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珠
摘要:微課是指經過精心設計的信息化教學,主要以視頻為載體,圍繞著一個知識點或者是某一個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的簡短的教學活動,但是這個過程是完整的。微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之后,將其與教學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新的教學方式。在現在,微課這種教學形式已經走進了萬千課堂,帶給了無數學子更加新穎的學習體驗,也為更多的老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讓老師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可能性。所以微課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微課應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價值及策略
數學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用,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而微課就是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起來,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重視微課的使用。
一、 微課的價值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鮮明的特點,就是比較好動,坐不住,沒辦法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但是他們的感性思維又比較強,抽象思維就偏弱。而數學又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不太符合小學階段的孩子的思維特點。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微課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可以很好地解決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問題。而且微課還可以將抽象的知識點轉化成比較直觀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解決小學生的思維與數學之間的矛盾。
(一)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數學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老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室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是學生在聽老師講,學習過程完全被老師掌控,學生無法進行自主學習。對于一些重難點,學得快的同學早已經聽懂了,學得慢的同學還是云山霧罩,稀里糊涂的。使用微課教學則可以最大程度上改變這種情況,因為學生下載微課之后,看幾遍,看多快都可以自己決定,聽得不太懂就多看幾遍,看慢一點,一聽就會了,那就看快一點,少看幾遍,甚至可以跳過不看。這樣學生完全可以掌握學習的節奏,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更好地發展。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如果讓學生死記概念,學生也可以記住,但是這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遇到難一些的問題,學生缺少解題思維,僅依靠概念是無法解決大部分的問題的。而且學生也要了解概念的推導過程,才能更加理解概念,從而更好地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在微課的視頻中,可以模擬一個圓柱水桶,將圓柱水桶中的水倒入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形水桶中去,正好可以倒滿三個同樣的圓錐形水桶。這就形象地解釋了為什么等底等高的圓錐是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概念的推導過程,還讓學生更加清楚概念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點。
這樣的微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上課時觀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觀看,讓上課時沒有掌握的同學進行反復觀看,讓學生在課后掌握知識點。這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跟上上課進度,防止學生不會的東西越落越多,然后逐漸失去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本身數學的抽象性就與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特點相反,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感興趣,有很多學生還會產生畏難情緒,就對數學更加不感興趣了。那么怎么才能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呢,微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微課將抽象的、枯燥的數學理論知識轉變成生動形象的視頻,里面圖文并茂,有聲有色,把課本上的重難點知識轉化成直觀的演示,生動的畫面,還會配上適當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學習中。
比如在教《圓的面積》這一課時,書中給的方法是將一個圓等分,然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通過長方形的面積來求圓的面積。但是書上的內容就是直白地把這一過程畫出來,過程簡單,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也很難提起探究的興趣。但是在微課中,將圓等分,然后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過程變成了動畫的形式,而且是一步一步地轉化。先是八等分,然后是十六等分,然后逐漸把每個小扇形分的無線小,這樣拼出來的圖形從平行四邊形開始逐漸地向長方形轉化。在圖上區分長方形與圓的每一部分的關系,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進而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出圓的面積公式。
這個推導過程,如果學生只看課本上的演示和聽老師講,學生就很難理解,學不懂的時候,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微課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還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微課視頻課后還可以繼續觀看,如果學生有問題,還可以反復看。這樣來看微課的使用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加充滿興趣。
(三)讓老師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新課標指出:教室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學活動應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而傳統的授課模式授課方式單一,無法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人數眾多,老師很難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只能是兼顧大部分學生的水平。這就導致學得快的不耐煩,學得慢的跟不上。如果用微課進行教學,就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對同一個知識點,老師可以制作難度不同的微課,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不同難度的微課進行學習,這樣的話就可以盡可能多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
在學習《最大公因數》時,老師可以選擇制作兩個難度不同的微課,一個就用課本上使用的觀察比較的方法去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就是讓學生先把每個數的因數寫出來,然后再找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這個方法主要是針對基礎比較弱,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再制作一個不同的,較難的微課,視頻內容除了講解觀察比較法以外,還要講解教材中“你知道嗎”這一部分介紹的方法,就是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去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