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洲紅 陳霏 李剛


摘要:[目的/意義]信息能力高低對于智庫決策咨詢服務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學術研究質量與影響力、成果傳播的力度與廣度具有重要影響。[方法/過程]本文調研了新型智庫的信息能力建設現狀,以智庫業務流和信息流為基礎,以信息資源、信息素養、信息技術、人才隊伍這4大新型智庫信息能力要素為分析對象,提出了智庫信息能力框架,總結了當前智庫信息能力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從外部環境層面和智庫內部層面提出提升路徑。[結果/結論]智庫信息能力建設需要通過整合信息資源、掌握前沿技術、提升信息素養、建設智庫網絡、引進尖端人才等路徑,才能為智庫發展賦能,增強智庫建設的活力與動力,使其逐漸成長為2.0時代的新型信息化智庫。
關鍵詞:新型智庫 ? 信息能力 ? 信息要素 ? 信息化建設
分類號: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3.01
1 ?智庫信息能力內涵
信息作為當今社會中的一種特殊戰略資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著多種重要角色,它既被認為是“生產的要素”“決策的依據”和“知識的來源”,同時也被廣泛地看作是“創新的基礎”和“競爭的優勢”等[1]。廣義的信息能力又可以稱為信息素質,具體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行為能力和信息倫理。信息搜集能力指運用各類檢索工具和方法,獲取并匯總信息的能力,通常可以用檢索來源、速度、精度等標準來評判;信息行為能力包括對信息進行的分析、組織、處理、利用、傳播、存儲等行為,是一種廣泛而具有動態性的能力;而信息倫理是基于社會輿論、主流信念、傳統習慣、大眾價值觀等標準,針對信息活動中的各類行為形成的倫理要求、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據此,我們可將信息能力定義為,個體在信息化社會中通過運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接收設備和手段來搜集、獲取各種相關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吸收、運用的過程中所具備的技能,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具備的素質,即確保個體的信息活動符合社會的基本規范,并努力使自己的信息活動有利于社會發展、促進經濟進步[2]。對組織而言,信息能力是組織成員個體信息能力整合而形成的信息搜索、評價、應用和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相應地,機構組織信息能力體現為能否為服務對象或利益相關者提供所需信息,以及能否通過提供的數據或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時性等角度來評判其能力高低。
筆者認為,若將信息能力放在智庫能力建設的構成上,信息能力便是指智庫通過對信息資源、信息素養、信息技術等一系列要素的整合和有效運用,使其發揮出諸如收集、存儲、分析、利用信息等的支撐智庫研究和其他相關活動的能力,這是智庫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大變局、大發展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快速發展,智庫信息能力建設的議題愈發受到重視,信息化是智庫現代化建設的必經之路,也是智庫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進步的必然要求[3]。智庫作為思想成果的產出者,信息能力對其至關重要。為了對當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信息能力建設情況有更為清晰的認知,筆者所在團隊對部分國家高端智庫、南京市重點新型智庫和其他國內優秀智庫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其信息能力現狀做了全面分析和研判,凝練其優勢與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智庫信息能力的具體對策。
2 ?智庫信息能力框架
本節從智庫的傳統業務流程入手,分析信息流與業務流的一一對應關系,進而結合外部環境因素提出智庫信息能力框架,并由此歸納總結出新型智庫的4大信息能力要素。
2.1 ?智庫業務流與信息流
