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梅華
【摘 要】美術源于生活,源于發現,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是學生描心繪神,拓展創新的寶貴資源。本文從學生主體情感體驗與生活經歷角度入手,以自然生活素材為教學載體,探討了回歸自然、生活的美術教育路徑,嘗試引導學生在具有實踐性和體驗性的學習活動中,重塑審美情感和藝術素養,創新美術語言的表達,發展美術實踐能力,讓學生可以在融合自己生活經驗的藝術環境中,實現美術感知、想象、審美、評鑒和藝術思維創造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自然生活;教學實踐
美術是有形有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意在透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美好的審美情感和敏銳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教學方法生活化與多樣化,引導學生在趣味生動的環境中,展開審美鑒賞和構思表達。美術情感在于生活積累,學生心中有了所想所感,才能更深刻感知美、鑒賞美、理解美和創造美。所以,教師在美術課堂中,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融入現實生活元素,讓美術教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指導學生在自主、自由、多元、真實的體驗空間中,陶冶思想情操,升華藝術情感,實現美術素養、審美情感和創意思維的全面發展。
一、自然情感交融,豐富審美鑒賞
美術情感,源于學生對客觀世界的審美體驗,自然生活中的陽光、空氣、樹木、花草、建筑等事物環境,都是學生開闊思維視野,感受精美藝術價值的資源和素材。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活情境,讓學生可以在熟悉的自然環境和事物場景中,豐富藝術思維聯想,發揮審美創作潛力。初中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抽象感知能力,思維情感較為活躍,教師課堂中,要立足于學生的階段性認知特點,運用趣味、生動語言問題,觸動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自然與文化相交融的欣賞、創作中,鍛煉繪畫技巧,強化色彩觀察能力和審美想象創造能力。
例如,教學《線的魅力》時,教師可利用柳條、梯田、海浪、鐵路等自然生活元素,向學生展示曲線、直線、波浪線、斜線等線條的藝術表現價值,引導學生在千姿百態的事物聯想中,清晰深刻的理解線條造型平靜、曲直、剛柔的豐富藝術表現功能。《線的魅力》歸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音樂情境,啟發學生自主聯想、體驗、觀察自然生活中不同線存在形式,讓學生在感悟線條豐富變化和審美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藝術情感體驗,提高對線造型技法的理解與應用。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西班牙斗牛士進行曲》、《黃鸝鳥》,利用節奏鮮明的音樂旋律,激發學生的情緒變化,引導學生在欣賞、思考、探索中,主動結合舒緩、急促、活潑、激情、跳躍的音樂背景和自然生活情境,理解不同形態線的多樣藝術魅力。教師:“自然、生活中到處都有線的存在,你能說出對線的感受嗎?”啟發學生從自然生活中景物角度探討交流。學生:“平靜的湖面是水平線,給我帶來了開闊感和寧靜感。”學生:“蘇通大橋是傾斜線,給人一種向上感和飛躍感。”自然與藝術的交融,遠比單調講解栩栩如生,教師在融合自然現實元素的美術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感受線造型藝術美與魅力,促使學生可以主動結合內心獨特情感,展開繪畫創作,構思繪制出有靈魂、有個性的藝術作品。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多樣、新奇、真實的事物滲透,觸發學生的深層藝術思維,讓學生在自然情感渲染的帶動下,親身經歷藝術的發現與提煉,感知線條曲直、剛柔、虛實等多樣化表現功能與藝術魅力。
教師在美術課程中,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想象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藝術審美鑒賞中,能結合自己的情感經歷,對藝術作品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審美觀點,并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外部環境,引導學生結合豐富自然環境事物,創新性的表達自己的審美感悟和觀點,鍛煉和發展自身藝術情感思維和審美想象能力。
二、喚起生活經歷,深化藝術體驗
自然生活空間,擁有取之不盡的活資源、活素材,教師應讓美術教育回歸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實踐體驗中,升華藝術思維和創作靈感,感受繪畫作品的深層藝術價值和生活意義。美術情感源于生活,源于學生的真實體驗。如果繪畫荔枝、紅蘿卜、白蘿卜等蔬菜瓜果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水果顏色、形狀、大小,必定無從下筆。而教師通過實物造型展示,可以讓學生在觀察與聯想中,清晰深入的了解瓜果形狀、肌里、色彩、質感等特點,有利于學生的審美感知與想象創造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在美術課堂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將抽象的藝術概念與生活實物建立聯系,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斷完善提升美術知識結構,形成對美術的持久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奇妙的肌理》時,教師可利用生活常見的樹葉、陶罐、金屬,調動學生活躍的藝術思維和旺盛的想象力、創造力,組織學生的親身觀察、觸摸、聯想、欣賞中,領悟肌理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師實踐活動中,要以肌理的創意表現為中心,將生活美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識世界,把握生活藝術的特性與內涵。教師:“請你摸一摸,猜猜看,說說你的感受。”