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與思維的重要時期,語文課程的學習能夠進一步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其中閱讀能力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繼而從多個方面進行學生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策略探析,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啟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閱讀;閱讀能力
引言
語文作為小學階段主要學科之一,是引導學生健全心智與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科目,在知識經濟時代,對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在小學階段同樣如此,優質的閱讀能力可深入分析了解文章主旨與精神思想,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是非觀與判斷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應作為學習重點。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語文期中、期末試卷結構可看出,閱讀能力在整體語文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提倡學生全面發展,學生閱讀能力作為綜合素質的一部分備受教師關注,并稱為衡量教學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具有顯著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形成,在小學階段,學生處于思想道德建設與興趣性格培養的重要階段,閱讀作為學生接觸新鮮事物的重要方式,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具有較大影響,閱讀內容與思想會在學生日常生活言行舉止中得以體現;(2)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習自主性,在小學教育時期,學生對于各類事物處于好奇階段,多彩的閱讀世界可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繼而通過閱讀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并有效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升;(3)提升學習成績與學習自信,在各個教育階段中,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通過試卷考試形式體現,因此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繼而提高了學習信心。
二、學生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策略探析
有上文可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顯著意義,為更好的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下從圖式理論優化閱讀前導、思維導圖深化結構理解、朗讀體驗實現情感閱讀、群文閱讀拓展閱讀視野四個角度進行培養策略探析。
(一)圖式理論優化閱讀前導
人的一生中需接觸大量知識,這些知識信心在腦海中并非雜亂無章,而是由具有相互聯系的知識單元組成,圖式是指圍繞某一主題所形成的知識表征與貯存方式,圖式理論應用在閱讀中,則表現為將閱讀文章的詞匯表達、語義環境等進行單元化處理,易于進行整體結構劃分于層次掌握[1]。在小學教學中閱讀前導是對總體文章背景的掌握,能夠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初步印象,繼而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運用圖式理論進行閱讀前導時,可首先將文章背景以及代表特色的詞語表達進行整合,以此形成初步認識,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進行閱讀前導時,將具有背景特色的詞匯語句進行整理,如“中華不振哪!”“外國的租界”“繞著走”等詞匯可知當時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以此了解文章整體背景,因此再結合文章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能夠深切體會到周恩來總理的遠大抱負理念,便于學生對于文章整體把握。
(二)思維導圖深化結構理解
思維導圖因其具備便利性、整體性、結構性特點被廣泛運用在教育領域,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也不例外,結合思維導圖可有效實現文章的整體結構與中心思想的把握,并通過豐富的色彩與線條引導實現手腦并用,從多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其閱讀興趣,繼而提高其閱讀能力。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可通過總體思維導圖、人物特點思維導圖、對比分析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完成語文閱讀教學,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白鵝》中,若繪制總體思維導圖,可將“白鵝”作為中心元素,將文章不同部分進行劃分,結合《白鵝》文章整體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白鵝的來歷,第二部分為白鵝的高傲,這就需學生在“白鵝”中心元素外引出兩條不同顏色的線條分別對應一二部分,此外第二部分內容又分為白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點,因此需繼續繪制思維導圖,在第二部分元素外繼續引出線條對應白鵝高傲的三點,以此促進學生對于文章的整體把握,并使其牢記課文閱讀結構,并通過不同顏色的圖案與線條深化文章結構,促進學生的理解,繼而提高提閱讀能力。
(三)朗讀體驗實現情感閱讀
對于文章朗讀可通過聲音的刺激開發學生右腦,繼而在長久以往下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自我培養,在大聲朗讀過程中,大腦處于極度興奮狀態,可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繼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2]。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大聲朗讀是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理解與思考的過程,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為例,此文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為《城南舊事》寫的序言,語言平實卻充滿童趣,文中有“我”“爸爸”“媽媽”的對話,語言雖不多,卻將童趣與童真展現的淋漓盡致,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可采用全班朗讀的形式體驗文章情感,其中“我”“爸爸”“媽媽”從班級中選取三名同學進行單獨對話朗讀,全班作為文章旁白存在,以全班合作的形式完成朗讀,繼而深化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理解。
(四)群文閱讀拓展閱讀視野
群文閱讀是將同主題的文章以“群”的形式進行整體對比學習,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這一單元是課文《貓》、《母雞》、《白鵝》的學習,都是對于動物朋友的描寫,具有“群”的特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將三篇文章進行類比分析,加深學生對于不同描寫方式的運用與掌握,繼而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具有較大意義,在新教改背景下,可結合不同教學方式實現閱讀培養創新,打破傳統閱讀限制,為學生提供多元化閱讀氛圍與閱讀形式,繼而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通過學習自主性的提升全面促進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朱自強.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入閱讀”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3):10-15.
[2]鐘少秀.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選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0(02):108.
作者簡介:
朱淑琴,女,1977年9月,江西吉水人,本科,中小學一級,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