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瓊
摘 要:班級教學中出現的“馬太效應”,它在基礎教育階段是有害的。要減弱馬太效應的影響,首先應該從教師處著手改變,努力構建一個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馬太效應;教學策略;師生關系;教育教學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存在于社會、心理、教育、金融等領域中。反應的是兩極分化的現象。馬太效應的影響有兩種:從積極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會在變好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好。從消極方面來說,一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遇到挫折、打擊,沒有受到鼓舞,從而動力不足,導致結果就不盡人意。
這種現象在教育中也是很常見的,越到高年級這種現象就越明顯。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態度有所不同。例如:A同學學習能力強,守紀律、樂于動腦、積極發言,尊敬老師。B同學經常耍小聰明,又喜歡惹是生非,上課容易走神,且不配合老師工作。在這樣的對比下,老師則更傾向于給A同學更多的學習機會,總是表揚、關心。而對B同學則會經常批評教育,甚至請家長。久而久之,A同學能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成長,但是也會因此驕傲自滿,看不清自己的優缺點,缺乏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而B同學則在比較的環境中逐漸就變成了所謂的后進生,喪失進取心,破罐子破摔。并且隨著教學進度的前進和知識量的加大,就會導致這兩類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從而產生了馬太效應。若一個班級的成績兩極分化嚴重,那么A等級的學生基本上一直都在A分,而D等級的學生基本也一直在D分。這之間的鴻溝很難跨越。
基于以上現象,由此展開對班級教學中的“馬太效應”進行分析:
一、班級教學中馬太效應的產生因素
1、學生的知識基礎參差不齊。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往往是對結果的評價,并且評價標準太過于依賴量化的結果。
3、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過分的強調“教”,從而弱化了學生的“學”。
4、家庭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有些家長對孩子教育僅僅只是停留在衣食住行上,并沒有深入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性格差異。有些學生天生性格外向,善于表達;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天生怯懦,不善表達。
二、削弱“馬太效應”的措施
1、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日積月累中就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相較于初高中,小學生更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由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反馬太效應的方法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處理這類問題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點,就是解除學生感情冰塊。師生關系是教學的第一步,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教學活動更加和諧,學生對信息的接收也會更有效。
2、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堅信每位學生都潛力,都可以長大成材。教師只有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一不公平現象。可以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對學生施加長遠影響。教師應該對每位學生抱有美好的期待,不斷給他們傳輸積極的信號,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3、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應該是多變的,根據學生不同時段的情況來調整教學方案,能很好地避免馬太效應的出現。這就需要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況,備課時要著重“備學生”。當學生的基本情況相差不大時,我們可按正常教學方法進行。
4、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僅對成績和結果的評價絕對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常規的評價體系老師的地位往往是最高的,“一言堂”絕對是不可取的。多元的評價體系首先評價主體應該多元,由老師一人承包轉變為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測驗外,還可以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和表現性評價等。評價目標更是要貫徹新課改的標準,將三維目標同時納入評價范圍。這樣多元的評價體系為評價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依據,保證了學生均衡、可持續的發展。
5、提高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可以采用“慢教育”的理念。王久辛認為,“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要改變以考試為主的理念,不要追求一節課里讓學生強制性地記憶多少東西,而是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要實現“慢教育”就是要放下對分數的執念,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
6、教師要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教師要告知家長家庭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認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老師要能通過各種途徑,力求將班級的工作情況,及時通報給學生家長,并努力創設條件,讓家長做班級實實在在的管理者,參與者。
每位公民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權利,“馬太效應”的產生不僅僅只有教師的因素。在正確認識“馬太效應”的危害后,政府、學校、教師、家長應該形成一股合力,最大程度地減弱“馬太效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對待和尊重。
參考文獻
[1]沈黎風.圣經(中英對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盧文學、姜紅娟、羅爾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概念[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