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關鍵詞:主體間性;承認;自由;不確定性之痛;社會正義
摘 要:霍耐特承認理論建基于主體間性,倡導一種社會自由和社會正義。自由與正義不是抽象概念,它們融合規范與經驗,普遍與特殊。霍耐特基于承認的正義理論建構了一種全新的現代社會倫理規范。社會倫理秩序的破壞會導致個體的反抗,出現社會沖突?;裟吞氐某姓J理論具有生存論意蘊,深入到生命最隱微、最深處,是通過他人的看視而開啟的一個互動關系的規范性模式,關涉到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自我三重關系,自我的實現和規范的社會結構的形成離不開他人的接納和我對他人看視的承認。當處于主體間性關系中的個體遭遇道德沖突或困境時,何種社會結構和制度秩序可以保障個體自由和個體的自我實現?在此,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指引出了一種可能的倫理致思方向,即尊重個體的差異和保障個體的自由,并將承認理論拓展到社會正義領域,闡明了一種基于主體間性的社會正義觀和倫理新模型,以及它們可能的調適、調節的功能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B1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1)003-0059-07
What Kind of the Path of Freedom—Ethical Diagnosis of Axel Honneths Recognition Theory
LI Li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Key words:inter-subjectivity; recognition; freedom; the pain of uncertainty; social justice
Abstract:Axel Honneths Recognition Theory is based on inter-subjectivity, advocating a social freedom and justice. Freedom and justice are not abstract concepts. They integrate norm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nd construct a new modern social ethical norm.The destruction of social ethical order leads to individual resistance and social conflict. Axel Honneths Recognition Theory has an existential meaning, which penetrates into the deepest part of life. It is a normative model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at is opened through the eyes of others, related to the tri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and man and himself. It depends on the acceptance of others and my recognition of others views. It is arguable what kind of social structure can guarantee freedom and self-actualization when someone is faced with moral conflict or dilemma. Axel Honneths Recognition Theory leads ethical direction, which respects someones differences and freedom, and extends recognition theory to the field of social justice, which clarifies social justice and ethical model, and its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adjustment.
