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文俊
摘 要:生態觀,其定義是人類對整個生態體系宏觀的認識和態度。近現代以來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速度日新月異,在帶來更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的科技的同時,環境問題逐漸也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隨著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的提出,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這兩件大事正在被社會越來越重視,生態觀教育也迫在眉睫。在高職生物的教學中如何實施生態觀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認識和責任感?本文將以此為中心展開思考,并提出實踐探索的道路。
關鍵詞:高職教育;生物教學;生態觀
生態平衡問題不僅僅是與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有所關聯的重大問題,同時也與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影響著民眾的身體健康。在該背景下,如何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并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生態觀是當前教學中面臨的重要問題。而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五大基礎學科之一,與生態觀教育有著極佳的兼容性,合理的利用這種兼容性,就能夠高效的進行生態觀的教育。
一、在教育的過程中樹立觀念
在當前的生物教育環境中,生物教師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著太過注重成績的問題。在進行教育的時候會下意識的以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目標。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僅無法和生態觀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其本身也和教育的終極目標背道而馳。要真正的實施生態觀教育,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成績,而是為了知識的傳承和學生的人格培養。這是踐行生態觀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形成“育人”的觀念,注重對學生系統化的、概念性的教育,讓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能夠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發展中去,對于高職生物教學來說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對于生物教師而言,在展開對學生的生態觀教育之前,不僅僅有足夠的學識基礎,同時之要具備正確的生態觀,尊重自然環境,能夠理性看待并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對國家的生態平衡政策抱有積極態度。
二、從宏觀上樹立重要性的概念
想要在高職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教育,首先必須從宏觀和學術的角度讓學生切實的認知和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將人類放在的生態環境之外授課,而是將人類文明納入其中。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將人類歷史和發展進程本身納入教材之中,并做為微課的一部分,并要詳細闡述如在整個宏觀的生態系統中人類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生態平衡對于全人類的發展有何意義和重要性。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時候人類又將會遭到怎樣的懲罰?學生們必須從宏觀上建立對于生態環境的正確意識,認識到人類雖然有強大的環境改造能力,但人依舊是自然環境的一部人,和大自然存在著從屬關系,人力無法脫離大自然生存,當大自然遭到破壞的時候,作為生存在大自然環境之下的人當然也會遭到相應的懲罰。宏觀概念是實施生態觀教育的基礎,是學生深入學習生態環境教育重要性的前置條件,在學生建立了正確基礎概念之后,才能跟隨著老師的節奏在生態教育的深層次中進行進一步的深挖。
三、從自身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
在人類工業的發展進程中,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為了謀求自身發展而對環境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破壞,雖然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群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目前為止依舊處于責任大、任務重的前期階段,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和水質質量不容樂觀,土地荒漠化總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2%。要建立學生的生態觀就必須建立學生的危機意識,讓學生知道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在理論知識上,可以讓學生了解近現代人類對自然破壞造成的環境惡化和生物滅絕的事實。比如說無節制的商業捕鯨將造成的嚴重海洋生態破壞區。原油泄漏事件導致不計其數說的魚類和鳥類死亡,大規模的砍伐早成的荒漠化和石漠化。通過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和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嚴峻性和重要性。當然從廣義上揭示這些事實是不夠的,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的方式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如說讓學生以當地野生動物的多樣性和生活環境為題,讓學生收集當地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并進一步考查當前這些生物的生存都面臨著哪些問題,又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再比如說讓學生對當地的生態破壞情況進行調查,如環境污染、濫砍濫伐、垃圾處理等問題,并讓學生切身的體會這些現象對他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建立對于生態平衡的危機意識,從而確立起正確的生態觀。
四、從國家政策的大局出發
自從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之后,最近幾年國家政府不斷出臺了關于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平衡的政策,并在維護的生態平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身為當代的青年學生,要建立起正確的生態觀,了解國家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能夠給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指路,同時也能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生態觀。在這個過程中,生物教師在課程中需要配合課程進展向學生闡釋當前我國所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包括荒漠化以及水土污染和偷獵盜獵等問題,同時也要對學生闡明當前國家出臺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果。比如說在2021年我國已經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97.8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60萬公頃,植樹造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通過了解這些事實不僅僅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從而深度激發學生的使命感,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生態觀的深度學習。
結語
生態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始于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生態觀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是必須擁有而且能夠讓他們未來更好的生活的觀念。而通過教育的方式傳播生態觀念是每位生物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通過以上的教育框架,讓學生充分的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對于學生而言的必要性。讓學生切實的從自身理解到保護環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更是他們的責任。只有更好的保護環境,更好的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才能夠讓人類在這顆星球上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王娟.在高職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觀教育的實踐探索[J].大家,2011, (16):240.
[2]陳斯拉.大學生生態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92-93. .
[3]彭妮婭,安黎哲.我國生態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2):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