智庫業務包含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和營運工作3部分,信息能力貫穿其中,并在信息流中呈現出來,與外部環境結合構成智庫信息能力框架(如圖1所示)。其一,智庫在屬性定義上與咨詢公司和學術機構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職能是為公共政策服務、為公眾利益服務。智庫作為思想庫,研究工作是其核心,主要體現在咨政建言及學術研究與理論創新兩方面。智庫化“知”為“智”,通過調查與分析提出高質量、有影響力的智庫成果,成為服務政府決策以及提升國家治理體系、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二,智庫的管理工作,是指智庫對其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而進行的人力資源管理、經費管理、項目管理及成果管理等相關工作。其三,影響力是智庫的生命力,而營運工作是影響力發揮的重要保障。智庫營運工作是指通過發揮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等職能,將智庫的研究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智力主體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組建高效、優質的知識生產流程,產出高質量知識產品,并通過不同方式、渠道、媒介將產品向政府、大眾和國際社會輸送,實現成果價值。
若將智庫的3方面業務工作與智庫信息流相對照,那么研究工作與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再利用環節相對應,營運工作與加工信息、傳播信息環節環環相扣,而管理工作與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再利用環節具有緊密聯系。從傳統意義上講,智庫的研究工作通過撰寫內參、刊物文章、研究報告等形式呈現,有時需要通過文檔查詢進行信息二次加工,隨后成果通過一定的渠道報送至上級領導或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即為收集信息、信息再利用和加工信息。但從新型智庫的新型職能來看,收集與加工信息的研究工作內容逐漸豐富,智庫立足于專業特色領域,利用信息技術挖掘、處理信息,形成專屬的數據庫或信息平臺,信息時代的研究工作更加具有科學性、獨特性、前瞻性。隨后,營運人員對智庫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對政府、對媒體、對公眾大力宣傳,起到成果推廣與輿論影響作用,促進智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且積極的宣傳效果也能正向激勵智庫研究人員,提升咨政質量和咨政水平。智庫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對內的課題管理、財務管理和文檔管理等。在課題項目的全流程中,初始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對一次或二次信息的加工與處理,以及在項目過程中和結項后的文件歸檔、項目數據集、專題知識庫的建立等文檔管控工作,是智庫信息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服務于智庫內部的知識管理需求,最大程度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最大效用發揮信息價值、知識價值,為智庫營運信息流的運轉提供支撐。
2.2 ?新型智庫信息能力要素的構成與關系
智庫是促進知識產生、應用并不斷積累知識資本的學習型組織。資源本位企業觀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其所擁有的獨特資源、核心競爭力和動態能力[4],這個觀點對于通過提供知識服務而展現價值的智庫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信息時代和新經濟時代,新型智庫要獲取競爭優勢從而立足的關鍵在于其擁有充裕資金和信息來源、扎實深厚的決策咨詢能力和創新求變的學習精神,這些都與智庫的信息能力息息相關,能夠促進智庫獲得智力資本積累,最終形成強勁競爭力。
基于波特的企業基本價值鏈模型,李長玲和邵景構造了企業的信息價值鏈模型[5],在此基礎上,韓剛構建了信息生態鏈的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6]。智庫的研究活動包括研究人員運用學術理論和方法,經手大量數據和信息,針對社會現狀和未來圖景開展有實效性的政策建言、調研評估等活動。這實際上就是信息被研究者吸收加工,智庫及建言對象傳播共享,最后成果轉化落地的過程,即信息真正發揮價值的過程。因此,依據智庫信息化建設流程與信息生態鏈模型,智庫信息能力要素可以概括為信息資源、信息素養、信息技術,以及人才隊伍4大要素。信息資源要素是智庫開展研究活動的堅實基礎,信息素養要素是優化信息環境、使知識集成更加專業化、更具創新性的重要保障,技術要素是深度加工處理信息的必備條件,助推信息服務的增值,人才隊伍要素則能夠協助挖掘信息價值,是智庫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的關鍵支撐。
2.2.1 ?信息資源要素 ? ?信息資源是構成智庫信息能力的基本要素,是智庫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是實現智庫管理與發展的信息化的前提。“及時”“全面”“有效”的信息資源是智庫能夠保持前瞻預測性、滿足政府決策需求、提升研究效率的充分保證,保障了智庫各項影響力的發揮[7]。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存儲信息,使散亂無序的原始信息成為能夠被有效利用的信息資源,是智庫的基本信息能力。
