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新
摘 要:在小學階段,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將來的有效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小學五年級是一個比較關鍵的階段,教師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數學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圍繞小學數學五年級教學的現狀,進一步探討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從而促使教師在教學策略上進行轉變以及適當創新,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生動力,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五年級;改進;教學策略
一、五年級數學教學現狀一探
1.個別教師教學態度存在的問題
一些教師在上課前準備得不夠充足,對教學大綱以及重難點并沒有進行深刻理解,備課只是停留于表象,導致教師在正式講課時,沒有抓住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導致其教學任務無法完成,也使得學生在學習時興趣不夠濃厚。教師對教學的認真態度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內容的態度與熱情,因此,面對五年級學生原本就有升學壓力,在學習方面時間都比較緊張的現狀,數學教學一旦有了缺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加以彌補,反而會造成學生壓力陡增,興趣消失,導致學困生增多。
2.“填鴨式”灌輸教學依然“當道”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學生還處于認知欠缺的階段,學習能力不夠,因此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往往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五年級的學生實際上已經具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如果以“填鴨式”教學為主,仍未擺脫教師個人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缺少表達自我觀點的機會,與教師產生良性互動的頻率少。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在數學解題以及學習方式上依賴于教師或者家長,導致在離開教師指導之下會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狀態,出現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探究能力等問題。
3.過于重視成績
一些教師將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卻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教學之中,迫切需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恰當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理解數學法則、概念、公式,培養數學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與方法。
二、五年級數學教學改進的具體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應用性比較強,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數學知識為出發點,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進一步使抽象知識更加生動形象,這有利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教學“奇數和偶數”一課時,為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身”為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教師則列舉了大轉盤抽獎游戲,轉盤中設定了12個格,當轉盤轉動之后,指針指到幾個格,從這個格往下再數同樣的數字到另一個格,格中對應的獎品就是顧客的所得。有的人玩了很多次發現自己似乎永遠無法轉到想要的獎品,實際上這是店家應用了奇偶性原理,把大獎放入奇數格里,而將小獎品放入偶數格中。大家知道,偶數加偶數等于偶數,奇數加奇數等于偶數,由此帶領學生探尋“為什么顧客不管怎么轉,它的指針永遠是指向偶數格的”背后的原因,商家利用奇偶性原理只賺不賠。通過這一有趣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切實從生活的認知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效果不言而喻。
2.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在具體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聽課、寫字、解題等良好習慣的培養,時刻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情緒變化加以關注。五年級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當學生身上有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時,就要及時地加以改正,在這一黃金時段及時糾錯,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成為教師的教學常態。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學生認知程度越高的話,其正確解題的能力就會越高;而如果學生粗心大意寫錯數字,則會做錯整道題。因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地審題、看數字、寫對數字,同時在做驗算、打草稿良好習慣的養成上,降低做題的失誤率。對學生嚴格要求,促使學生養成驗證、檢查練習題、訂正錯誤等良好習慣。天長日久,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會水到渠成。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關鍵的是需要理解透徹,同時逐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灌輸,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創新意識等都無法得以真正培養。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切實地在自主思考之中進行主動探究,當學生處理某個問題思維受到阻礙時,教師對其進行恰當的提示與引導,盡可能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借助自己的力量,最終獲取正確答案。由此不僅能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探索,同時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這樣也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總之,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最大限度調動、挖掘自身潛能,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李小英.如何使數學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J].小學教學研究,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