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人總是在與他人的不斷互動中突破自我和人際窠臼、擺脫自我限制、超越自我中心主義,獲得社會自由。個體自由與人格、社會正義、民主平等、社會秩序有關。如何脫離自我中心的阻滯,實現個體自由?如何實現人與人、人與共同體之間的有效聯結?如何積極有效參與社會共同體活動?這些都是當代倫理學不可回避的時代難題。霍耐特承認理論建基于主體間性,診斷“不確定性之痛”的時弊之疾,主張建構穩定的社會承認關系,提倡基于一元道德的多元正義方案。這是對當代倫理學時代難題的積極回應?;裟吞爻姓J理論主張在保障個體自由的前提下,鼓勵個人積極參與社會共同體的公共事務,容納差異性、多元性、陌生性等;關注個體的社會心理體驗,注重個體自尊;認為在反抗蔑視體驗和相互承認的人際互動中,個體習得個人品質并完善人格;強調通過社會共同體建構穩定的承認關系和倫理秩序,消解社會蔑視。在社會承認關系中,個體實現自我,社會也相應獲得可能性的增長。社會共同體的穩定與個體間的相互信任有關,社會承認是形成社會信任的基礎,是建構良善社會秩序的基石。本文從倫理學視角深入剖析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內在邏輯結構,試圖為當代中國的倫理建構挖掘有價值的倫理資源,促進道德文化建設。
一、個人自由的病理學:承認理論的時弊診斷
現代意義上的倫理形態應是一種融合經驗的形態。邏輯上的完美推理不等同于社會實踐中的有效籌劃,反之,實踐中的有效籌劃未必就能從邏輯上直接演繹出來,須將規范與經驗、特殊與普遍、形式與社會現實緊密關聯起來。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學術領袖霍耐特(Axel Honneth,1949—)借助于米德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對黑格爾的承認理論進行了重構,建構了融合規范與經驗的承認理論,實現了黑格爾法哲學的再現實化,建立起了“社會正義論”。
霍耐特承認理論提出的基本文化語境是:在保障個體自由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何以不僅僅是一種法律上的契約關系,社會結構何以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社會體系?即社會結構何以具有合理性?這種合理性是否表現為社會結構所具有的倫理屬性和倫理功能?這已經越出了經濟秩序范圍,呼吁文化道德上的社會建構,抑或是倫理建構?!叭魏我环N社會哲學理論主要不是來自孤立主體完成行為的過程,而是來自倫理的約束,因為主體總是已經活動在倫理約束的框架之中。所以,與原子論的社會學說相反,必須假定一種永遠呈現著主體間共存的基本要素的處境乃是人類社會化的一種自然基礎?!盵1]19-20個人自由須建立在主體間相互承認的基礎上,將規范原則和社會現實相結合,完成自我實現的同時破除倫理現代性的困境,即跌落在“我們”中的“我”,究竟該如何行動才合乎“公共善”?人在與“他人”的交往聯系中,何以平等地參與到公共領域中去?“能對一個人的行為給予承認或贊揚的群體越大,就越能確保那個人是真正做到了道德正確和行為得當。”[2]184社會正義須蘊涵個體自由,個體自由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共同體成員間的相互承認,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規范的當代社會結構模型。“作為個人的主體只有當他在一種社會機構中與其他人共同合作,采取一種互惠的方式,才能形成自我決定所需的反思性能?!盵3]71社會正義不是抽象概念,始終與個體自由關系緊密。
在《自由的權利》一書中,霍耐特將自由分為三類:消極自由、反思的自由和社會自由。消極自由和反思的自由是不完整的自由模式。按照這種自由觀,人都是為實現自我利益的孤獨個體,缺少確定的道德標準來做出選擇和行動,會陷入虛無狀態,形成“不確定之痛”。這同時也是霍耐特在《不確定之痛》一書中對現代社會病痛作出的倫理診斷。“浪漫的個人主義表現為心靈空虛和行動匱乏。這種空虛和匱乏是由孤立的道德立場所造成的,并可以通過回應人自身自然的呼聲而加以彌補?!盵4]68-69
個體自由不僅僅關涉社會正義,還與自我實現相關,個體在何種程度上是自我實現了的?自我實現了的個體何以獲得倫理共同體的認可和承認?這是社會自由所蘊涵的新涵義和新使命,即在“倫理的同一性”和“碎裂的現代性”之間保持一種有效且不被剪破的張力?!罢x的制度不僅要能夠保證平等的自由,而且要能夠使所有的人得到自我實現。這就是保證人能夠平等參與社會交流,能夠使自己得到他人的承認。這是一種以承認為核心的正義理論。”[4]13個體自由和社會正義相互關聯。個體自由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所以‘承認在這里就表示一種‘認為某一主體具有能讓得到社會接受甚至欽佩的個人品質的社會行為。”[2]186個體的自由抉擇和行動如何在社會領域獲得公開說明和公共認可?遵循社會倫理秩序的個體是否獲得真正自由和全面的發展?這是正義問題的承認之維?!吧鐣畹脑偕a服從于相互承認的律令,因為只有當主體學會從互動伙伴的規范視角把自己看作是社會的接受者時,他們才能確立一種實踐的自我關系?!盵1]100