2.2.2 ?信息素養要素 ? ?信息素養內涵豐富,是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概念,簡單而言包括智庫信息素養以及智庫人員信息素養。世界銀行的溝通促進政府治理與問責項目(CommGAP)中《政府“溝通”能力對產出優秀執政成果的貢獻》一文中提及:“政府‘溝通能力不僅指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有效性……與公民交談的意愿和能力必須與傾聽他們意見的意愿和能力相結合,將他們的需求和偏好納入政策進程,并將當地特色模式的影響和可靠信息源也納入進來”[8]。而智庫信息素養也包含這種“溝通”能力,除了體現在對政府和社會民眾需求的把握上,同時也要注意智庫內部信息廣泛共享,將員工意見納入決策考慮,促進信息在智庫內部治理結構中持續便捷流通,使智庫逐漸成為一個信息與溝通組織。智庫信息素養還體現在智庫本身諸如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制度、數據使用規范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制定,智庫人員在搜集信息過程中的敏感度和反映度,在運用信息過程中的信息判斷、信息選擇、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存儲能力,以及信息倫理與道理等方面。
2.2.3 ?信息技術要素 ? ?信息技術能力要素包括新技術的應用和新工具的開發,這是適應當前智庫走向電子化、網絡化的必要途徑,只有創新觀念進而創新信息組織模式和智庫研究方式等手段,積極主動地利用互聯網、各類媒體進行信息傳播,才能實現智庫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信息平臺是關乎智庫信息能力建設的關鍵工具。信息資源的高效集成與組織以及信息數據的高效管理,在微觀上需要信息平臺的搭建,形成領域內或跨領域的數據網格[9],在宏觀上需要智庫聯盟的達成,為智庫提供可持續研究。信息平臺上的資源傳遞與共享以及交叉領域的數據庫聯盟化發展等能積極推動智庫間的協同創新發展,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智庫信息能力。開發信息平臺和管理信息平臺的能力是智庫的關鍵信息能力。
2.2.4 ?人才隊伍要素 ? ?一流智庫只有積極網羅各領域、各平臺的高、精、尖技術人才,建立強核心大網絡人才隊伍,培養智庫領導層、研究人員和宣傳人員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組成技能過硬、具有多學科背景與廣闊國際視野的研究團隊,才能有效增強智庫成果與政策咨詢的黏度,不斷激發智庫活力,這對于智庫的科學性、戰略性、長遠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綜上所述,新型智庫要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從而逐步擴大影響力,就要通過平衡4大要素的關系來實現其相互增益、互助推進的效能。信息能力4個要素之間處于共生共變、相互影響的關系:信息資源的獲取有賴于智庫知名度、研究人員信息素養的提升,而前沿工具與技術的習得能夠推動信息平臺的搭建,從而打通學科領域、機構部門等研究主體之間的壁壘,實現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研究人才要素的深度合作,促進各要素現有優勢通過協同合作產生新的能量和優勢,形成要素有機整合大于整體功能疊加的集群效應的創新活動[10]。當智庫形成一定影響力,也能夠吸引更多智力資源的加入,不斷壯大人才隊伍,逐步引導更為完善的政策導向、獲取更為充裕的資金支持,構成不斷良性循環的智庫智力服務鏈。
3 ?基于智庫信息能力要素框架的調查
通過對智庫業務流與信息流的理論分析,筆者總結出信息資源、信息素養、信息技術、人才隊伍4大新型智庫信息能力要素。基于此,筆者團隊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智庫開展調查研究,從4個要素角度闡述其建設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3.1 ?信息資源獲取便利但信息收集能力參差不齊
智庫信息資源是智庫采取社會調查、文獻調研、專家訪談和網絡調研等直接獲取方式及搜集傳統紙媒、互聯網新聞和官方統計數據等間接獲取方式,針對相關動態、社會熱點、突發事件和思潮變化等方面進行信息收集的產物。體制內的新型智庫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政府溝通密切,信息渠道較為豐富,特別是國家部委下屬的高端智庫,信息渠道多,收集到的信息多為一線真實原始數據,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設置專門的數據中心定期對媒體輿情進行監測并收集數據,獲得大量一手高質量的數據信息。但目前仍然有大量新興智庫與政府內部政策研究部門及其他信息部門缺乏深層次溝通,還未搭建健全的信息來源網絡,形成信息直報點等常態化合作關系,只能通過購買、合作、交換等方式獲取信息,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十分有限,對其科研工作造成一些限制。
3.2 ?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和智庫聯盟建設有待推動
