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華 呂棟山
【內容摘要】在全面推進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對課本知識的梳理,理清歷史細節,構建學生立體化、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在此過程中樹立起學生正確的歷史核心價值觀,才能更好地應對現今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關鍵詞】新高考 基礎知識 題干細節 多元體系 歷史價值觀
2020年高考已經落下帷幕,本年度新鮮出爐的全國高考卷,帶給我們的啟示還遠遠沒有散去。通過對全國卷Ⅲ部分題目的解析,筆者認為,在全面推進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對課本知識的梳理,理清歷史細節,構建學生立體化、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并樹立起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才能更好地應對現今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一、致力于課本基礎知識的鞏固
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無須多言,但學生往往走向眼高手低的老路,經常在最容易得分的地方丟分。因此,回歸課本就成為我們在高考復習中強調最多的一點。今年的全國卷Ⅲ題目依然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察。新高考“著力于課本,高于課本,又回歸課本”的要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專家指出,“高考是中學教學和備考的指揮棒,而經典試題更是高考命題的風向標。因此,對經典試題進行深度剖析和反復揣摩,進而加以改造利用,是我們應對全國卷高考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短期內就能收到效果的基本方法?!盵1]下面以27題為例。
題27: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 )
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
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
本題考查的是皇權與內閣的關系。從題意可知,這主要體現了以張居正為代表的內閣數次“抵制”了萬歷皇帝的要求,主要考查明朝中期政治制度的嬗變。這原本是一道非?;尽⒑唵蔚念}目。但據筆者調查,本班50名同學,有四分之一的同學錯選了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和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兩個選項。究其原因,是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熟,看到張居正的內閣居然能“抵制”皇帝的想法,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內閣權力能夠制約皇權,這就忽視了課本上反復強調的“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將內閣基本職能誤認為能夠在制度上制約皇權的機構;而且,早在明太祖時期丞相制度就已經被廢除。所以,此時皇帝與內閣的矛盾也談不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由此可見,正是由于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才出現被材料迷惑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第30題上。
題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國許多工礦企業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故“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這說明,當時( )
A.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工業生產
B.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生產恢復
C.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
D.國民黨軍閥混戰擾亂經濟發展
本題集中體現了對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題目高明之處在于沒有直接點明時間,而是做了模糊化的處理“40年代中后期”,這就提高了學生正確判斷史實、劃分歷史階段的難度。當學生判定該時間段屬于“解放戰爭時期”后,就能迅速排除B(抗日戰爭)、D(軍閥混戰)兩個錯誤選項。其次,就要深刻理解材料上的意思,善于聯系到課本相關知識。由題意可知,當賬面上獲得利潤的企業,卻在經營上陷入困境,不僅如此,這些企業不僅不愿意發展生產,還以囤積原料為主,這就與正常的經濟現象不符了。唯一的可能性只有一種,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即“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并濫發紙幣,導致通貨急劇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這樣不僅能解釋材料中出現的經濟現象,還考察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這個重點內容?!敖逃虒W不能僅停留在解釋教材和機械訓練上,應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盵2]這兩道題很好的提醒我們在授課時一定要強調基本知識的重要性,切不可好高騖遠,脫離實際。
二、注重歷史細節,打造多元化的知識體系
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往往陷入了“書背的越多,分丟的越多”的困境之中。當學生做題時,如果忽視了題干中一些細節的暗示,答題往往就走向了歧途。有學者指出,“用多重歷史信息歸納時代特色是一種學習方法,用史實來論證時代特色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盵3]。題目中史實,包括時間和地點,都是指引學生正確答題的關鍵鑰匙。以選擇題第25題為例,本題重點考察的是曹魏時期的屯田制度,其不僅能很好的緩和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還對恢復和發展北方的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題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皵的曛兴诜e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
