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
[摘? ?要]為使學生形成熱愛自己民族和家鄉的高尚情懷,在教學《世界文化多樣性》時,可引導學生圍繞當地文化開展實踐探索。文章以南寧文化為例,首先帶領學生對“南寧白話方言研究”“南寧喪葬文化研究”“南寧飲食文化研究”三個主題開展了實踐研究,然后對此次實踐型課堂進行了評價與總結。這對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民族自豪感具有較大的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實踐型課堂;南寧文化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3-0048-02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給現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和方向,全國各中學的思想政治課堂都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運用核心素養理念。廣西作為民族區域自治省份、國家西部大開發省份,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更應嚴格貫徹核心素養理念,以彰顯我們的民族特色、邊疆特色。在教授必修3文化生活時,為了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探索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形成熱愛自己民族、熱愛自己家鄉的高尚情懷,增強政治認同,筆者進行了一番以學生參與為主的實踐探索。下面以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第一框題《世界文化多樣性》為例進行敘述。
一、實踐型探究問卷調查
為了掌握學生對南寧文化的了解情況,我們在開展探究活動前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你對南寧文化的了解程度,南寧文化中有哪些傳統風俗習慣,你最感興趣的南寧文化是什么,你對保護南寧文化是什么態度,你認為是什么因素阻礙了南寧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政府應從哪些方面加強對南寧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南寧文化需要怎樣的創新性發展,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南寧文化的多樣性,加深學生對南寧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運用所學的學科知識去探討本小組研究的內容,并在活動結束時以實踐型探究活動的方式展示各小組的探究成果。
二、實踐型探究活動的開展及其與相關學科融合探究匯總
(一)實踐型探究活動的開展
第一小組以“南寧白話”為實踐主題,學生通過走訪南寧市一些有名的老街道,如“金絲巷”、解放路、七星路等,與老南寧的阿公阿婆交談,了解南寧白話在歷史中的演變。該活動對應的學科任務是“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理解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個性”。指向的學科知識是“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和求同存異”“不同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但也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征”。
第二小組以“南寧市博物館”為實踐主題,學生通過參觀南寧市博物館,了解到南寧文化其實屬于稻作文化的分支。該小組成員研究了南寧遠古時期的喪葬文化——屈肢葬。屈肢葬與距離南寧135公里之遠的寧明花山壁畫一樣帶有神秘色彩。 該活動對應的學科任務是“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交流傳播的關系”,指向的學科知識是“文化的多樣性為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奠定了基礎” 。
第三小組以“南寧的飲食文化”為實踐主題,探訪了老南寧的經典美食——老友粉的生產制作過程。在有名的老友粉傳承基地——南寧市亞光飲食公司,學生全程參與了老友粉的制作過程。這家老友粉店雖然歷經風雨,但20世紀80年代那寬大的飯桌,以服務員白色衣帽、藍色袖套的統一服裝仍保存了下來。小組學生在煮粉師傅的帶領下半熟練地熱鍋,倒入熱油、蒜末、酸筍、肉末,然后翻炒起來,隨后加湯倒粉,盛上,一碗極具南寧特色的老友粉就這樣做成了。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認真地傾聽煮粉師傅對老友粉的介紹,深刻體會到南寧文化對南寧人所產生的深遠持久的影響。該活動對應的學科任務是“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文化如何創新”,指向的學科知識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文化創新應該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二)實踐型探究活動與相關學科融合的探究
各學生小組在對應學科任務的指導下,結合本小組實踐探究的過程,制作了關于本次實踐活動的PPT總結和文字匯總,并在課堂上呈現出來。
第一小組從對“南寧白話”的探究中尋找到南寧文化具有的包容性特征。南寧粵語,俗稱“南寧白話”,是漢語族粵語語種的一個分支。粵語來到南寧后,就和本地的平話相融合,于是南寧白話誕生了,它以寬大的胸懷包容了一個外來語種,并且綿延使用了1000多年。調查小組通過走訪老城區,窺探出南寧方言文化其實蘊含著不一樣的色彩:人們通過方言把一些傳統節日的喜慶融入其中。例如學生發現在“賀元宵,掛彩虹,家家門前掛燈籠。到處有人舞獅子,仲有一處耍長龍。獅短短,龍長長,滿街鑼鼓咚咚響”這一南寧白話童謠中,南寧人將傳統節日中的一些風俗和人們歡快喜悅的心情都表達了出來。又如這首南寧白話歌謠,“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去街賣,阿嫂系屋繡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好天羅來曬,落雨執拾埋”,它蘊涵著濃郁的南國風,保留著南寧本土文化的個性。最后這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沒有方言,南寧還是南寧嗎?一個失去方言的城市是可悲的,歷史要隨之斷裂,文化要隨之流失,城市形象也要失去個性和光彩。”隨即他們發出號召:要更加關注文化的多樣性,關注南寧的方言文化,尊重好、培育好、發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第二小組在探究“南寧市博物館”的過程中,被南寧古時候的喪葬文化——屈肢葬所吸引。屈肢葬是在南寧生活的先人們在人過世之后采用的喪葬形式,其主要是把遺體肢骨曲折,使下肢呈蜷曲狀,然后葬入墓坑。它是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中國墓葬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在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很盛行,在南寧附近就多次挖掘出這一形式的墓葬。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還發現在俄羅斯的伏爾加河、頓河和第聶伯河下游的草原上,也流行屈肢葬,時間大概為公元前3000年。該小組學生得出結論:屈肢葬并非中國特產,也并非南寧特產,而是流行于世界部分地區的文化現象。南寧的屈肢葬在當時也許是受到了外來風俗的影響,因為對于文化發展來說,傳播的作用確實要比獨立發明大得多。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僅屬于這個民族,也屬于整個世界,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在交流中進行傳播,它不僅有自己鮮明的特性,還具有世界文化所具有共性。
第三小組探究“南寧的飲食文化”時,通過制作老友粉的實踐感受到了南寧市井文化的魅力。在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對以老友粉為代表的老友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給予了一系列的意見和建議,例如有學生建議打造老友粉博物館,在博物館里展示南寧文化發展的軌跡。有學生建議以老友粉的配料為原型打造文創產品,把老友粉里面的食材擬人化,通過動漫和游戲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老友粉,了解南寧,愛上南寧。還有學生建議采用互聯網+商業模式,帶動線下原料生產和線上網絡電商發展,以南寧市“舒記粉店”“亞光老友粉店”“復記粉店”為龍頭,打造“老友粉特色店”,建設老友粉生產集聚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研學實訓區、健康產業集聚區和旅游觀光休閑區,形成集新村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區域發展格局,線上線下宣傳南寧的老友文化。
本次實踐探究活動,真正體現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實踐創新和公共參與,學生對如何傳承和振興南寧文化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最后針對本次活動我們做了以下總結:1.活動開展前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提前了解了學生對南寧文化中的哪些內容有探究興趣,對實踐活動的時間和地點做好了安排,并取得了學校和家長的配合。2.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收集材料信息,如實地走訪、專家講授、圖書館查閱、網上查閱等。3.在活動中,不光是政治學科的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的實踐,也發動了其他學科的教師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但遺憾的是本次活動參與進來的其他學科的教師較少。4.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如有學生為南寧的老友粉設計了動漫人物,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5.本次活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部分活動內容超出了學生的經驗和能力范圍,教師包辦太多。
通過這次實踐探究活動,學生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并且深刻理解了所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增強了自己的政治認同感。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