并非所有智庫都擁有豐富的自有資源,特別是新興智庫仍處于萌芽階段,需要聯合老牌智庫或結成新興智庫聯盟,通過線上信息平臺或線下聯盟組織的形式來開展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知識流動,推動科研人員的信息交互與信息共享,提升信息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例如: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善于整合專家資源,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協同省內17家智庫及有關研究機構,打造了中國經濟江蘇智庫聯合研究會,將合作資源有效整合,建立“小核心、大外圍”的研究模式;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加大資源整合力度,聯合相關智庫成立了中國宏觀經濟智庫聯盟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綠色發展智庫聯盟,一同致力于重大問題研究。目前大部分智庫機構雖然意識到可以利用網絡優勢構建信息平臺來增加信息來源以提供更專業的決策咨詢服務,但由于數據獨特性、保密性及技術支持等原因,區域性專業特色數據庫、各類政策信息匯集平臺等信息共享平臺還未普遍建立,區域特色智庫群建設也尚在摸索當中。
3.3 ?智庫信息工具與技術比較匱乏
當前我國智庫研究中工具與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于電子數據的抓取、存儲、分析和利用環節,主要的工具包括數據庫、資源庫、仿真系統、智庫信息協同平臺等,主要的技術包括文本分析、社會網絡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的關聯分析、聚類分析等。探索和應用新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智庫工作的效率,提升信息準確性和可信度。例如,上海前灘綜研智庫本身即是數據驅動型的開放性研究開發平臺,具備數據挖掘和資源集成優勢,重點圍繞研究發展、數據商用和資本金融3大重點,形成項目庫、政策庫、案例庫和數據庫四庫一體發展格局。前灘綜研和資深大數據團隊孵化了上海前知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基于社會開放數據、移動通信數據、社會網絡數據等海量數據挖掘技術,致力于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等提供決策支持服務和專業化、定制級大數據服務[11]。但目前大多數智庫尚未有能力自建數據庫、資源庫、科研系統等,主要依靠購買、外包等方式組建數據庫與信息系統,數據挖掘與分析等相關技術也較為薄弱,無法形成智庫核心競爭力,信息技術能力亟待提升。
3.4 ?信息存儲制度健全但存儲模式較為滯后
筆者團隊實地調研的國家高端智庫中大部分已制定了完善的業務檔案信息管理制度,為智庫研究過程中產生的信息和檔案提供了嚴謹的制度保障。但在信息存儲模式方面,大部分智庫的信息資源仍然通過傳統的實體圖書資料室和檔案室等方式進行存儲。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構建內外部信息資源與知識成果的數據存儲平臺,對智庫人員進行文檔管控、提升成果質量十分重要。雖然部分智庫已有意識地通過設立圖書資料信息中心或數據中心進行數字化信息資源的轉化、運維與保管,但總體而言,科研數據庫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數字信息資源存儲制度與模式尚未成熟且有待創新,存在信息資源建設規劃比較完整但具體系統功能落實困難的現象。
3.5 ?信息資源轉化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短板
信息資源轉化包括信息收集、存儲、分析和恰當利用,目的是完成研究目標、發揮智庫功能,使信息價值得以實現。其中,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是信息價值顯現的核心所在。信息分析是指智庫通過人工或技術手段對信息進行粗加工和細加工,抽絲剝繭,探尋內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筆者團隊調研的5家國家高端智庫均在信息分析方面有所建樹,例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數據中心專門對重要商品行情數據進行模型設計與分析研究,并在整理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信息資源開發;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在大量數據的收集與存儲基礎上進行數據驅動類政策研究,取得較大成果和影響力;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在信息利用階段引入3D技術,將紅色文化信息資源包括展品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進行3D化處理,構建出虛擬旅游系統,從而達到了研究院宣傳紅色文化的目標,實現紅色文化信息資源的價值;南京市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每月圍繞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城市運行等方面,基于大數據監測分析匯編成《大數據專報》報送給市領導,將其打造成為南京宏觀經濟監測預測領域時效性強、特色鮮明的內參產品。