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巖巖


摘 要:2013年,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應達成的關鍵能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指出:“大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鼓勵教師應用空間開發備課授課、學習指導等教學活動。”微課——作為“互聯網+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各大中小學得以廣泛應用。以“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解題型微課教學設計為例,闡述如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解題型;微課
一、引言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高中數學教學以發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內容是本質。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教學思維發展,形成規范化思考問題的品質,養成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微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順應時代的發展,逐漸走進公眾的視線,走進學校。國家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的不斷提出,作為“互聯網+教育”的一個表現形式——微課與數學學科聯系也越來越緊密,應用微課這一表現形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微課,又名微課程,最早是由廣東佛山胡鐵生老師于2011年正式提出,它是以單一知識點為教學內容,通過簡短的視頻或者音頻等形式記載并結合一定的學習任務而形成的一種教學資源。微課短小精悍,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課前導入、概念教學、重難點、易考點、易錯點等問題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學習程度,經過精心的準備制作成微課,結合傳統教學進行授課。微課可分為講授型微課、解題型微課、答疑型微課等幾種類型。其中,解題型微課就是分析例題、習題、試題等,提供問題解決思路,適合數學學科在概念、定理等的理解基礎上的應用。
二、“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微課教學設計
基本不等式在新教材中作為預備知識出現,是人教A版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相等關系與不等關系”中“2.2基本不等式”這一節內容,與舊教材位置不同,內容位置的改變足以體現其重要的基礎地位,而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是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應用之一,學好本節可以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基本不等式的內容要求為:結合具體實例,能用基本不等式解決簡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問題。重點提升數學抽象、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例題的講解使學生掌握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素養。
教學重點:掌握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教學難點: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三個條件。
教學過程:
1.片頭(用時10秒)
介紹本節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復習導入(用時10秒)
復習基本不等式內容。
3.新知探究(用時50秒)
(1)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條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2)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結論:
即:“積為常數,和有最小值;和為常數,積有最大值。”
注:多次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時,一定要注意是否每次都能保證等號成立,并且取得等號的條件是否一致。
4.例題講解(用時8分24秒)
7.設計感想
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四種常見方法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微課中首先回顧基本不等式內容,然后導入新課,對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條件及結論進行講解。其次,通過例題及其變式講解四種方法:直接法、配湊法、常數代換法、消元法。最后,進行小結并布置課后練習。課后練習題的選取對應所講解的四種方法,并給出一個思考題,以供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探究。
8.教學反饋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這一節微課視頻筆者在講解完第一節基本不等式內容后,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觀看微課內容自行學習,并要求學生在理解視頻內容的基礎上做課后練習,要求學生記錄觀看視頻次數,也就是要看過幾次才能徹底理解視頻內容,并記錄做課后練習所用時間。根據學生反饋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通過觀看兩次視頻就能理解視頻內容,作完課后練習試題總共用時多數不超過半小時。有幾個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通過三次觀看視頻也可以理解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四種方法,并會做課后習題。課后練習中的思考題通過學生探討、研究多數可以解決。本節微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充分說明只要方法對了,學生是可以學好數學的。利用微課學習,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地點,而且微課內容難易程度不同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接受程度自由控制視頻播放的快慢。尤其對于學困生,有些反應慢又不好意思提問的學生可以課下反復觀看教學內容,較好地解決學困生的轉化問題,其計算能力自然也會隨之慢慢提高。
三、總結
通過本節微課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筆者體會了解題型微課在數學教學中的益處。微課可以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以查缺補漏,又可以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微課內容可以被保存,學生可以隨時觀看。學生觀看微課可以提高自身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學運算等數學核心素養。而微課的另一個作用是可以促進教師提升專業水平,例如,如何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微課教學內容,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導入教學內容,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對教師自身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教師的能力也就隨之提高。
總之,未來是“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微課不僅能滿足不同程度的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要求,而且將促進傳統教與學的轉化,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成長。
參考文獻:
[1]曹曉玲,萬昆,胡小勇.習題講解型微課的設計與應用[J].數字教育,2015(6).
[2]何桂鳳,文斌.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習題型微課教學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
[3]張美茹.翻轉課堂下高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