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蘭
【摘? ?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承載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高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需要的是能夠增強自身文學底蘊及文化素養的語文學習。故而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將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開學生學習視野,加強學生素質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17
我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因此,將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結合在一起,既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上的進步,又能讓學生得到文化素養上的提升,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內外兼修。在進入高中以前,學生已經接受過長時間的語文教育,大多數學生都具備了領會不同素材知識及創作分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開拓一片新的天地,為學生帶去與以往不同的學習感受,讓他們有更廣闊的空間施展自己的能力。
在內容上,傳統文化的加入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形式上,傳統文化區別于一般的知識教學,它多樣的教學形式對高中學生來說更有吸引力;在情感上,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對新一代的高中生來說,它是歷史的見證,是國家歷史變遷的證明,是中國人的最終情感歸宿;在道德上,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學生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下去的重任。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便促使教師必須做好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工作。教師要從多個角度開展語文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學習中、生活中的重要性,讓他們從心底愿意了解、愿意學習傳統文化,最終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播和知識提升有效結合的素質教學。
一、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不僅能調動學生趨于成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運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精神,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感到精神上的空泛枯竭。因為傳統文化不僅與學生的知識學習有關,與學生的生活也有緊密聯系。傳統文化并不只存在于教材上,它也存在于學生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自然更容易理解語文教學中涉及到的傳統知識。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只有做好其思想引導工作,教師才能成功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傳統文化。所以除了教師,學生也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文化永流傳”,為什么傳統文化能長久地傳承下來?是因為傳統文化中蘊含了我國民族特有的精神和優秀的品質。高中學生通過了解、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才能正確理解我國文化的多元化,正確認識古人展現出的思想、行為,正確解讀古詩文所要傳達的思想與情感。現代思想認知與古代思想認知的區別很大,學生很難通過現代思想想象出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還有社會制度等內容。不具備合適的思想條件,那又怎能正確解讀古詩詞文呢?所以,教師讓學生通過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學習傳統知識,讓他們的思想與傳統同步,與古詩詞文產生共鳴,從而加深對文中思想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木蘭詩”一文的學習中,學生經過足夠多的傳統文化學習之后,能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花木蘭的替父從軍行為,從而充分感悟花木蘭身上的勇敢、獨立精神與品質,讓人深深敬佩。
(二)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特點,教學不僅會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也會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傳統文化的學習形式多樣,在教學中全面滲透,可有效避免學生形成過度依賴工具書學習古詩文的學習習慣,打開學生學習視野,讓學生素養綜合、全面發展。在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在傳統文化的學習支持下,學生可以做到不借助工具書,也能快速地對所學古文進行正確的翻譯、品讀。學生在無形中感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有效激發了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探究欲望,增強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主動性,讓教學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鑒別與理解能力自然變得輕而易舉。
二、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
(一)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
教材是語文教學使用的主要工具,通過教材滲透傳統文化,可謂給整個的語文教學滲透奠定扎實基礎。語文教材中會選入含有諸多內涵的文化故事,教師在講解時輔以一些課外內容進行補充,將故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立體,例如陶淵明、陸游、屈原等古人的故事。教師從本民族文化角度出發,站在文化發展歷史的層面啟發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與古人們精神上的直接交流,從而深刻領會、感悟、學習到這些古人身上的豁達品質。