但是,在實地考察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受調研智庫在科研數據的循環有效利用方面仍有所欠缺。例如,雖然目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等智庫均正在開發科研支撐系統,以確保科研人員能夠依此對前人數據進行迅速抓取并進行二次利用,但該類系統仍處于計劃階段,尚未實現所需功能。
3.6 ?高水平信息人才團隊有待組建
智庫團隊是智庫科研能力和決定智庫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信息人才更是智庫深度開展研究的重要因素。當前新型智庫在信息分析、信息技術和宣傳推廣團隊建設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在調研的智庫中僅有少數智庫組建了高水平、專業性強的數據分析團隊,其他智庫無法對智庫的信息進行精確、專業的加工與分析,缺乏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相關信息技術類人才,也缺少人才團隊專門撰寫數據分析報告以供研究人員參考與利用。同時,高素質的營運團隊能夠專職負責重大新聞、優秀成果等的宣傳,為公關維護、突發輿情提供充分保證,是智庫信息傳播的運行主體。通過調研可以發現,5家國家高端智庫的營運組織還有待完善,大部分還尚未建立專門的營運團隊或宣傳小組,主要靠內部行政或科研人員兼職完成宣發工作,信息傳播能力有待加強。
總體來看,筆者所在團隊調研發現,我國新型智庫信息能力建設不僅4個要素發展不均衡,而且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綜合效益的發揮還存在很大局限。這嚴重影響了基于信息、情報和數據的決策咨詢理論的落地。
4 ?智庫信息能力建設提升路徑
智庫信息能力要素彼此之間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在信息能力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調動4大要素,形成良性循環,發揮協同作用。筆者基于智庫信息能力框架,從宏觀外部環境和智庫內部視角具有針對性地分別提出以下措施,以期更好地提升新型智庫信息能力建設水平。
4.1 ?信息能力的提升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開放的數據文化
在完善政策環境方面,《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提及政府要通過“落實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搭建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臺”等手段深化研究體制改革,各地也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出臺了推動各類新型智庫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目前我國智庫的數據管理、信息資源建設雖已具備宏觀政策條件,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才能對智庫的運行環境起到引領、保護和監管作用,才能為智庫形成良好的政治決策生態。當前,與智庫信息能力相關的微觀規劃、數據管理標準和實施細則仍比較缺乏。因此,政府作為智庫信息生態鏈的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包含開放政務信息、數據標準與質量管理、人才獎勵扶持等更加全面、多維度的綱領性政策文件,并推動其轉化落地;其次,要支持各類智庫完善、創新和發展體制機制建設,包括創新信息資源獲取機制、落實信息公開制度、暢通成果轉化機制、健全協同攻關機制等,打通各環節體制機制改革的堵點、斷點,通過機制的靈活創新,努力為智庫爭取更多在信息報送、智政合作、經費籌措、獎勵激勵等方面的政策紅利,同時,深化人才引進制度,探索采取聘任制、會員制、掛職交流等方式將信息能力優秀的人才引入外腦,擴大智庫人才庫資源;最后,要營造規范、健康、有效的智庫業務環境,轉變經費資助模式,以“領軍人才計劃”“項目招投標”“優秀成果獎評”等競爭性方式逐漸取代簡單的“政府撥款”,取代所謂“內定”“任務委派式”的分配方式,保證智庫市場的活力和公平性,激發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和動力。