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其一,題干出現的“許下和各地”的地理名詞,粗看毫無問題,但卻體現了對歷史核心素養中“時空觀念”的考察。時空觀念強調,“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許下”這個地名的話,甚至把它當作一座南方的城市,就會在題目的理解上誤入歧途,認為在“許下”的屯田有助于北方人口南遷,進而無法排除C選項(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由此可見,明確“許下”就是一座位于河南的名城(現名許昌),學生就能輕松的排除干擾項,選擇出正確選項。因為隨著曹操在許昌地區推行屯田制,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中原人口的穩定,還能給學生簡單講解曹操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幟,將漢獻帝“迎接”到的地方就是許昌,這樣既能增加歷史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應該說,通過對歷史細節的梳理,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相關歷史背景,增加他們答題的準確率。
其二,題目重點考察的“屯田制”的信息,同樣彰顯了擴充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經濟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變遷,一直是考試的重點。教材平時強調的比較多的是農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及國有土地制度,屯田制度卻較少涉及。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向學生多講授與課本相關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體系,做到遇題不慌、審題不急、做題不懵。筆者在為學生講解該題時,將屯田制度的來龍去脈做個梳理,從西漢在西域地區的屯田,到新中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加深學生對屯田制度的了解。為了能更好地區分選項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筆者特別強調屯田制度與莊田制度的區別,前者如題干所說,曹魏正確推廣屯田制,是為了召集農民、征收軍糧,其本質依然屬于國家所有的土地;而后者屬于大的豪強地主所擁有的個人土地,屬于大地主所有制。在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的基礎上,重視對其思維能力、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以及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察,已經成為全國卷和分省命題卷的普遍追求和最高境界[4]。
三、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尤為重要,它要求學生能夠以史實為基礎,進行歷史的價值判斷,并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歷史做出主觀評斷。歷史文獻浩如煙海,教師不可能將所有歷史史實都告知學生,這就需要在學生心中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筆者認為,與其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枯燥地灌輸,不如以試題為載體,在對試題地講解、對選項的分析中,將正確歷史價值觀自然地滲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以32題為例。
題32:1549~1560年,約4776名法國逃難者進入加爾文派控制下的日內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們將技術和資金由奢侈品行業投入普通的鐘表業,日內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鐘表業的搖籃。這反映出,當時( )
A.人文主義傳播緩和了社會矛盾
B.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技術轉移
C.工匠精神決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內瓦經濟發展
本題考查的是宗教改革。這道題主要體現的是對日內瓦經濟發展經驗的反思,正是因為日內瓦相對寬松的宗教環境、優厚的人才待遇,以及法國奉行的宗教迫害政策,導致大批富有技藝的手工業者來到日內瓦,為其發展提供了寶貴的人才資源。聯系當今時局,美國出于其冷戰思維,限制中美兩國高科技人才的正常流動,甚至強行關閉我國駐休斯敦的總領事館,便是以往歷史的重演。我們要在授課中強調正確的歷史價值觀,認識到人才、科技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美國出于思想控制、意識形態強行阻斷交流、甚至是迫害人才,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高考對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培養,才能縮短學生與高考能力要求之間的差距[5]。總之,我們要在習題的講解中,認識、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這正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
總之,全國三卷帶給我們的沖擊不僅只是這些題目考察的知識點,而是我們在于我們如何理解歷史學科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趨勢。但萬變不離其宗,筆者認為,只要我們立足于課本知識,打造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并在此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相信我們一定能更好地實[]現歷史課的課堂價值和理念,也能更好地塑造更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馮波. 2010-2014年高考全國文綜卷歷史試題分析——以對中國古代史的考查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5):36-44.
[2]馬秀誼.高考反饋教學的實踐研究——以高中歷史課程為研究對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4):10-13.
[3]周巍.賦予時間以意義——以2018年11月浙江歷史選考試題講評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23-26.
[4]高嵩.重視思維品質、平實中見新意——2012年安徽高考文綜卷歷史試題分析[J].歷史教學問題.2013(1):126-130.
[5]文雪梅.于細微處見精神——2018年全國卷Ⅲ歷史試題評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0):41-43.
(作者單位:1.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2.溧水區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