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 竇梅蓮
摘 要:首先,闡述情境教學法的概念簡介,確立研究基點;然后簡述情境教學法的教育價值,展現研究價值;最后,從構建熱場情境優化認知狀態、構建電化情境引領直觀認知、構建問題情境啟迪思維活動、構建實踐情境實現動手探究四個角度全面論述情境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科學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高中地理;應用實踐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下,教師開始致力于地理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積極尋找最適合地理教學的人性化的教學模式,以此為高中生的地理認知與科學發展創設最優化成長平臺。在此過程中,情境教學法異軍突起,逐漸成為新課程改革陣線上的主流教學模式,極大地優化了高中生的地理認知和主體成長。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而刻意構建的情緒化、情感化和人性化的認知方式,以此有效優化高中生的認知狀態、精神面貌、情緒心理和情感體驗等,最終達到激發高中生主觀能動性和生命活力的目的。情境教學法尊重和遵循了高中生樂于直觀思維的主體偏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二、情境教學法的教育價值
情境教學法具有一定的狀態調整、興趣激發、活力釋放的積極作用,因而能夠提升高中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認知狀態、生命潛能與發展本能,對激發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認知效率有幫助。因此,情境教學法是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高中生主體作用完美結合的重要媒介,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支點。
三、情境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科學應用
情境教學法是檢驗教師教學智慧、教育藝術和教學能力的試金石,也是地理教學走向人性化、趣味化和實效化的必選之路。
1.構建熱場情境,優化認知狀態
在地理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構建良好的導入情境,讓高中生在“熱場情境”中快速熱身,將認知狀態快速調整好,為高效化的地理認知做好充足的主體準備,也為地理教學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以“我國的旅游資源”的教學為例:
我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泰山、北戴河、華山、黃山、武夷山、九寨溝、神農架、內蒙古草原、林海雪原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的精美圖片或視頻資料,以此引導高中生慢慢進入“旅游狀態”,進而興致勃勃地開始認知任務的征服歷程,為地理教學早早做好了主體認知狀態的良好準備工作。
2.構建電化情境,引領直觀認知
教師不僅要利用熱場情境引導高中生快速熱身,還要善于借助多媒體設備構建電化情境,利用美輪美奐、精彩紛呈的聲、光、電認知元素構建趣味性、新奇性和實效性較強的認知方式,使高中生的高效化地理認知成為必然。
以“自然災害及其影響”的教學為例: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讓高中生觀看冰雹、暴雨、龍卷風、颶風、臺風、暴雪、霧霾等自然災害,快速理解自然災害的可怕后果及其影響。教師再利用思維導圖將各種自然災害及其影響一一展示出來,以此為高中生的地理認知構建體系化的知識脈絡,加速高中生的地理認知。
3.構建問題情境,啟迪思維活動
教師不僅要借助多媒體設備構建科技性和先進性較強的電化情境,還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情境為探究內容引導高中生主動參與、積極動腦、自覺交流、大膽創新,借助高效率的思維活動助力地理教學。
以“水污染及其成因”的教學為例:
水污染在我們身邊較為常見,因而高中生對本節課的認知任務較小,難度也不大。因此,教師可以構建問題情境,如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什么?讓高中生借助教材內容和生活閱歷自由探究、全面匯總造成水污染的因素,以此實現高中生的積極動腦、主動思考、科學推理和全面考量,提高思維活動的實效性。
4.構建實踐情境,實現動手探究
電化情境實現了高中生的直觀認知。問題情境實現了高中生的合作探究。教師還需要構建實踐情境,讓高中生在地理認知過程中動手操作、親自實踐,在主動探究中徹底釋放主觀能動性和生命活力,推動地理教學的科學發展。
以“河流地貌的發育”的教學為例:
河流是塑造地形地貌的“手術刀”。河水流動過程中的強大沖擊力能夠對沿岸的所有“接觸物”產生“侵蝕作用和沖刷作用”,因而能夠對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區造成非常明顯的侵蝕效果。因此,教師可以為高中生提供細沙、水管、自來水、展臺等物品,讓高中生親自動手模擬河水沖刷細沙區域的地形塑造效果,讓高中生在實踐情境中動手探究,獲得實踐成長。
四、結語
教師不僅是地理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優化者,也是情境教學法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實現者。因此,教師應以情境教學法為抓手構建熱場情境優化認知狀態,構建電化情境引領直觀認知,構建問題情境啟迪思維活動,構建實踐情境實現動手探究,對高中生的主體認知過程施加全方位的良好刺激,以此推動高中生的高效認知和快樂成長,加速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永琴.核心素養理念下地理課堂的情境創設[J].家長,2021(2).
[2]顧翔.讓地理教學在情境中走向高效[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0(9).
[3]郭變娣.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上旬),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