在開放數據文化方面,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中強調要“加強經濟運行數據交換共享、處理分析和監測預警,增強宏觀調控和決策支持能力”。由政府主導營造出開放、互通、共享的數據環境,能夠方便智庫利用數據信息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決策分析活動,在工業、農業、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政府公信力。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黃如花等人構建的開放政府數據價值體系表明,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主要有政治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技術價值4大基本價值,能夠助推智庫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科學化和精準化[12]。政府特別要重視給予智庫研究和決策信息的扶持,進一步擴展政府信息共享的范圍,更多地共享面向研究和決策的信息,建立謀策互動機制,努力形成覆蓋面廣、一視同仁、同等開放的信息網絡,更好地引導智庫對宏觀政策與前沿問題的把握,將政府定制化與市場化相結合。同時,政府還應積極倡導各智庫在數據安全和風險防范的前提下盡可能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搭建數據開放平臺,為科學執政、智慧執政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力。
4.2 ?開辟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重視信息處理與深加工
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為智庫信息資源的獲取提供了豐富路徑。信息處理與深加工,為信息資源增值、開展科學政策分析并做出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成果,提供前提條件。新型智庫應針對社會研究熱點問題開展應用型研究,全方位拓寬信息來源渠道,注重將機構內部和外部信息來源渠道相結合,將直接信息和間接信息綜合利用,多層次、多方面搭建情報來源網絡。同時要注重信息資源建設的持續積累,形成智庫特色館藏資源。根據研究領域需要,智庫要有針對性地收集相關圖書、期刊、報紙、手稿等紙質資料和電子書資料,以及電子期刊、網絡社交媒體等數據化資源,并不斷持續補充、更新,保證資源類型的全面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對各類碎片化信息及智庫內部研究成果進行整合、處理與深加工,構建知識管理平臺,按專題、學科等類別對成果進行收集、組織、管理,為研究人員提供充足的學術資源儲備和便捷利用方式,充分發揮信息的價值性,提高信息資源的質量和利用效率。
4.3 ?積極運用前沿信息技術,積極推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智庫要著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信息資源建設,探索信息時代的數據驅動型創新研究模式,將智庫的傳統研究方式轉變為信息化、技術化、智能化研究方式,著力建設高水平信息型智庫。科研人員應及時關注并學習移動通信、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采取檢索技術、抓取技術、大數據技術獲取基本信息,完善科研信息采集分析系統,聚合碎片信息來挖掘數據信息,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果。智庫應逐漸擺脫外界技術依賴,努力嘗試自建特色研究類數據庫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并定期發布研究報告,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圍繞協同、合作、共享理念,智庫要盡量避免單兵作戰,應推動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智庫的研究水平。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其他智庫、圖書情報機構、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成立智庫聯盟,通過輪流舉辦智庫專題峰會等高端論壇、共同承擔決策咨詢課題等方式,在廣泛深入合作過程中實現信息資源深度共享,實現咨詢與決策對接,利于研究人員接觸和了解跨界觀點,實現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研究,擴大社會影響;另一方面,智庫通過積極主導聯盟的制度設計和構建日常運營模式,既利用存量的項目方資源,也積極拓展其他合作資源,建立能夠高效運作的智庫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或數據庫,共同對已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組織、加工,解決研究過程資料過于分散的問題,實現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有效支持研究人員的科研需求,避免思維固化,提升信息實時性、內容交互性,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由點到面的“合作網絡+資源集合”型智庫,為重大決策提供智慧保障,利于智庫的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研究。
