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

摘 要: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學生居家學習,教師教法受到限制,導致原本在學校應完成的計算訓練無法落實,學生運算能力未能得到較好培養。要提高運算能力,首先豐富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掌握算理算法;第二,激發運算興趣,培養學生注意力;第三,養成正確的運算習慣。
關鍵詞:小學低段;運算能力;策略研究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學生居家學習,教師教法受到限制,導致原本在學校應完成的計算訓練無法落實,學生運算能力未能得到較好培養。實際上,兒童理解運算的能力卻要比我們想象中晚得多。許多一年級學生或者六歲兒童,在他們能理解運算之前,就開始被教授這一內容,其結果就僅是一種口頭學習[1]。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中也會出現進位退位、抄錯、看錯數字及符號等計算問題。這不僅是因為對算理算法理解、掌握不透徹,也包括運算習慣差的問題。為了解決受疫情影響而落下的計算訓練,達到真正地改善、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這些促進了我進一步關注教學方法,關注兒童的發展階段,進行探索和優化培養小學低段運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豐富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掌握算理算法
在《兒童怎樣學習數學》一書本中提到“關于在階段2使用具體材料進行操作的必要性,皮亞杰認為,經驗對智慧的發展總是必要的。他擔心那種看演或聽解釋的“經驗”,對于主體能從中分離出結果或概念來,是很不夠的。需要的比這更多。兒童必須活動,必須改變物體,必須從自己對物體的動作中發現結構[2]。”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具、學具的操作通常僅在課堂上進行,操作時間一般是5-10分鐘,除此之外,很難有操作時間,幫助學生獲得足夠的數學操作經驗。因此,要想落實“退位”算理的學習,就要增加實物操作時間,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與表象。再配合數學語言、數學符號的方式掌握算理算法。
以人教版二年級上“100以內退位減”為例,具體如下:1.課前預習的捆、拆小棒活動。2.課中操作的準備、匯報和展演。3.課后操作及時鞏固。后玲玲提到:“學生缺少課后的知識運用與鞏固”[3]。筆者贊同此觀點。因此,筆者在課后安排請回到家后跟家長進行交流展示,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觀看教師課前錄制的操作視頻繼續鞏固活動。4.利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溝通算理算法。
二、激發運算興趣,培養學生注意力
學生對算理算法的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學生計算疲勞注意力低下以及計算熟練度不夠,計算能力跟不上的問題。需要激發運算興趣,培養學生注意力,提高計算速度與準確性。
(一)激發運算興趣
盧堅曉提出“巧用情景、搭配游戲、融入兒歌”三種激發運算興趣的方式。[5]與筆者觀點基本一致,更符合《2011版 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4],筆者認為采用比賽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運算興趣,提高運算效率。1.采用視算、聽算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訓練比賽。2.采用游戲活動快樂訓練,激發運算興趣。如以“100以內退位減”的計算內容作為各項游戲關卡,設置“尋寶、大冒險、小猴摘桃”等有挑戰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3.采用兒歌、口訣進行教學。比如與退位減相關的“湊十”兒歌、湊十口訣——“一九好朋友,二八手拉手,三七一起走,四六快樂多,五五湊成雙”、“見9想1,見8想2,見7想3,見6想4,見5想5”這樣的湊十兒歌和口訣不但有助于學生掌握湊十技巧,更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效激發運算興趣。
(二)培養學生注意力
(1)讀數訓練
兒童心理學家 讓·皮亞杰在其專著《兒童的語言與思維》一書中提到“集體獨白”[6]一詞。“集體獨白”像在跟自己說又像在跟別人說,沒有那么強烈的目的性,但說話的人卻因為獨自說話而感到愉快。利用“集體獨白”的特點,組織學生齊讀、分小組、個人讀數字、算式,有助于增強學生讀數學的愉快感,培養學生注意力。
(2)對比訓練
為了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對比訓練的方式,將相類似的計算集中訓練,讓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形成大腦自動化檢查,提高學生注意力。
①34+16=? ? ?51+7=? ? ?75+23=
36+14=? ? ?510+7=? ? 75-23=
②21+50=? ? ?58+9=? ? ?36+9=? ? ?67+30=
39-9=? ? ? 32-60=? ? ?96-70=? ? 46-30=
(三)新題型訓練
新題型的出現有助于學生維持運算思,考幫助大腦保持興奮,解決學生注意力的問題。比如新題型——找規律21,23,25,27, ,..。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發現每兩個數字之間相差2的規律來解決此類運算問題。在解決此規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正確掌握加減法的相關知識,并通過觀察辨識分清數字是不斷增大的過程,選擇加法,進行計算,21+2=23,23+2=25,25+2=27,27+2=29得到橫線上的數字是29。
三、養成正確的運算習慣
另一個影響運算能力發展的因素就是運算習慣。雖然平時我們常把“運算習慣”貼上“習慣”的標簽,但本質上這是一種“能力”。學生常因書寫不工整、不規范,想當然的謄寫數字、算式,計算完后沒有檢查驗算的習慣,而出現抄錯、看錯數字符號的問題,這都是運算習慣差的表現。為了養成正確的運算習慣,發展運算能力。首先,教師平時應要求學生書寫整潔、規范,不論是草稿紙還是課堂本,都應注意書寫格式。第二,計算時應看清數字一步一步地算,邊小聲讀邊抄寫容易出現抄寫錯誤的地方。第三,計算完后要進行檢查和驗算一遍。
參考文獻
[1][2]柯普蘭.《兒童怎樣學習數學——皮亞杰研究的教育含義》[M].1985:130,149.
[3]后玲玲.《小學數學運算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M].2012:6.
[5]盧堅曉.《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低年級運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0:201.
[6]讓·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1980:33-35.
[7]林建全.《基于核心素養下數學運算能力培養策略》[J].課改前沿,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