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
摘 要:小學計算數學新內涵,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與計算,同時也化解了計算教學的抽象性,使其變得更為具體、形象,符合小學生的思維認知。在計算教學中,通過創設有情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生在靈活的計算教學形式下,進一步掌握算理,并且運用算理指導算法,就小學中年級計算教學有效開展策略加以闡述。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計算教學;情趣;策略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賦予小學計算數學新內涵,不僅充滿了生活味,同時算法多樣,算用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整個計算也富有靈性。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一、融情入境,激趣生思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要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進一步使學生調動經驗不斷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能結合自身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想象成教學模型,并且加以解釋以及應用,這樣也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思維能力等的綜合能力。如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中,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播放了《熊出沒》的動畫片,讓學生先對兩只熊與光頭強進行交流評價,一方面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另一方面也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然后教師順勢告訴學生,兩只熊為了保護家園需要植樹造林,每天種9棵,已經種了3天,結合已知條件,讓學生思考還能提出怎樣的問題。根據這一情境創設個性鮮明的形象,同時也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沖突,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大家紛紛想辦法幫助兩只熊解決問題,迫切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此,也讓學生積極調動數學思維尋找答案,以及提出各種合理的問題。在這種情境中,不僅使生活情境融入教學中,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同時也領略到掌握數學知識是解決生活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情境化,進一步使學生從富有生趣的情境中,不斷抽離數學模型,最終回歸到探索數學本質的內容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二、自主學習合理建構,積累算理認知
學生要掌握和運用算理指導算法,就必須要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數學的法則與概念,進一步在自主學習、自主思考中建構知識體系,從而感悟算理,了解算理。例如,在教學“一位數除多位數口算除法”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輛車6次裝運了120箱,平均每次能裝運多少箱?從這道題的計算中,三年級學生很容易就能列出:120÷6=20,但是如果讓口算得出這一結果,有的學生會把120后面的零給遮掉,而看成12,因為12除以6等于2。其他學生在這一影響下也會掌握這種算法。有的教師可能看到學生正確計算了這道題而直接進行小結練習,但是對于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來計算”這一算理就不得而知。簡單的模仿后有的學生表現出缺乏對算理的理解,實際上并沒有掌握算法。為此教師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挖掘,讓學生對12加以思考,同時進行追問,“這里的12表示什么?”學生回答“是12個10。”教師出示課件有一大堆雜亂的塑料棒的圖片,“誰能看出這一堆塑料棒有多少根?”“如何能一目了然?”這時候有學生說可以1捆扎成10根,就是12個10。如此,學生通過這一變化,對120看成12進行計算的算理就能解釋清楚。120根小棒一時間是難以數清楚的,但是將它們10個1捆扎成12捆,化繁為簡,就把原來120個1轉化成了12個10,平均分6份,每份就是2個10。學生通過這樣的轉化認知,不僅理解了算理,同時掌握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以算理促進算法,呈現多樣化的算法思維
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體現出來的計算能力也有所不同,尤其在解決數學問題所運用的方法上也是多樣性的,這說明算法呈現的是多樣化。比如,在“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教學中,教師給出練習題20×6=,讓學生主動性探索,就會發現有三種計算方法。在這三種算法中,進一步引領學生理解與掌握這三種算法所蘊藏的算理,讓學生借助動手操作,感悟其中的算理,理解算法,同時也能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學用結合加強練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計算教學中,課堂練習至關重要,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要讓這一練習的設計與處理富有趣味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層次性,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計算教學要學用結合,避免走入題海戰術。引導學生從練習中不斷思考算理,掌握算法,進一步培養其思維能力。
所以,計算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數字計算,而是要回歸數學本質,通過教學內容創設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要充分在這一情境中滲透教學思想,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算理與算法等技能,這樣的計算教學有情有趣。
參考文獻:
溫彥彬.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J].學周刊,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