4.4 ?提升智庫研究人員信息素養
在信息服務前端,大量碎片化信息要求作為服務主體的智庫研究人員從過去“拍腦袋”時的經驗判斷轉為以大量數據分析和總結為主的科學決策[13],要在收集信息、解析信息的基礎上匹配決策需求,有效供給智庫產品,這對智庫研究人員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服務過程中,智庫及其科研人員要增強主動服務與主動宣傳意識,積極進行智政互動、智社互動、智媒互動和智智互動[14]。在智政互動方面,智庫要重視并加強與政府決策部門的聯系與溝通,通過“多跑、多聽、多看、多交流”的方式,掌握政府部門實際需求,積極打通內部成果報送渠道,并推動決策咨詢成果“落地生根”;在智社互動方面,智庫人員要主動保持對研究社會主體的密切追蹤,保證第一手資料的獲取與長期跟蹤調研的進行,協同分析用戶的具體問題和戰略目標,在用戶需求分析基礎上產出具有針對性的決策咨詢成果。同時智庫要努力形成品牌著作、旗艦型刊物、論壇和活動,向社會各界傳播研究成果;在智媒互動平臺,要建立橫跨平面媒體、電視媒體、互聯網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傳播矩陣,增加專家曝光率,提高成果見報率,加大活動宣傳力度,強化輿論引導功能,提升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在智智互動方面,智庫人員要加強與區域、行業智庫人員的交流,拓展研究視野,展示研究成果,并適時尋求戰略合作機會,集結同行力量,擴大研究廣度,以產出更具思維創新性和影響力的成果。
在信息服務終端,第一,智庫要從戰略規劃上完善相關的頂層設計,為智庫的文件管控流程提供系統性的規劃、組織、協調和指導,如制定完善的文件與數據歸檔制度,明確歸檔時間、內容,并考慮數字文件和實物資料的歸檔問題等。第二,智庫應特別關注項目結項后建立數據集的問題。數據集的單獨保存是為了滿足未來研究項目的使用需求,首先要將其建設納入到項目工作計劃中加以實施,并在預算中列入相關編制費用;其次應注意在項目進程中按照普遍認可的標準來描述項目調查情況、編寫問卷、收集統計數據和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信息以促進主要數據集和輔助數據集的創建[15],為日后研究信息的挖掘工作提供更為便捷的渠道。此外,科研人員要增強文件管理意識,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并加強自身的文件資產、信息保密、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意識,學習如何有效管理文件,預防或減少業務活動中存在的安全風險[16]。
4.5 ?組建高水平專業信息與情報科輔團隊
著力培養一批當前智庫創新信息服務亟需的專業化信息技術人才,這直接決定了智庫的咨政建言水平和決策服務能力。首先,通過社會招募、高校聘請、政府引進等方式廣泛吸納全方位、多學科的智庫科研人才,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其次,為科輔團隊人員提供多模式的實踐機會,學習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等社會科學方法,為獲取多樣化信息做好準備,定期開展培訓和對外交流,進入國內外知名情報決策咨詢機構學習先進前沿經驗和技術,如開發平臺與數據庫功能、提升數據分析與利用水平,以保障智庫在開展科研活動中具有穩定的技術支撐,提升智庫國際競爭力。再次,科技專家要注重多與軟科學的管理專家、情報專家進行深度交流,逐漸磨合出以任務帶動團隊協同研究的網絡化研究方式。最后,智庫同時要注重組配專門人員配合成果的宣傳推廣,加快推進成果傳播與共享進程,這也是信息能力的重要體現。
5 ?結語
在當今多變、進取、求新的新時代需要有新作為的智庫,而信息能力建設便是新型智庫在時代新需求下需要做出的新突破。“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類智庫如雨后春筍般顯現出來,各類政策與方針正在不斷落地,我國智庫建設大有潛力、大有可為,相信在不斷推動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智庫能夠為國家發展的科學決策貢獻更多智慧。由于本文主要以體制內智庫為分析對象,因此著重闡述體制內新型智庫的信息能力現狀與建設路徑。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非官方智庫在體制機制、資金籌措渠道、人才招募引進等方面存在不同情況,所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之處。在未來的研究與實踐中,可以針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完整體系的信息能力建設進行更為詳盡、更具有針對性的分析,完善與優化現有分析要素,制定屬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信息能力建設與評估框架體系,不斷推動我國新型智庫建設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錢再見. 論新型智庫的核心能力及其提升的創新路徑[J]. 江海學刊, 2017(1): 105-113, 238.
