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作為新高考物理改革背景下的五種考查能力之一,其地位和作用在高考物理試題中得以體現,是核心素養下必備的關鍵能力。本文著重從物理概念、規律、實驗、習題教學等方面探究如何顯化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思想方法;科學思維;能力提升
引言
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就提出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要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這個階段對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才被人們逐步重視。到了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的視野和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對學生應用數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理和數學是聯系十分緊密的兩門自然學科。錢學森也說過:“從嚴密的綜合科學體系講,最基礎的是兩門學問:一門物理,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學問;一門數學,是指導推理、演算的學問[ 1 ]”。在物理的學習中,如果沒有數學的嚴密推理論證和數學方法的分析、推理、演算、討論等,很難形成物理的觀念,更談不上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習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數學推導和運算,研究的問題越復雜,涉及到的數學知識也會越多。
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 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方法是用數學語言表述事物的狀態、關系和過程,并加以推導、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判斷和預言的方法[ 2 ]。數學思想體現了觀點和認識,數學方法體現了手段和途徑,二者相輔相成。物理中屬于數學思想的有函數、方程、圖象、數形結合等,一般情況下把二者統稱為數學思想方法。在物理新課改中,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邏輯思維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1.2? 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
為了使一些復雜的物理問題能顯示出明顯的規律性,往往需要借助數學工具和數學運算。可以說,處理物理問題絕大部分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過程,比如采用圖象法(如s-t圖象、v-t圖象、U-I圖象等)、比例法(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時間、位移比等)、數學歸納法(回旋加速器的加速問題)、微元法(瞬時速度概念的引入),還有極值法、幾何法、三角函數法等許多處理物理實際問題的數學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也是科學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學生學會獨立完成學習目標,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實際上就是核心素養的體現。
2? 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是物理探究學習和科學思維的一種重要手段,已經引起越來越多師生的關注。新課改后的初、高中物理學習內容的變化,需要的數學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數學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高考《考試大綱》中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要求得到進一步細化,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培養需要更高的數學應用能力作為基礎。但是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運用于平時的課堂教學、習題教學,還缺乏系統的、科學的培養與訓練,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解題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在運用數學工具來解答問題時無法得心應手,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學運算能力不強,簡單的數字運算常出錯;二是只會簡單地套用公式,問題解決了還不知所以然;三是遇到難以計算的問題,會自動放棄后面的解答;四是無法把物理規律與數學思想進行有機地結合。學生在初中才接觸物理知識,初步掌握概念和規律,更多是定性分析物理現象和過程,數學知識的滲透偏少,學生存在的問題很不明顯。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仍受限于傳統的物理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片面增加做題數量,沒有讓學生深度理解物理概念與規律的形成過程,缺少系統的訓練方法與訓練力度,更談不上將數學知識和運算融合于物理教學中,這也導致了學生整體數學應用的水平偏低。
3? 在物理教學中顯化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3.1? 在概念教學中顯化數學知識運用,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概念是從物理的現象、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物理最本質的特征。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了對物理的認識及處理物理問題的思維,即物理觀念[ 3 ]。學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物理觀念,但還不能熟練地去處理實際問題,還需要對概念的理論和數學形式作進一步理解。高中物理理論性強,并且絕大多數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難。而借助于物理概念的數學表達式、符號、單位等,將使概念的學習更加形象,能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物理概念。高中物理很多概念就是借助數學形式中的比值法來定義,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物理量的定義、數學表達式、物理量間的單位換算關系,并結合文字表述與數字表達式理解概念的深層含義,讓學生自覺養成用這兩種方式對物理概念進行表述和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2? 在規律教學中顯化數學知識運用,提升推理能力
