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麗
摘 要:首先闡述思維導圖的特點,確立研究基點;然后從提綱挈領主導教學、準備框架課堂完善以及思維導航練習鞏固等三個角度詳細論述思維導圖在數學復習課中的科學應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數學復習課;應用;初中生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數學課堂上的深入踐行,教師開始致力于教學手段的先進化、科技化和高效化,以此為初中生的數學復習創設一個直觀化、趣味化和體系化的認知界面。此中,思維導圖猶如雨后春筍閃耀登場,迸發出強勁的展現力和有效性,逐漸成為教師開展數學復習課的得力幫手。
一、思維導圖的特點
思維導圖是人類發散性思維的直觀展現和圖例展示,能夠將人類在數學認知方面的“思維”直接“物化”,因而能夠將教師的主觀思想、思維過程、研究結果一一呈現給學生,并成為輔助學生進行數學認知的教育資源。由于思維導圖具有直觀性、層次性和體系性,思維導圖多用于數學的復習課堂上。
二、思維導圖在數學復習課中的科學應用
思維導圖是現代科技應用于數學課堂的重要例證,因而能夠成為數學復習教學高效發展的有力抓手。
1.提綱挈領,主導教學
在數學復習課堂上,教師要引領初中生按照章節順序完成數學課本知識的逐次復習活動,由于數學內容較多,初中生的數學復習往往處于知識混亂、毫無體系、混沌不堪的尷尬境地。而思維導圖的出現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思維導圖能夠將數學知識通過框架圖示按照一定順序、級別和層次排列好,因而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鮮明的知識體系,徹底明白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能夠有效促進初中生數學認知的體系化發展。
以七年級上冊“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為例,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直接展示本節課的具體內容,讓初中生借助思維導圖直觀地看到常見幾何體主要有圓柱體、圓錐體、正方體、長方體、棱柱和球這六種,其中,“正方體”“長方體”這兩個特殊的立體圖形元素與“棱柱”還具有內在的“親戚關系”,能夠成為“棱柱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員。因此,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時就可以將六種展示元素縮減為四種展示元素,然后再在“棱柱”的下一級延伸出“正方形”與“長方形”兩個“下級元素”。
2.準備框架,課堂完善
教師不僅可以提前準備好“完整版”的思維導圖,以此引領初中生的體系化數學復習,讓初中生“坐享其成”,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為預定復習內容設計出“空白版”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集體討論,共同完成思維導圖的內容填充和體系完整。這樣,教師能夠為初中生預留出更多的參與機會和表現空間,因而能夠有效激發初中生的表現欲望、主觀能動性和生命活力,讓初中生快快樂樂地參與到數學復習教學中,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作用。
以七年級第二單元“有理數”為例,在教材內容中,“有理數”可分為“整數”與“分數”兩大部分內容,然后,“整數”又可以分成“正整數”“零”和“負整數”三部分,而“分數”又可以分成“正分數”和“負分數”兩部分。因此,教師可以為初中生設計出“空白版”的思維導圖,讓學生逐次添上這幾個數學概念。在第一級數學定義處添上“整數”,在第二級數學定義處添上“整數”與“分數”,然后再在“整數”下面延伸出“正整數”“零”和“負整數”三部分,在“分數”后面延伸出“正分數”和“負分數”兩部分,徹底完成思維導圖的內容填充。
3.思維導航,練習鞏固
教師不僅可以直接展示思維導圖,引領初中生體系化復習數學知識,還可以讓初中生參與思維導圖的完善活動,提升初中生的主體參與范疇和表現空間,更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專項訓練,讓思維導圖成為引領初中生進行體系化知識訓練的“導航儀”。數學復習不僅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體系化的科學構建,還需要讓初中生按部就班地進行專項訓練,以思維導圖為指導,逐次完成一個知識點、一個模塊的知識復習與習題訓練活動,以此促進思維導圖與專項訓練相得益彰。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章“實數”為例,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定出思維導圖,然后以思維導圖為習題訓練綱要,按照思維導圖的內容設定逐一開展“無理數訓練”“平方根訓練”“立方根訓練”“估算訓練”“實數訓練”“二次根式訓練”等,讓思維導圖成為學生進行習題訓練的指路牌,讓初中生按部就班地進行專項化習題訓練,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體系性引領作用,以此強化學生的習題訓練。
三、結語
教師不僅是數學復習的設計者、引領者和優化者,還是思維導圖的研究者、設計者和提供者。因此,教師積極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數學復習課堂上,提綱挈領主導教學、準備框架課堂完善、思維導航練習鞏固,以此為初中生的數學復習搭建一條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層層提升的認知發展階梯,切實促進初中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培養和素質發展,使初中生早日成為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小斌.初中數學復習中思維導圖的作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2):1.
[2]謝中明.巧用思維導圖教學 提升初中數學復習課效率[J].新課程(下),2019(3):28.
[3]郭慧利.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