承認意味著不同個體之間在社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并要求為他人考慮?!耙粋€人通過學會適應‘普遍化他者的社會行為規范從而成為他的共同體所接受的社會成員,那么,運用‘承認概念來規定主體間性關系就是有意義的:正在成長的兒童通過將規范態度內在化承認了他們的互動伙伴,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可以認識到自己是社會合作語境中的一個成員?!盵1]84承認要求個體將自己完全看作是共同體的成員,承擔起相應的義務,也意識到被賦予的權利。這種思想更接近于黑格爾意義上的承認概念。米德還賦予承認概念以社會心理學上的涵義,即引入“尊嚴”概念,提出了“自尊”概念?!啊宰穑敲椎戮挠脕砻麄€人價值意識的一般概念。他運用‘自尊來表示對自我的積極態度,就是說,如果個人被共同體成員作為一個特殊的個人來承認,他就能采取這種積極的態度。”[1]85個體歸屬于共同體并生活在共同體中,他們在共同體中獲得的承認有助于習得倫理品質,完善人格。這是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形式倫理意蘊,展現為規范與經驗相結合的形態。“個體就必須努力按照社會建立的標準行事,要么通過特別出眾的行為來獲得欽佩,要么通過正確的行為來獲得贊同;當個體公開地被認為具有某些品質,而這些品質可以給他帶來他所渴望的認可或者榮譽,這種渴望就得到了滿足?!盵2]186這不是超驗的、絕對權威式的授權和約束,它具有自然主義傾向,允許和包容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其后期多元正義的構想和民主倫理的提出埋下了伏筆。
個體人格的完善和倫理品質的習得與社會承認關系的質量相關,即在愛、法權、成就的領域所確定的規范是個人自我實現的基本條件?!氨舜俗鳛榉ㄈ硕嗷コ姓J,意味著兩個主體都通過在自己行為中整合共同體的意志而控制了自己的行為,如同體現在主體間承認的社會規范之中的情形一樣。一旦互動伙伴都采取‘普遍化他者的規范立場,他們就互相認識到彼此之間必須承擔的義務?!盵1]86這既是霍耐特承認理論必然走向正義理論的基本邏輯進路,也是霍耐特承認理論實現“政治倫理轉向”的關鍵思路?;裟吞爻姓J理論不是完全抽象的邏輯建構,而是在經驗領域通過相互承認確定規范性和合理性。這種規范性不是黑格爾式的“絕對精神”,而是在經驗領域達到的普遍性。它不是通過融化所有異己的東西于自我意識中,而是通過“內在化”的承認過程,不斷地互相承認而獲得規范化,它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生成性?;裟吞爻姓J理論所倡導的規范性不是“外在化”的、強制性的規范性,而是尊重個體性、差異性、多樣性,是開放性的、需要不斷互相承認才得以達成的。
個體的“不確定性之痛”在于如何在相互承認過程中找到確定的規范來指導行動,即相互承認在何種條件下是可能的?缺乏絕對權威的授權,確定的規范性何以可能?霍耐特認為個體在社會共同體中會遭受到蔑視,出現個體的反抗。蔑視與反抗是相互承認未能達成而形成的異化狀態,相互承認具有過程性和條件性?!巴ㄟ^把多種多樣的社會偏離統一納入單一的歷史力量,米德就在‘主我的持久沖動和社會生活過程之間鑄造了一種系統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于,在每一個歷史時代,隨著承認關系的擴大,個體的規范要求漸漸積累成為一個系統,結果就迫使社會發展在整體上適應了個體化進步的過程。因為,甚至在已經實現了社會變革之后,主體也只有通過期待另一個共同體來擔保更大的自由,才能捍衛他們的‘主我的要求,所以,是一連串歷史的規范理想指引著個人自主性增長的方向?!盵1]90個體在社會共同體中的蔑視與反抗,是個體自由對世界性接納破壞的表現。個體不是單子化的存在,是“與他人在一起”的生存形態,天然地具備世界性的接納,并通過接納世界和被世界認可而造就健全的人格,形成規范的社會形態和合理的社會結構模型,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個體自由的病理在于:個體自由不能在社會共同體中獲得承諾,需要訴諸于承認的保障。
二、主體間性:承認之于認識的優先地位
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建基于主體際哲學(主體間性)。他主張承認先于認識,這是一種本體論上的優先地位?!爸黧w際哲學轉向之后,普遍皆同意,人的自我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而他人對個體的發展,有建構性的根本意義。……人的所思所為,總是內蘊著情感上對他者的掛念跟實踐關懷,然而,此處‘他者的內容卻是不確定的,在概念上,尚無法以一種與‘物區別的方式,說出人(person)所獨具的、對于另一人所具有的建構性跟規制性的意義?!谥黧w際哲學的基礎上說明承認態度先在于一切行為?!盵5]11霍耐特的承認概念強調人類的本然實踐態度,一方面具有感性與情感特質,對他者的掛念和實踐關懷,另一方面強調“參與其中”和人與人的互動?!耙虼?,伽達默爾所指的也是將‘你理解為‘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關系:這兩個主體相互投射到對方的需求和要求中,他們接受所有聲稱對他人的開放態度,來擁有優越的,無偏見的知識。”[6]56這是人的天然存在狀態,我們無法不與周遭的世界打交道,也無法不回應外在世界對我們的要求,我們通過對他人的接納實現自我的重新塑造和生存,這是規范性結構形成的基礎和前提。
