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繪事后素”教育理念成為近年來教育行業關注的熱點理論。這一教學模式強調塑造學生語文基礎,通過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使小學生在語言積累的過程中夯實基礎、提高能力,進一步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從整體上看,“繪事后素”理念的提出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具體體現在綜合素養、興趣培育、知識夯實等教學細節上。立足“繪事后素”理念,圍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展開探究。
關鍵詞:“繪事后素”;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新
一、“繪事后素”理念的教育意義
“繪事后素”一詞來源于《論語》,它的原意為在白色底子上進行繪畫,比喻有良好的質地,才能夠進行錦上添花的加工。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繪事后素”理念的融入有利于彰顯學生的本色,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由教師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同時,立足基礎教育的發展角度,繪事后素說明了基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施,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基礎,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廣泛培育學生對語文教育的學習熱情,擴大語文閱讀教育的知識面積,從而凝練語文教育的實施要點,使學生能夠立足于課堂之上,發展于課堂之外,幫助學生達到對自身綜合能力的全面探究。
二、“繪事后素”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困境
1.存在思維局限
小學生受生理問題的影響,對于具象的東西比較熟悉,而對抽象的數字理論,則難以達到深刻的理解。在日常學習中,思維的局限性導致小學生有效學習時間較短。再加上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所以教學方法難以實現深入的創新和轉化,導致學生的語文教學基礎不足,知識儲存量不夠充足,其學習和思考形式也十分單一。
2.差異化較大
成長在不同環境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基礎不同。對于小學生,教師在推進語文重點、難點知識的時候,需要深層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深入的思考支撐語文課程的學習。但是,一些教師往往采取了“群體式”“普遍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接受的教育方法相同。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因材施教推動語文教學。
3.創新轉化不足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盡管一些教師嘗試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轉化,但是在融入“繪事后素”理念的過程中,教師難以走出應試教育的困境,在學生基礎、外在環境、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學生的參與性,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三、基于“繪事后素”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
1.描繪語文價值,營造學習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繪事后素”理念中的“繪”字,體現為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構建互動的教學情境,通過營造良好的語文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不同年級的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在筑牢字詞基礎的同時,教師應該幫助他們做好閱讀延伸。而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則要在社會環境的構建下,延伸寫作、演講等語言表達技能,進一步拓展教育視野,達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引導。把語文閱讀能力和技能素養作為基礎核心,將學生全部定義為零起點,對學生實行有效分類。
2.培育良好習慣,打造教學體系
“事”體現為有效的教育體系。教師應該將語文知識融入日常教學,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語文實踐能力。要從口語表達、寫作、演講等多個方面入手,使學生處于有效的學習資源上,圍繞觀察、表達、思考、寫作等多種教育體系,使學生的語文社會能力和學習能力有效結合。同時,教師要巧妙利用多種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公益場所,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文明禮貌的人文素養,構建良好的學習風貌。
3.實施家校結合,助力學生發展
“后”指的是一種教學契機。眾所周知,語文素養的養成,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雙向助力。因此對教師來說,應深刻把握繪事后素中的“后”字,將家庭和學校教育凝聚成一個整體,通過以語文教學帶領其他學科教育的發展舉措,構建一個開放的教育平臺。通過和諧融洽的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能夠身處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實現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價值導向。
4.增進核心素養,創新培養模式
“素”指的是素養,對于小學生,小學階段是他們樹立價值觀念的重要時期。為此教師應該立足當前的教學行為和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行和素養,為學生樹立創新評價機制。為學生在實踐、思考等方面奠定語文教育基礎,通過授課、練習、啟發等方式,為“繪事后素”理念建立有序教學評價,在基礎層面、學習層面、行為層面、發散層面進行有效的培養,使學生能夠處于科學的教育體系中。
四、總結
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繪事后素”的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繪事后素的融合更加契合新課改要求,將新型教育理念融入語文教學體系,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同時將其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教育舉措,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基于“繪事后素”的發展理念,教師應該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多層次的分析,結合課程實際區分“繪”“事”“后”“素”四個不同的環節,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對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尤明.語文課堂教學的兩點探索[J].考試周刊,2018(32).
[2]趙春光.淺議小學語文教育提高質量的方法[J].赤子(上中旬),2018(11).
作者簡介:吳偉鈺(1992—),女,漢族,安徽金寨人,大學本科,金寨縣金江實驗學校,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