物理規律的教學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純文字說明,運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的物理規律更加直觀,也更簡潔。借助數學的作用,方便更深層次地挖物理現象和過程中蘊含的更多物理知識。
比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中,位移公式的引入就是運用多種數學方法。一是利用數學公式法:由平均速度=、=和速度公式vt=v0+at可以方便地推導出位移公式s=t=v0t+at2,用數學公式來地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二是利用v-t圖象法,由于位移公式s=t=(v0+vt)t可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所圍成的梯形面積,就表示位移的大小;三是利用數學微積分的思想,把v-t圖象分割成若干個矩形,每一小塊矩形圍成的面積數值上就對應著每個時段的位移,分割越細,真實的運動越能反映出來;四是把v-t圖象分解成矩形和三角形兩部分,兩部分面積分別為v0t和at2,這兩部分面積之和在數值上即s=v0t+at2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即位移公式。可見,借助多種數學知識方法的綜合運用,把直線運動的求解變得直觀形象,更有利于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再如,我們經常遇到三力平衡的問題,借助數學中的矢量運算規則,將力平移后構成封閉的矢量三角形,矢量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不論這樣的幾何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還是斜三角形,用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正(余)弦定理就可求解未知物理量。對于有些較為復雜的三力平衡問題,還可以借助力矢量三角形與幾何三角形相似的特點,利用對應邊成比例的方法,列出等式巧妙解答。
3.3? 在實驗教學中顯化數學知識運用,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物理實驗可以抽象出物理概念,發現物理規律,同時也是驗證物理規律的一種手段。在實驗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明確實驗原理、實踐操作、觀察現象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方法分析實驗數據,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以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如圖1裝置)為例:
a.實驗原理中涉及數學極限思想。若不考慮定滑輪對繩的阻力影響,為什么要滿足m?M?對小車、砝碼和砝碼盤,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F=Ma,mg-F'=ma,又由于F'=F,得:F=mg,即F b.數據處理中體現數學化曲為直思想。實驗中除了用計算法處理數據外,還可從a~F圖象入手,并借助a~圖象化曲為直,從而達到探究的目的[ 4 ]。 3.4? 在習題教學中顯化數學知識運用,提升分析綜合能力 2019年物理《考試大綱》中添加了“大力引導學生從‘解題向‘解決問題轉變”內容,把學生會不會解題,轉向用已學過的知識和必備的關鍵能力去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考試大綱》也特別強調在備考的過程中加強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利用幾何圖形、函數圖象進行表達和分析的能力。因而,在習題教學中加強基于數學思維的物理解題訓練,側重于幾何、函數、代數等重點數學知識的滲透與應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例:在一長為l的光滑斜面上,物體以某一初速度從底端A點沿斜面上滑,運動到頂端C點時速度正好為零。物體運動到B點時,所用時間為t,已知B點距底端A點距離l,如圖2,求物體從B運動到C所用的時間。 析:設物體初速度為v0,經過B點的速度為vB,加速度大小為a,從B運動到C的時間為tBC,AB、BC段位移分別為xAB、xBC. 方法1:運用運動學公式 由運動學規律:v02=2al,vB2-v02=-2axAB,xAB=l,解得vB=;又vB=v0-at,vB=atBC,解得tBC=t。 方法2:運用平均速度 由運動學推論關系[][v]=和=可知,AC==,又v02=2al,vB2=2axBC,xBC=,解得vB=,即B點的瞬時速度與該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相等,故tBC=t。 方法3:運用逆向思維 由于斜面光滑,向上和向下運動過程可逆。由運動學公式得xBC=atBC2,l=a(t+tBC)2,又xBC=,解得tBC=t。 方法4:運用比例法 物體運動的逆過程可看作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連續相等時間間隔內位移比為x1∶x2∶x3∶…∶xn=1∶3∶5∶…∶(2n-1),由于xBC∶xAB=∶=1∶3,故tBC=t。 方法5:運用圖象法 如圖3,作出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特點,面積之比為=,且=,OD=t,OC=t+tBC,所以=,解得tBC=t。 前四種所采用的方法即代數法,在解題中按照題中已知信息及已經掌握的物理規律、物理公式,通過算式或比例關系將各個相關量的關系展示出來,進而借助方程式找出答案。解法5將圖象和三角幾何知識結合,借助圖象來表達復雜的已知條件,并由三角形的面積精準分析,獲取答案。相比文字而言,這種方法能直觀展現出各個變量間的關聯,使問題化繁為簡。 4? 結語 數學知識與方法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學習的重要基礎,它在解決物理問題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不僅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上提供簡捷、精確的方式,也促進了學生推理論證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將數學思想方法以顯性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經歷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品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志國,黃喜強,張伶莉,等,關于“光的偏振”教學的一些嘗試[J].物理與工程,2020(3):84-88. [2] 牛靜.數學方法在計算機算法中的應用分析[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4) :236-237. [3] 江小安.基于物理核心素養下的概念教學四步曲[J].中學理科園地,2018(1):13-14. [4] 張其鳳,江小安.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養下等效思維的顯化教學[J].中學理科園地, 201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