承認概念最基礎的意義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和呼應,這是人之存在的本然樣態?;裟吞卣归_了基于主體際哲學的承認概念的倫理建構,強調情感上的相互肯認是道德關系的根本基礎,對他人情感的接納和回應先于人的認識。“……所以,愛代表了互相承認的第一個階段。在彼此都感受到愛的關懷時,兩個主體都認識到自己在他們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賴中相依為命。不僅如此,由于需要和情感在某種程度上只能通過直接滿足或者相互給予,承認本身就必須具有情感認可和情感鼓勵的性質。這種承認關系也必須與那些互相表現特殊重視的具體他者的肉體存在發生聯系?!盵1]103霍耐特通過運用米德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實現了黑格爾法哲學的再現實化,區分出三種根本的、基于主體間性的承認形態,即愛、法權與團結,對應于三種分別基于需要原則、平等原則和貢獻原則的社會倫理秩序,以及三種相應的蔑視形式,即強暴、剝奪權利和侮辱。這是承認概念的人與人之間互動關系領域,也是最為基礎的含義。
承認概念還涵括自然領域和自我領域,即承認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和人與自我的關系?;裟吞卣J為人與自然之間同樣具有倫理意義,自然不會對人類予以情感的回應,但是人卻可以賦予自然以意義和價值,即便是“無情地”、完全工具化地對待自然,也是對倫理的一種破壞,是一種“物化”行為?;裟吞卦R卡奇的物化概念,“盧卡奇把物化定義為‘疏離的、‘旁觀的行為模式,此種行為模式集結了各種習慣與態度,它們違背了一種較原初的、或較好的實踐形式?!盵5]25霍耐特認為物化是一種扭曲的、病態的實踐狀態。“主體會隨著內在觀點的轉變,以一種‘物化他者的方式,覺知看待周遭環境中所包含的一切。因為不論是對交易的物件、交易的對象,甚至是主體自身的人格潛能,主體都會只注意到其不可估量的實用質性?!幢阒茉獍l生之事和交易活動沒有直接關系,主體仍會用看待物的固定方式看待之?!盵5]23這是一種疏離且情感中立的態度?;裟吞刂鲝埑姓J概念關涉到物(自然)也表征出一種“真正的”“本然的”態度,而非基于經濟上的算計,這蘊涵著內在的規范性上的訴求。
承認概念關涉的人與自我的關系領域表現為:“……主體必須先已承認了自己,才有可能以表達的方式接觸到自身的內在狀態。若是自身的愿望或感受自始就被視為毫無表達價值,那么主體將無法尋得通往自身內心的途徑,而后者應存在于自我關系中?!盵5]117霍耐特并不認為主體可以像知覺客觀現實一樣知覺自身,像觀察外在物體一樣觀察某一特定的心靈活動。主體的內在狀態并不獨立自存,它具有生成性。主體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共同體和語言環境中,主體所感知的自身的愿望和感受,會不自覺地打上語言流傳物的烙印,并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生成出新的主體狀態。正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論述理解與流傳物時談到,“支配我們對某個本文理解的那種意義預期,并不是一種主觀性的活動,而是由那種把我們與流傳物聯系在一起的共同性(Gemeinsamkeit)所規定的……這種共同性并不只是我們已經總是有的前提條件,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因為我們理解、參與流傳物進程,并因而繼續規定流傳物進程?!盵7]379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是受傳統(流傳物)制約的,傳統是一種先決條件,是理解的基礎。在霍耐特承認概念的人與自我關系的領域,承認具有先在的必然性。“此種形式的承認,并不是以互動者為對象。面對互動者時,互動者必然因其人格性(Personsein)先被我們所承認,我們才有可能與他或她進行任何溝通。而此處的承認指的是,主體必須先承認了自己,才有可能以表達的方式接觸到自身的內在狀態。”[5]116-117主體如果和自身處在一種表達關系中,她或他必須先承認自我。主體與自我相遇,必然先承認自己的心理經歷是值得被主動了解和把握的,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通往自身內在感受。