[2] 覃川, 戚天雷. 媒介化生存與大學生成長[M].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6: 103.
[3] 曹明, 劉蘭蘭. 社科型智庫信息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中州大學學報, 2014, 31(5): 85-90.
[4] 馬浩. 競爭優勢:解剖與集合[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
[5] 李長玲, 邵景. 信息與知識價值鏈[J]. 圖書與情報, 2004(3): 8-10, 27.
[6] 韓剛, 覃正. 信息生態鏈: 一個理論框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7(1): 18-20, 32.
[7] 鄭榮, 唐偉航, 楊競雄, 等. 多元主體協同視角下的智庫影響力提升機制研究[J]. 情報科學, 2020, 38(9): 63-68.
[8] BANK T W.The contribution of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capacity to achieving good governance outcomes[J]. Communication for governance and accountability program(CommGAP), 2011: 1-11.
[9] 吳雅威, 張向先, 盧恒. 國外一流智庫的數據管理模式解析及其啟示[J].情報雜志, 2020, 39(11): 126-133, 164.
[10] 徐艷芳, 李健捷. 智庫決策研究信息支撐協同創新機制探索[J]. 智庫時代, 2020, 15:1-2.
[11] 前灘總覽[EB/OL]. [2021-03-01]. http://www.idss.org.cn.
[12] 黃如花, 何乃東, 李白楊. 我國開放政府數據的價值體系構建[J]. 圖書情報工作, 2017, 61(20): 6-11.
[13] 張海濤, 張念祥, 王丹, 等. 大數據背景下智庫情報的服務創新: 基于協同理論視角[J]. 現代情報, 2018, 38(9): 57-63.
[14] 劉德海. 江蘇新型智庫發展報告(2015–2018)[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 93.
[15] RAYMOND J S, 丁怡, 李剛. 智庫研究項目文件與數據的歸檔問題[J]. 圖書館論壇, 2018, 38(4): 20-24.
[16] 鄒婧雅, 李剛, 關琳. 面向內部利用的智庫文件管控框架研究[J]. 圖書與情報, 2019(3): 29-37.
作者貢獻說明:
彭洲紅:負責論文選題、總體框架設計與論文修改;
陳 ?霏:負責資料收集及論文初稿撰寫;
李 ?剛:負責提出觀點與論文修改。
Information Capability Elements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New Think Tanks
Peng Zhouhong1 ?Chen Fei2 ?Li Gang2
1Nanjing Macro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210009
2China Think Tank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formation capabilit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ccuracy and scientificity of decision-making consultation, the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str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of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new think tanks, namel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alent teams,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 tank information capacity framework, the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ficiency of information capability of the think tanks, and proposes the paths of improve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level and the think tank internal level. [Result/conclusion] To build 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think tank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ster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improve information literacy, build network of think tanks, and introduce outstanding talents, so as to better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power of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gradually grow into a new type of information think tank in the 2.0 era.
Keywords: new think tank ? ?information capability ? ?information elements ?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1-02-19 ? ? ?修回日期:2021-03-02
本文系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青年)項目“南京市新型智庫建設與效能研究”(項目編號:20YB38),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推動智庫建設健康發展研究” (項目編號:17JZD00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彭洲紅 (ORCID:0000-0003-4387-558X),南京市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碩士,E-mail:603393828@qq.com;陳霏(ORCID:0000-0002-1025-8510),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研究助理,E-mail:374209640@qq.com;李剛(ORCID:0000-0002-7356-7388),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兼首席專家,教授,博士,E-mail:ligang@n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