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兆麗
摘 要: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增加相關德育內容,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通過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增加德育的原因,進一步分析了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
關鍵詞:英語閱讀;德育;教學改革
社會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尤其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行,更加要求學校在履行基本義務教育的同時要進行德育,不僅教書,更要育人,將教書育人結合在一起才是當下社會對學校教育的真實要求。在初中教育中,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德育應該在政治課或者語文課上進行,忽略了作為語言性的英語學科。而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德育。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德育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
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增加德育的原因
1.符合教育改革要求
當前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尤其是初中學生基本的“三觀”培養和素質教育更是目前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而英語學科作為一門和語文性質相似的語言類學科,可以發揮和語文相同的教化功能,尤其是在閱讀方面,通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的德育,符合教育改革的大環境。
2.助力英語學習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是無數初中學生比較頭疼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常常因為詞匯生僻和結構難以理解以及文章內容以新聞方式呈現等原因,導致學生厭惡英語學習,甚至對抗英語學習。而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德育,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助力英語學習。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德育內容的講解往往采用故事的方式,因此可以將一些具備德育教化功能的故事轉化為英語文章進行閱讀教學。敘事性故事本身就會提升閱讀者的興趣,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會更加愿意查詢不認識的詞匯,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
二、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德育的途徑
1.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目前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理念上,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偏向知識的灌輸和成績的提升,雖然教師本身也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充足的關心和愛護,但是其本質仍舊建立在應試教育基礎上,一切為提高成績服務。所以教師有必要轉變自我觀念,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和素質教育,只有教師真正轉變了自我教育觀念,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開展具有意義的德育。同時,當下許多教師把德育和人文教化當作語文老師和政治老師的事情,認為這些事情和其他教師無關。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影響下,英語學科在閱讀方面開展德育的工作就會受阻,首先有必要確立的就是學生的“三觀”培養和素質教育,德育是所有學科教師都應該肩負起的責任,只有這樣,英語學科閱讀教學中增加德育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更進一步地開展[1]。
2.增加德育故事
初中英語閱讀的文章一般采用英語原文或者報刊的文章,這種文章往往都是新聞刊物類文章,閱讀起來不僅難度大,同時還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雖然有些英語閱讀的文章屬于敘事性文章,但是內容枯燥,翻譯過來像是幼兒園的流水文,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容易導致德育工作難以開展。因此,將中國著名的德育文章翻譯成英文故事,不僅增強了英語文章的可讀性,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德育[2]。而且大多數德育的故事學生都在之前聽過,有過中文版本的基本理解,就更容易閱讀英語文章,可以更加便利地進行德育。
3.增加教師講解
德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雖然借助學生的英語閱讀開展,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進一步解讀和延伸,故事就僅僅變成了故事,缺少了故事本身應該帶給學生的德育意義。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學生閱讀德育的英語文章后,增加一部分講解內容。比如,學生在閱讀具有德育意義的文章后,教師可以利用英語進行提問,要求學生將文章感悟說出來,或者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分享自己的感悟或者寫一點讀后心得。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寫作和口語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德育的意義,讓學生更加能夠體悟德育內容,從而更好地開展德育。
三、結語
英語學科作為一門文科性學科,其本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尤其是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閱歷都會被讀者吸收。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德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且我國在不斷追求素質教育改革,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好成績,還需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德育的內容也具有社會要求性和必要性。在初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增加德育內容,是社會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要求,在這樣的培養教育下,學生在德育方面會有很大進步,這樣的方法也可以供其他學科借鑒,讓所有學科不再只關注成績,更要注重學生作為“人”的本身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春艷.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校園英語,2019(24).
[2]楊登翰.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