霍耐特承認概念建基于主體間性,是生存論層面上的。霍耐特援引薩特的觀點:“主體在他者的看視中成為被評價的對象?!坪跗髨D以此暗示,這種相遇與包含了豐富的規范性內容的互動有關。那個人以一種羞恥的感覺來回應那被預感到的看視。這種羞恥的感覺顯然是具有道德意義的感覺上的回應。面對著一個虛擬的或者現實存在的他者,他以這種感覺上的回應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作出反應?!盵8]158薩特認為,他人目光具有評價意義,人們總是從他人的贊賞、許可、蔑視或懷疑的目光中來檢視自己的行為,通過對這種評價的意義作出相應的肯定或否定的反應,這正是社會交往互動中所蘊含的規范性基礎?;裟吞卣J同薩特這一觀點,他對承認概念的定義是建基于存有論基礎上的,與“物化”相對,認為人類天然地具備認取他人觀點的態度?!拔覀儾粦獙贤ㄐ袆诱弋斪饕粋€認知意義上的主體,而應當作一個存在涉入的主體?!盵5]72霍耐特的承認是主體間性意義上的,是社會互動網絡中蘊涵著的規范性基礎,是通過他人的看視而開啟互動關系的規范性模式,自我的實現和規范的社會結構的形成離不開他人的接納和我對他人看視的承認。這不是抽象的互動關系,而是主體自我闡釋和自我實現的一種開放性的表現,主體在他人的看視中不得不置身于一個特定的社會行動的目的上。在霍耐特的承認概念里,主體自身的存在、人格的生成以及合理社會結構的形成是相一致的,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同步的。
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向我們展示出這樣一個狀態:處于社會共同體中的個體一方面面臨來自社會共同體的規范和制度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催促我們反思這些社會共同體的制約何以能真正保障個體的自由,充分實現個體的自我塑造。通過社會共同體的承認,個體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自由?這既是霍耐特承認概念追求的理想典范,又是霍耐特承認概念必然向正義理論延拓的觸媒。
三、多元正義:承認理論的必然倫理走向
霍耐特承認理論展開了對現代社會的倫理診療,以及基于主體間性的問題域還原,呈現出三個問題:現代社會中人需要何種自由?保障這種自由的條件是什么?通往個體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可能之道是什么?現代社會是一個快速流動和分化的社會,人們追求一種自我充分實現的生活、公平正義的生活,人的自由不僅僅是停留于經濟層面上的“財務自由”,還應該包涵更加寬泛、廣闊的政治、文化、道德、生態等方面的自由,這有賴于合理的社會結構和倫理秩序對公平正義的倫理訴求。換言之,社會正義要能夠真正保障個體習得自信、自尊和自豪的倫理品性,成為一個真正實現自我的人。我們還經常需要面臨達成共識、促成商談、增進理解和協調沖突的處境。它隱含著“個體善”和“公共善”的聯結與區分,我們需要習得一種實踐智慧:我們要能夠以一種適宜的方式處理好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個體與集體、個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在這種必然的關聯中,我們應該做何種選擇?如何行動?我們如何友好地而不是冷漠地相處在一起?是“有溫度”的人,不是孤獨的、陌生的人?我們如何接納、包容他人和世界,同時又能為他人和世界所容納?我們作為千差萬別的個體如何可以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這些正是現代社會結構內部蘊涵著的倫理訴求。
現代社會的倫理訴求呼吁創建一種多元正義,它能夠容納自我性、獨特性、差異性、多元性、陌生性。多元正義應該是雙重指向的:個體追求自由和共同體的正義保障個體自由,它將差異性、多元性有效地整合在一個和諧的共同體中。多元正義倡導在與他人同在的過程中結成“友好的同盟”,形成普遍性的規范。社會承認關系的質量作為社會關系的核心力量,在規范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凹热簧踔临Y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制度通過相互承認的總體化原則要求理性的合法化,它們的再生產仍然依賴一種道德共識的基礎,道德共識因此擁有相對于其他的整合機制的真正的首要地位,因為它是社會成員以及他們為沖突準備就緒的規范期望的基礎。”[9]119-120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更多的不是闡述一種個體美德,而是基于主體間性的規范化,大膽構建了一種社會倫理模型,以及一種可能的、合理的社會規范秩序和道德共識。它導向了一種新的倫理思維方式,即不同的個體如何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公共領域當中去,以及何種社會公共領域是規范的、合理的、能夠充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
