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輝
摘 要:涉農高校運籌學課程主要解決農業經濟管理領域的優化問題和博弈問題,是管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當前課程思政教育大力推動和建設的背景下,涉農高校運籌學課程的思政教育需要得到進一步探索與實踐,以期有助于實現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有效培養。基于課程思政教育,探究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運籌學課程中決策方法的運用、線性規劃的運用和最短路問題的運用為教學案例,分析涉農高校運籌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與挖掘,對課程思政教育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
關鍵詞:涉農高校; 運籌學;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112-002
高等教育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托。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上,涉農高校的歷史使命主要在于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課程思政教育圍繞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1],承載涉農高校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許多涉農高校已經將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和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運籌學是涉農高校管理科學專業開設的核心課程,在實施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開展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對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當前,部分教師缺乏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學認識,尤其是部分高校教師錯誤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屬于思政課程的范疇,理工科和數學類課程很難有效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這其實反映出部分高校教師在積極探索和開發課程思政元素時存在惰性心理,忽略高等教育是文化傳承的制高點和發源地,忽視課程思政教育同時承載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涉農高校教師必須確立思政教育理念,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實際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涉農高校要明確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要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成對國家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作用的青年人才。因此,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決定涉農高校必須加強運籌學等課程的思政教育。
(二)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要求
傳統的涉農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主要側重專業理論知識的教授和實踐技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首要目的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當前,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在知識講授和技能提升的基礎上,從育人的角度用價值塑造進行統領,即首先考慮對學生思政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下,我國農業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取得較大進步。然而,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狀況仍然不容樂觀,農業發展仍然極大依賴資源的簡單投入,即粗放型經濟增長。總體上,我國目前仍然非常缺乏具備較高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的新型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得到不斷完善,另一方面是因為涉農高校所培養的部分人才缺乏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責任與擔當。歸根結底,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涉農高校要加強運籌學等課程的思政教育,才能強化新型人才培養的責任擔當。
(三)運籌學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運籌學課程是管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分為最優化和博弈論兩個分支。前者的教學內容主要側重單方面決策實現最優、次優或者滿意求解,后者則主要側重多方面交互式決策實現穩定求解[2]。在運籌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線性規劃要求在滿足線性約束條件的情況下,求解線性目標函數的極值問題;對策論要求在分析個體在局勢中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的情況下,求解博弈多方的優化策略;等等。上述教學內容均與涉農高校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密切相關。尤其是,運籌學課程教授學生如何應用數量方法與模型來分析研究現代經營管理決策問題,這與課程思政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意識、政治觀點、道德品質、行為規范、職業素養等的教育活動息息相關[3]。因此,在運籌學課程中實踐思政教育是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二、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開發與實踐
(一)教學案例一:未來就業的選擇傾向——決策方法的運用
涉農高校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主要目標是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效推進。鑒于我國農村地區匱乏的人力資源以及不斷加劇的鄉村空心化,當前農村地區的發展需要大量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的農村人力資源返鄉創業。因此,涉農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否成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成為衡量涉農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表現。涉農高校農村畢業生回鄉創業成功,一方面能解決自身就業,另一方面能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開發與轉移。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農村也是大有可為、大有潛力可挖的廣闊天地。在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元素開發的案例中,可以假設某同學在大學畢業時有3種選擇,分別是返鄉創業、繼續深造和到大城市打拼,在不同選擇中均有2種可能性,分別是成功和失敗。在已知某同學所選擇的策略和對應狀態的收益的情況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重視國家對農業農村人才的需求,選擇將自身未來就業與家國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教學案例二:學生節目安排的人力資源分配——線性規劃的運用
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中,人力資源配備和優化始終是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涉農高校中,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培養涉及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匹配。當教師配備人數過多時,可能導致成本增加;當配備人數過低時,可能導致教師資源不足。這種匹配可以通過線性規劃方式得以實現。因此,線性規劃在教師的學生工作中有重要運用。在運籌學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開發中,假設某學校要舉辦學生迎新活動,目前已知有4名同學分別可以承擔4個不同節目,并且每個同學準備每個節目所需要的時間已知,求得如何分配學生和節目,可以使所需要準備的總時間最短。在該思政教育教學案例中,涉農高校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領悟每個個體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要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此外,社會是每個個體有機組合在一起的有序形式,個體應該遵守和維護社會規則,尤其是遵守社會公序良俗,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每個個體都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作用時,社會的運行才能變得更加順暢。
(三)教學案例三:農產品運輸的費用優化——最短路問題的運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給我國農戶生計可持續性帶來巨大打擊。例如,疫情的擴大使得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農產品的自由流通也存在一些困難。由于農產品具有季節性等基本特征,農產品市場的不穩定會給農戶生計造成巨大影響。在疫情期間,針對農戶生計可持續性的調研過程中,許多農戶反映農產品運輸的費用問題占了成本的很大比例,因此需要通過某些方法對農產品運輸的費用進行優化。在農產品運輸中,運輸費用和運輸距離往往存在較大關系。在疫情期間,運輸費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實踐中,可以通過將農產品的原產地和運輸地抽象為點,將運輸路線抽象為線或弧,將運輸費用抽象為線或弧的長度,進而使用最短路問題解決農產品運輸費用的優化。例如假設目前某地有一家農戶收到消費者的訂貨,要運送農產品到客戶手中,需要經過另外4個中轉站。已知農產品從某個站點到達臨近某個站點的運輸費用,可以求得從農戶手中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最低運費。在該思政教育教學案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當全國疫情防控全面勝利的時候,農產品才能有效實現最大程度的自由流通。
三、課程思政教育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
當前,許多涉農高校已經將課程思政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和課程教育體系中,但仍然存在許多誤區。例如,部分教師無法準確區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或者將課程思政視為課程教學環節的固定教學活動。實際上,當前多樣復雜的社會環境使得單純依靠思政課程已經很難適應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需要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4]。因此,有必要梳理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首先,針對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存在偏差等問題,要強化涉農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教育理念,將運籌學課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尤其要強調課程思政教育的合理性。其次,針對教師將課程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到教學環節等問題,要加強涉農高校教師積極探索和挖掘運籌學課程思政的涉農元素,激發學生對教授內容的興趣和認可度,提升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有效培養。第三,針對教師將課程思政簡單理解為教學環節并忽視教學效果等問題,要加強涉農高校運籌學課程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同時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估,并將結果應用到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等環節中。總之,運籌學課程思政教育需要得到重視,相關課程思政元素應該得到不斷開發,尤其是得到涉農高校、教師和學生等諸多相關主體的共同配合。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視閾下涉農高校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FJJKCG20-149);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運籌學課程建設與改革”
參考文獻:
[1]孟桂芝,姚慧麗,鐘坦誼.基于課程思政的高等數學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22-23
[2]馬滿好,劉進.運籌學類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研究[J]高教學刊,2020,(35):176-179
[3]譚澤媛.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2)89-94
[4]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202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