于高中數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18).
【作者簡介】梁杰朝(1984— ),男,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數學教育教學。
(責編 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