霍耐特多元正義構想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從人類學路徑出發,基于社會分析的視角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完成了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融合了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當今時代,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弊端日益凸顯,人的異化現象明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領域問題叢生,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言:“資產階級精打細算、嚴謹敬業的自我約束逐漸同他們對名望和激動的孜孜追求發生了沖突。當工作與生產組織日益官僚化,個人被貶低到角色位置時,這種敵對性沖突更加深化了。工作場所的嚴格規范和自我發展、自我滿足原則風馬牛不相及,難以和平共處。從布萊克、拜倫到波德萊爾,這些現代派文學大師構成了一條不太具體,卻具有明顯象征意義的文化沖突線索,有助于證實以上論點?!盵10]34霍耐特從語言理論轉向承認理論,提出了建基于主體間性的承認理論,將個人自由與社會正義融合起來。“哈貝馬斯已賦予批判社會理論傳統一個決定性轉折,在這個意義上,他已經將那種解放的、超越的潛能從勞動實踐轉移到以語言學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行動模型。”[9]188霍耐特最終完成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
霍耐特的正義構想以承認理論為基礎,相互承認的形式包括愛、法權、團結,主體間的承認體驗是正義構想的生成基礎?!霸诜芍?,黑格爾和米德建立這種聯系是基于這樣的事實,即只有當我們反過來認識到必須對他者承擔規范義務時,才能把自己理解為權利的承擔者。換句話說,我們只有采取‘普遍化他者的立場,讓他教會我們承認共同體的其他成員也是權利的承擔者,我們才能在確信自己的具體要求會得到滿足的意義上把自己理解為法人。”[1]115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霍耐特的正義構想以承認為基礎,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承認共同體中達成共識,塑造新的個體?!耙粋€社會在文化上自我理解為引導社會對個人的重視提供了標準,因為個人的能力和業績是根據他們對實現文化規定的價值給予幫助的多少來進行主體間評判的。這種相互承認形式也與社會生活語境假設相聯系,社會成員通過走向他們共同目標的構想,形成一個價值共同體。但是,如果社會重視是由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倫理目標構想所支配,那么,它所能采取的形式和法律承認形式一樣具有歷史可變性。”[1]128正義構想倡導形成價值共同體,但是能夠平等對待差異性的個體。在差異性個體互動過程中培育人格,實現個體自由和社會正義,這是霍耐特多元正義構想的邏輯進路。
在《再分配,還是承認?——一個政治哲學的對話》一書中,霍耐特強調應該從社會參與這一出發點來探討社會正義。一方面,個體的自我實現與個體在社會中被平等對待有關聯,社會承認條件在歷史過程中的變遷與社會道德的發展輪廓相統一,個體始終生活在社會秩序中,離不開合理的社會承認。另一方面社會正義要體現社會包容,將個體納入全體社會成員的圈子。個體“被承認”的部分就是社會包容的部分,在個人化與社會包容的互動中,實現社會的可能性增長。“沿著個人化和社會包容兩個維度,進步在社會承認的種種條件中產生:個性的任一新部分都是對相互承認開放的,所以被社會確認的個性程度上升;或更多的人被納入現存的承認關系之中,所以相互承認的主體圈子增大?!盵9]141霍耐特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個體自我實現的條件只有得到社會的保障,才能將個體的自我體驗轉化為社會共同體中的主體間性體驗,這也是社會秩序的合法性保障。同時,這也是基于承認的正義理論所發揮的批判功能,在現代社會的基礎結構和社會秩序中,在不同的承認關系領域中,個體化與社會包容之間的張力需求“公正”與“不公正”的內在標準,即“承認的社會關系的特性應該代表政治倫理規范和社會道德的中心領域”。[9]135
