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昌
摘? 要:科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傳統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很少注重培養創新能力,以至于學生無法站在深層角度思考和分析科學知識,不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對此,本文從多方面分析培養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6-0030-02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ZENG Guochang? (Dongshi Central Primary School,Jinjia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Sc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imary education,which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observe and think in many aspects.Traditional teaching focuses on instilling knowledge and seldom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so that students cannot think and analyze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a deep perspective,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In this regard,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various aspec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Science;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strategy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質量也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科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門彰顯思維能力的學科,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潛在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注重激發探究興趣
學生既是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主體,更是教學實踐活動的直接受益者。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影響學生興趣愛好、已有生活經驗、身心發展特征等活動效率和質量的因素,不但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還要在課堂活動中充分體現主體作用,并形成良好的創新能力。無論是在科學學習還是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都占據重要地位,甚至決定教學質量以及預期目標的實現與否。
例如,在學習《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懸念,讓學生猜猜一些物體的沉浮情況,如橡皮擦、白蘿卜、回形針等。學生猜想后,教師讓學生展開探究實驗,通過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有些結果會和學生的猜想不一致,此時,學生就會產生探究興趣。但同時教師要看到,學生在短暫的興奮期度過后,會步入活動中后期,慢慢降低參與積極性,甚至活動結果也會和預期目標不一樣。如果教師在此過程中依舊強迫學生參與,只會讓學生好似機器人一般被動,全程沒有自主思考意識,甚至部分學生會在科學活動中途選擇放棄,如此依舊無法達到預期教育目標,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科學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并善于維持,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2.合理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應積極優化課堂教學,全面調動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良好的創新能力。在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既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更是啟發學生思維和智慧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以教材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情況為紐帶,促使問題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應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以教授“尋訪小動物”為例,在教學初期教師就讓學生質疑知識內容,大部分學生會提出:“尋訪是什么?”“為何觀察小動物叫作尋訪?”“為什么要尋訪?”“要到哪些地方尋訪?”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后會提出一系列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新知,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不斷質疑中能強化思維的靈敏性、獨創性與變通性,打破固定思維限制和束縛,增強思維直覺能力。
3.發揮實驗材料優勢
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人的思維。當前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所有學科教師都要重視的教學任務。科學作為一門對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有著較高要求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是該學科的重中之重。但傳統教學方式過于傾向為學生灌輸知識,很少關注學生的創新思維,以至于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知識時存在一定難度,分析和解決問題更不知從何談起。此時就需要教師探尋緊貼學生學情和學科特征的教學方式,學具應運而生,尤其運用于小學科學教學中,除了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直觀印象,更能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高效學習做好鋪墊。
兒童的智慧體現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師在運用學具開展教學時,除了要為學生清晰直觀地闡述部分科學知識原理,更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發現、思考、分析科學知識中涵蓋的規律,在高效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以教授“蝸牛”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蝸牛的外形,并由此聯想到螺絲、鼻涕蟲、田螺等動物,在類比活動中找到上述事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對其歸類,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組織學生觀察水時,可讓學生展開聯想,大部分學生能聯想到汽油、菜油、醬油、醋等液體。當學生具備聯想能力時,其思維就會更加活躍,在未來的學習中會主動轉動腦筋表達想法,有效增強創新能力。可以說,教師應用實驗材料并非隨意的教學行為,需要基于學情合理設計學具操作過程,該步驟也有一定難度,因為要通過學具操作體現重難點教學內容,促使學生能清晰直觀地感悟知識形成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操作前應精心設計步驟并明確程序,最重要的是在實驗材料操作中設置讓學生深入思考的科學知識。還可選取部分學生的實驗過程,能直接地發現學生在操作實驗材料時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及時調整,提高教學效率。
4.知識講解生活化
小學階段學習的知識基本上都來源于真實生活,學生在課本中學習到的每一個知識點幾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與此相關的現象。與在課本中出現的知識點有著很大不同,當學生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點的時候,一般都有特定情境和與之相應的情感,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習記憶。所以,教師可以嘗試著將課堂講解變得生活化。
例如,在教授《找拱形》的章節中,最主要的內容是讓學生能夠知道拱形的科學原理,教師若只是一味地為學生講解這些原理,就會讓小學科學課堂變成一個枯燥無聊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跟學生的生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放學后找一找生活中運用拱形的案例,去體會這些案例蘊含的科學道理,同時可以聽聽家長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可以在上課時分享給其他學生,讓其他學生也補充其所知道的一些知識點。讓學生通過知識分享,感受拱形在生活中的巨大運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不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為之后的創新奠定基礎。
教師在講課時將教材內容變得生活化,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讓其學會用課本中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給了學生將知識運用起來的機會。而且將課堂生活化相比于課本中的文字描述更加生動有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5.巧妙運用小組合作模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屬于想象力比較豐富的人群,但很多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只是一味地為學生灌輸統一的知識點,時間久了,就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失去創造力的同時也喪失了發展的多樣性。為了讓這一種情況得到緩解,教師可以嘗試著讓學生開展小組間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間的無限可能。
例如,在學習“我們關心天氣”時,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知道天氣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所以,當學習到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思考生活方式跟天氣之間有什么聯系,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當小組確定了要探討的話題時,可以先說給教師聽,讓教師給出一些合理意見和建議。確保每個小組研究的方向都有實踐性,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帶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和感悟,否則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等到小組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探討后,教師應定期對學生進行回訪,在收到學生的反饋后,進行適當調整,確保達到小組成員間的最優配合,才能讓探索的效率事半功倍。
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教師不再進行統一講解,而是先將這個任務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小組的形式去解決,讓學生間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不僅可以做到互通有無,還可以幫助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給學生的創新提供更多條件。另外,教師應該確保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內都具有同等話語權,讓學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去交流和溝通,才能讓溝通的效果事半功倍。
6.整合信息技術手段
教師若想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時就不能僅局限于之前老舊的方法。以往的教學方式都比較刻板,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板書,學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筆記,這種僅通過口頭描述或者文字傳授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多媒體的出現可以讓教師擺脫這種困境。
例如,在講授“種類繁多的動物”時,最主要的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地球上種類繁多的動物,這些動物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教師若是一味地用文字講解,便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些動物的行為比較復雜,如蚯蚓的生活方式,這個過程若是口頭講述不僅文字較多,也不方便學生記憶。所以,教師可以尋找與之相關的動畫片,再搭配簡單且輕松的音樂,給學生一個快樂的學習體驗。另外,多媒體依托于互聯網,互聯網上有很多優秀的教學資源,不僅生動有趣,而且獨辟蹊徑,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問題,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可以更加全面。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努力拓寬其知識面,提升知識積累。
7.結語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小學科學教師需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圍繞學生的學情培養其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究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和感悟該學科特有的樂趣與魅力,深化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為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黃技能.淺談如何通過小學科學課培養學生探究和創新能力[J].明日,2019(20).
[2]周敏.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3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