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英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開展語文教育需要將注重形成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素養,主要就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情感價值觀、綜合能力等,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核心素養屬于學習其他課程內容的基礎,也屬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核心內容。小學語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教師需要從指導閱讀轉變為說、寫并重,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讀寫能力;培養
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模式需要不斷地轉變,實現讀寫結合,引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點,并且學習運用自己所積累的優秀素材。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讀寫結合的練習,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低段教學為例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一、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從易到難、從內到外、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進行教學,并且分層次的進行技能、知識的教育,使得學生掌握學習方式,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對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第一,將必要的語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對學生語文素養與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需要把基礎的語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將必須了解的漢字形義知識、修辭手法、語法運用、常用寫作知識、閱讀能力等語文基礎技能作為學習基礎。這些都屬于語文學科工具性的重要知識內容。如果教師拋棄了這些,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積累語文素養。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階段,需要積累更多的知識。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快速吸收與消化知識點,真正實現溫故知新,以此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常用詞匯,背誦優秀的古詩文,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從而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豐富語文積累。
第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技能。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課文教學培養學生朗讀、說話、寫作等基本技能,使得學生可以運用多種閱讀方式與語言表達方式,將自己平常所聽到的、見到的、想到的、觸到的事物,以比較有條理、比較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階段,需要結合不同的語言對象、語言環境等進行培養,確保學生掌握相應的語言技能,擁有良好的語言基礎,激發他們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在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同時,樹立良好的自信心,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二、小學語文中讀的教學培養策略
(一)創設朗讀情境,激發朗讀興趣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想真正讓學生喜歡閱讀,并且了解文章中蘊藏的情感。就需要創設良好的情境,真正做到以境生情。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其能真正進入某種氛圍當中,激發其想象力與思考能力。其中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范讀,用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感染學生;可以配合多媒體技術進行朗讀,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以優美的音樂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情緒;可以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創設適合的提示語,促進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這篇古詩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詩歌所描繪美好的意境,體會詩人思念故鄉的心情。教師可以創設提示語,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愉快時光,接著啟發學生想象:詩人孤身在外,夜深人靜時望著天上的明月,他想起( )、想起( )、想起( ) ……不由分外思念家鄉。通過這樣的補白,學生不禁把自己置于詩人的處境之中,對詩人身在他鄉的孤獨,以及對家鄉的深切思念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也就更能讀得有感情。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讀通讀懂課文
一個好的朗讀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語文朗讀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分角色朗讀、動作表演讀、比賽朗讀、配樂朗讀等。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征進行分析,選擇恰當的朗讀方式,激發學生對于語文閱讀興趣,將注意力放在閱讀上。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個別讀、默讀的方式為主,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他們更喜歡表演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自然,利用什么方式,還需結合課時情況以及教學目標來制定。如果是屬于人物對話、片段較多的文章,更加適合進行分角色朗讀,如《坐井觀天》《寒號鳥》等。一年級的學生天真、好動,在朗讀本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去讀,邊讀邊演,邊演邊想象,在這樣的朗讀中感受快樂、感受美好。
(三)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在對學生朗讀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在備課的階段,就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并且明確朗讀訓練的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主要通過教師的范讀,通過教師有感情的朗讀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感受并學習朗讀時的輕重音、語氣,語速的變化等,自然而然地掌握朗讀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理論上的指導。
三、小學語文中寫的教學培養策略
(一)注重學生積累素材,為寫作提供源泉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藏的閱讀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而學生積累素材的目的就在于合理的運用,只有語言積累運用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為寫作提供源泉。下面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一文章的學習為例,這篇課文文字生動、有趣,是童話體散文詩的優秀范文。文中“荷葉(圓圓的)(綠綠的)”這樣的句式以及疊詞運用,對于小學生來說便是需要學習的,這些類似的好詞好句,需要讓學生進行背誦記憶并進行仿說,如“荷花( )的,( )的。”“水珠( )的,( )的。”既積累語言,又能延展故事情境。由此不難了解到,閱讀屬于寫作的基礎,而作文就是閱讀的結晶。
(二)把握寫的契機,調動寫的情趣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階段,需要以教材為主體,但是教師也需要注重填補教材的空白。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不斷延伸、拓展語文知識學習范圍,并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學生心中有了可寫的東西,寫起來就十分輕松了,感覺寫作也并不是難事,能夠充滿信心地進行寫作。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模仿性較強,教材中的留白處、課后練習題等,都可以作為讀寫結合的契機。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為例,這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用有趣的語言描述了黃山奇特的山石,使人讀著宛如身處景色秀麗的黃山。課文詳細描寫了“仙桃石”“猴子觀海”等四處巨石。但黃山的奇石數不勝數,因此,教師可以進行延伸拓展,啟發學生想開去:那些巖石還有什么奇特的形狀,像什么?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像大象”“像盤龍”“像巨劍”……鼓勵學生模仿課文,用上學過的好詞好句,進行寫作練習。采用這種填補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想象,書寫這一部分的內容,使得情節更加完整,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也顯著提升,且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認知,還能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這篇文章的教學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后面的練習題提問學生,課文中“美好的禮物”是什么?生活中還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禮物?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討論、交流,認識到能帶給人們快樂、幸福、溫暖的禮物就是美好的禮物。如給災區的人捐款捐物,為過冬的小動物準備食物,懂事的孩子給自己的爺爺捶背,教師節給辛勤的老師寫一句祝福語等都是美好的禮物。利用這種方式,擴展教學,結合文本的情感與思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互相結合,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在寫作練習的同時,不僅能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寫作能力。
(三)從范文中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應當抓住課文閱讀的契機,滲透寫作技巧、寫作方式等。在實際的教學階段,教師需要總結文章中的寫作方式,并且引導他們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不僅要求能夠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還應當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模仿修辭手法。要想書寫一篇生動形象的文章,就要合理地利用修辭手法。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這篇文章中,就利用了比喻等修辭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比喻句的生動形象,再聯系生活中熟知的景物進行寫法遷移,激發學生的想象,學會運用這一常用的修辭方法,為自己的寫作加分。②模仿結構。根據不同段落的內容,按著先后順序進行描寫。這屬于學生必須掌握的結構段落,經常在寫作中運用。在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階段,教師要抓住教學的重難點,使得學生了解文章的詳略部分,分清主次,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打破單一的訓練方式,找準時機,創設平臺,促進讀寫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朗讀、寫作進行指導。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朗讀、寫作的興趣,發展讀寫能力。采用全新的教學體系,推進素質教育目標實現,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方小兵.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2020(23)
[2]王春玲.小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0(34)
[3]高忠榮.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中),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