在與弗雷澤的爭論中,弗雷澤對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提出了三方面的質疑:一是反對將政治社會學簡化到道德心理學;二是反對將資本主義社會簡化到它的承認秩序;三是反對將正義簡化成原初身份的倫理學。針對弗雷澤對其承認理論的三個反駁,霍耐特分別作出了“關于反駁的反駁”。首先,霍耐特認為社會批判理論不僅僅停留于經驗領域,而尋求一種“社會內在性的超越”,“這一思考線索同樣能被明確表達,所以這種‘超越性必須依附于一種實踐或經驗的形式,它一方面對社會再生產是不可或缺的,和另一方面——得力于它的規范過?!赶虺揭磺猩鐣M織的既有形式。以在‘超越性和‘內在性之間述說的這些方式建立的連接,因此比弗雷澤似乎看到的更強:‘超越性應當是‘內在性本身的性質,所以社會關系的真實性始終包含超越要求的維度”。[9]186霍耐特尋求一種超越經驗的普遍化規范,這是霍耐特承認理論具備“超越性”的“內在性”的性質。其次,霍耐特認為社會包容總是通過社會成員的相互承認來實現的,“社會整合總是建立在某些規范‘制約的基礎上,它被反映在一個社會的承認秩序中”。[9]190霍耐特認為社會不公正感是由公共話語造成的,它的“承認秩序”是從社會公正與否的維度上來談的,“承認秩序”與社會結構的制約原則相一致。再次,霍耐特認為一定程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存在一些規范和原則,對全社會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它們蘊涵在制度秩序和社會結構中?!拔乙詾?,我們應該對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秩序感興趣的理由是,只有在這些條件下,主體能獲得最沒有損毀的可能的自我關系,并從而獲得個人自治?!盵9]197基于承認的正義理論適應于人類關系的主體間性,社會整合對社會成員越公平對待,個人就越能被包容進承認關系中,并越有助于個體的自我實現,社會將越有可能獲得可能性增長。
四、結 語
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建基于主體間性,將個體自由的實現、社會承認關系、社會正義關聯起來,形成了一元道德為基礎的多元正義構想模型,相較于承認理論,他的正義理論還只是理論構想,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它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的傳統,同時完成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政治倫理轉向”,融合了規范原則和經驗原則,從社會結構和制度秩序中剖析出具有普遍性的合法性原則,揭示出承認關系的“超越性”和“內在性”的特質,展示出真實性的社會關系,建構包容差異性、個體性、獨特性、多元性的社會理論。這種理論嘗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當代實踐哲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M].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Honneth,A.Anerkennung: Eine europ?ische Ideengeschichte[M].Frankfurt:Suhrkamp, 2018.
[3] 霍耐特.自由的權利[M].王旭,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霍耐特.不確定性之痛:黑格爾法哲學的再現實化[M].王曉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 霍耐特.物化:承認理論探析[M].羅名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6] Honneth,A.Unsichtbarkert:Stationen eine Theorie der Intersubjektivit ?t[M].Frankfurt:Suhrkamp,2003.
[7]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 霍耐特.分裂的社會世界:社會哲學文集[M].王曉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9] 南茜·弗雷澤,阿克塞爾·霍耐特.再分配,還是承認?——一個政治哲學的對話[M].周穗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
責任編輯:錢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