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婷
摘 要:相較于城市小學,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開展存在較多難點。學生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個體差異較大,家長對學生學習重視程度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語作為二語學科,在缺乏語言環境的客觀條件下,教師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在兼顧不同學生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幫助中低年級學生打好英語學習的基礎?文章以蘇州市吳江區金家壩學校小學部中低年級的英語教學實例研究為例,從探尋農村小學中低年級學段英語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方法入手,闡述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 中低年級英語; 有效課堂教學; 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52-002
由于新課標的實施,使得英語學科在小學課程教育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作為蘇州市吳江區的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金家壩學校緊跟市區的步伐,英語課程的起始階段也由三年級提前為一年級。更低起點的英語課程是基礎教育發展所促,但農村生源薄弱,多數學生在學前階段并未接觸過英語,課后對于英語的接觸也有限;加之中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給這一學段的英語教學帶來不小的挑戰。但中低年級學生有著極強的可塑造性,教師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英語啟蒙以及基礎夯實,課堂的前期準備顯得尤為重要。
在英語課堂教學進行前,教師必須要“有備而來“。做好課堂的前期準備,是走好提質增效的第一步。只有先做好教前準備,才能夠創造有效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進行教學工作的可能性。接下來,我們從三個“備”來看看教學前期,我們究竟要做好哪些準備。
一、“備”好教案
備好教案有兩個前提,一是了解教學內容,二是熟悉教學目標。
1.了解教學內容
教師必須先了解教學內容,研讀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主要依據,其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為英語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對每個課時的重難點要了然于胸。
研究譯林版小學中低年級英語(一至四年級)的教材我們可以發現,中間存在斷層。之前蘇州地區一直采用三年級起點教學,現改為一年級起點教學后,三年級起教材仍沿用之前三起點的教材,而一二年級的教材則是另外編制的。三年級學生翻開新課本,發現是之前所學的26個英文字母以及“Good morning.” “Hello!”等基礎打招呼用語,易引發學習懈怠。那么在教材暫時沒有更新版本的客觀條件下,教師如何迎合教學目標,對中低年級教材進行融會貫通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2.熟悉教學目標
一二年級教學,應注重英語語音以及意義的理解。對于農村學生,由于地區及家庭條件限制,在學前階段對于英語基本是無接觸的情況。如何快速與英語完成首次接觸,主要通過實物直觀學習,學習正確發音。學生要能通過反復識記與訓練,完成“識圖(看見單詞)—說出英文”這一反應鏈。
三年級教材又回歸了字母等基礎句型教學,但教師不可僅根據教材進行簡單的重復教學,這樣會使學校一二年級設置英語課失去了意義。閱讀三年級教材,我們可以發現課本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與靈活性,那么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綜合一二年級已學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適當增減,以使教材更加符合教學實際。根據二級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講述簡單的小故事”的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能在充分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復述,靈活性增加,學生可嘗試在思考后進行語言重組。
“備”好了教學內容和目標,對于教材進行適當整合后,教案自然就已經“備”好了。準備好客觀的教材部分,接下來就是準備主觀部分了,也就是“備”學生。
二、“備”好學生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全面了解學生,以知道每個學生的英語基礎、接受能力以及他們對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一來,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后進生和優等生都能獲得成長。
“備”學生顯然不是研讀幾篇文章就能完成的事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都存在個體差異。農村小學英語老師要帶兩至三個班級,跨年級教學是常態。學生基數大,加之各類外在因素影響,如何能實現這一目標成為了重難點。對于“備“學生,我們大致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熟悉教授年級段學生的特點;第二步,了解所帶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
1.熟悉所教授年級段學生的特點
中低年級的英語教學重在培養孩子們對英語的興趣,教師應嘗試創設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孩子們在課堂中感受英語魅力,學習并嘗試用簡單的英語口語進行日常的交流。由于中低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活潑好動,且容易分散注意力。經過教學嘗試,我們可以將課堂40分鐘的時間按照1∶2∶1的比例進行劃分,前10分鐘以游戲形式進行舊知回顧,中間20分鐘進行新授,結尾10分鐘進行練習及講解,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合理劃分,使其不易走神。
2.了解學生個體差異
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長線工程,對于新接手的班級,教師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對于所教學生進行課堂表現、作業反饋、考試反饋等進行綜合評測,才能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大致的了解。
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即語言潛能的差異和認知風格的差異。首先,對于剛接觸英語的中低年級學生,其語言潛能決定著他們對于新英語知識學得是快是慢,理解力是好還是差,這是任課教師需要心中有數的,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堂知識的調整與整合,以促成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其次,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記憶方式上,有的學生擅長圖像記憶,有的擅長語音記憶;個體動機上,有的學生為了個人興趣而學習,有的為了得到老師及父母的表揚而學習。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學習語言的認知方式,也有自己學習方式的長處和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揚長避短。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測試來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了解學生在完成不同任務時采取的思維方式,就可以正確引導學生采取和學習任務相一致的認知風格來完成學習任務。
至此,我們就完成了“備”好學生的任務,接下來,我們要結合“備”好的教案和學生,進行教學方法的準備。
三、“備”好教學方法
所有教學方法的應用都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前提的,也是為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英語的課堂教學中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所教知識的特點,結合本校的學情,綜合考慮下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提質增效。接下來,結合本人的英語教學活動實踐,談談適用于農村中低年級英語教學的三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
中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比較薄弱,加之農村地區的英語啟蒙較晚,他們對于直觀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在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教學實物參與教學,讓學生更直接且具體地獲得知識。如在教2A Unit3 It has a short tail時,我利用動物玩偶進行單詞教學及鞏固。同學們在學習時已經將實物和相應的英文單詞進行匹配記憶,所以他們一看到實物或圖片,就能立刻反應出其英文,這是最直接且深刻的記憶方法。這種直觀還體現在具體情境的使用上,比如當課文場景設立在公園時,教師在導入時可以利用同學們都熟悉的農村田野里的事物進行導入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
2.以舊引新教學法
教學不是一味的灌輸,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成就感。以舊引新教學方法在中低年級單詞新授上有著較好的效果。如教授3A 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 時,在教學”ice cream”這個較為復雜的單詞時,我先展示冰淇淋的圖片,下方采用挖空方式,呈現”_cecr___m”來讓學生填空。我先帶領學生復習之前學習的“nice”與“please”這兩個單詞,并教讀冰淇淋這個單詞的發音,在多次朗讀下,學生發現相似讀音,并完成填空。這樣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并完成新知的習得。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學習了新單詞,也發現了英語單詞發音與拼寫之間的小奧秘,學習興趣自然得到提升。
3.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在中低年級英語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我經常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設計一些貼合教學重點的游戲以推進教學。如3A Unit2 Im Liu Tao這一課中,教學的重點句型為“Are you …?” “ Yes, I am. / No, Im not”,三年級的學生,同學之間已經互相認識彼此,如何使這個句型的練習符合實際,結合Fun time里的內容,我設計了聽音辨人的游戲活動。展示聲音的同學要求講一些之前我們學習的日常用語,“辨人”的同學需要進行猜測后使用”Are you…?”的句型進行提問,展示聲音的同學進行回答。說說猜猜中理解和掌握單詞和句型,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
提質增效是課堂優化發展永恒的主題,很多方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農村小學中低學段英語的有效啟蒙及鞏固是我們探索的方向。做好三“備”,走好課堂提質增效的第一步,我們也將繼續努力探索、大膽嘗試,以爭取在提質增效的道路上獲得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