教師向學生提供肌理明顯的羽毛、木板、貝殼、毛巾等生活物品。學生:“有的表面粗糙斑駁,有的表面光滑細膩。”教師:“這些隨處可見紋理,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肌理,又稱質感。”“物體的材料不同,就會產生粗糙、光滑的不同視覺、觸覺。”“石頭的肌理,用手觸摸質感堅硬,我們感覺到的肌理稱為觸覺肌理。眼睛觀察木材肌理粗獷、滄桑,屬于視覺肌理。”教師:“肌理廣泛存在于自然生活各個領域,你能說出生活中的肌理嗎?”教師運用生活事物,豐富學生的經驗積累,喚起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讓學生在融合聽覺、視覺、觸覺的多感觀體驗中,真實了解感知肌理表面的排列、組織、構造,并能結合生活中的紡織品、陶藝、建筑材料等,創造性的制作表達肌理。教師在回歸自然生活的課堂教學中,要用真實體驗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引導學生從觀察、觸摸、吸附、想象多角度認識肌理,感受肌理藝術價值,知道肌理在自然生活中無處不在,世界因為肌理的存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美術創作是學生認知、表達、體驗事物環境的藝術工具,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以學生自身經驗為基礎,利用生活情感與自然素材,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豐富聯想,讓學生在想象、探究、創作中,自覺主動的發散藝術思維,在繪畫創作中注入真實情感,讓學生能在體驗美術課程的學習樂趣的同時,逐漸增強自身審美體驗與藝術經驗。
三、巧用綜合材料,發展創造思維
美術是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藝術課程,教師在回歸自然、生活的實踐教學中,要將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深化拓展學生的藝術創新構思和審美體驗。對于美術學科而言,課外是藝術創作繼續、延伸、變異。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繪畫創作時,可迅速與生活情感建立聯系,勾勒出富有思想、情感的精美藝術作品。而綜合材料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在自然生活中隨處可見,豆子、紐扣、石子、樹葉、鐵絲、塑料瓶都是學生拓展藝術思維寶貴資源。因此,教師要巧妙發揮綜合材料廣泛性、豐富性、自由性特點,引導學生在課內與課外的深度融合體驗中,自主發現、挖掘材料的藝術價值,拓展藝術智慧,讓學生在綜合材料素材開發、應用中,體驗美術創作的樂趣,有效實現藝術審美、觀察、創造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例如,教學《打開的喜悅》時,教師課前劃分小組,明確學習任務“收集準備綜合材料,設計不同類型祝福卡、感謝卡、友誼卡、激勵卡,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開發挖掘,拓展創新,收集準備“彩帶、豆子、毛線、石子、樹葉”等材料資源。組織學生在課前有目的性、計劃性的實踐探索中,豐富藝術想象力和創作力,增強自然環保意識和審美藝術情趣。回到課堂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創造空間,指導學生在動手、動腦的互動體驗中,設計精美有趣的賀卡作品。但涉及具體手工設計制作,學生會出現表達不精準,創作思維凌亂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審美興趣特點,啟發學生深入交流思考,教師:“除了彩色卡紙做底板外,同學們還能用哪些輔助材料?”“立體賀卡的形式分為二折式、對折式、臺歷式、開窗式等,外形可分為正方形、橢圓形、菱形、心形、樹葉形,請同學們運用毛線、鈕扣、彩帶等巧妙構思設計,既環保又溫馨、美麗的賀卡造型。”組織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創新運用“樹葉、毛線、黏土、羽毛、鈕扣、塑料瓶、彩帶、貝殼、泡沫、廢舊畫報等綜合材料,精心設計富有創意的賀卡種類形式,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綜合材料外形、特點、藝術語言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已掌握的畫、刻、剪、粘貼等手工與繪畫為一體的技法,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為主題,制作出自己喜歡精美卡片,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藝術設計、構思、創造中,形成良好的人文藝術素養和審美鑒賞創造能力。
教師在美術課堂中應用綜合材料,要有針對性、計劃性、組織性的布置課外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在課外與課內相聯系綜合開發中,巧妙構思,大膽創作,自主探索發現藝術材料色彩、形狀元素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教師要鼓勵學生綜合運用美術技能知識,對樹枝、布料、毛線、礦泉水瓶、紐扣、餐具進行創新、開發和構思,啟發學生在寬松自由的創作空間中,不斷發展提高自身審美意識和藝術想象創造力。
總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從學生美術素養和審美情感發展角度出發,精心設計具有實踐性和體驗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藝術氛圍中,理解美和創造美。藝術的基礎在于想象、觀察、分析能力鍛煉與發展,教師要將真實場景、生活情境和自然環境,融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在現實社會和自然場景的感染下,結合自身原有的認知,拓展延伸自身的想象力、觀察力,提高對美術繪畫審美的體驗、理解、感悟和表達。
【參考文獻】
[1]張會麗.讓生活走進初中美術課堂[J].名師在線,2020,000(009):P.69-70.
[2]李棟.鄉土資源與初中美術教學相結合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0,000(015):68.
[3]高利亞.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探析[J].大觀(論壇),2020,000(001):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