語文教材內容是教育專家精心選擇和編排而成,選擇的內容必然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但是因為教材上排版限制,許多選用的故事或文章都是節選,所以只能窺到故事或事件的一角。教材空間的限制阻礙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生可能會因為有限的教材內容,而無法得到充分的教學啟發。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要將教材內容講解清楚,還要引入一些課外知識內容,充分挖掘故事內涵,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以韓愈的《師說》一文為例,《師說》中涉及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學生從師求學的原則。那么,教師在教學中,便要結合文章中提到的求學過程,深挖文章展現出來的從事求學文化,再引入一些古人求學實例,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教師將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從翻譯理解轉移到傳統文化觀念的教學上,采用教材結合課外內容延伸的教學形式,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學生的語文學習基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教師必須要科學合理地選用課外延伸內容,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認可傳統文化長久相傳的原因。
(二)通過課堂教學理解傳統文化
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主要場所,在課堂上講授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充分浸入傳統文化,全方位學習傳統知識。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借助學生的主體作用,打造一個適宜學習傳統知識的課堂環境。尤其是在課堂開始五分鐘內,因為學生剛從休息時間進入到課堂時間,學生還沒有切換到最佳學習狀態,所以在這幾分鐘內教師如果直接進行教學講解的話,并不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不妨將這幾分鐘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教學設計,將這幾分鐘交給學生支配。例如設計成學生演講環節,課堂的前五分鐘可以讓一至兩名同學分享傳統文化知識。這樣,不僅能借助這短短的幾分鐘演講時間成功調整轉換學生狀態,讓學生能專注投入到接下來要學習的知識中去,還能通過布置分享任務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獨立搜索、總結知識的能力。
演講分享并不是一個獨立、單向的過程,學生的分享都會得到來自教師及同學的反饋。教師會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并對他們分享的內容進行更深一步的補充說明,完善總結。對于班級內其他學生來說,分享者與自己是處于同一地位的人,所以他們能從中學到的不僅有傳統文化知識,還有演講分享的方法、思維等。對于學生來說,演講是自己的責任,他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去思考如何將演講做得更好。這樣勢必會引起學生思考:如何能流暢、有趣地將自己要分享的傳統文化講解出來?如何能更深入地引起同學對自己所分享的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自己在分享時有哪些問題?下次如何改進?這些問題都促使著學生不斷學習,在學習中自我提升。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知識與技能得到同步提升。
(三)在有效閱讀中滲透傳統文化
有效閱讀不僅是讓學生讀懂文章內容,更能讓學生學習作者的思想,取其精華,提升自我。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師要以閱讀為導向,在閱讀中滲透傳統文化。除了課堂閱讀之外,課外閱讀也是學生閱讀的戰場。因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要有大量的閱讀資源做支撐。課堂能夠提供的閱讀資源有限,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賞析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感知文化作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閱讀一定要是有效閱讀,要讓學生讀進心里,才能真正地有所收獲。
1.增加學生閱讀量,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視野。閱讀量是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閱讀量越大,學生的學習視野越開闊,學習知識面越廣。傳統文化作為學生很感興趣的知識類型,大部分學生都愿意主動、自主地去閱讀學習相關書籍。教師只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材料,學生便能養成每日閱讀的良好習慣。
例如,學生在閱讀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后,讓他們對“武松”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開始出現了想知道武松是個什么樣的人的想法。那么,教師就可以建議學生閱讀《水滸傳》,在《水滸傳》中去看更多在武松身上發生的故事。而學生將《水滸傳》讀完之后,又會認識更多人物,這些人物身上又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樣,學生的閱讀量便會越來越大,學生的閱讀世界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每部教師推薦的作品都是作者嘔心瀝血所作,多讀既能讓學生增長見識,擴大對傳統文化認知,也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了解到了不同人的人生經歷、思想轉變、生活態度,從而引發深思,升華思想,讓學生的思想變得既有深度也有廣度。
2.注重朗讀,加深學生朗讀感悟。學生學習最常用的語文閱讀形式便是朗讀。對文本進行朗讀,有利于學生將自己融入文章的語境當中,快速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要想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朗讀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朗讀方式。朗讀形式不能單一化,朗讀內容必須要經典且富有內涵。根據學生實際的朗讀學習情況,教師要不斷進行朗讀方式的創新,進行朗讀調整,保持學生對朗讀的激情,長久的堅持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朗讀的教學作用。
科學地安排朗讀,讓學生多讀經典文章,尤其是富含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章。如《沁園春·長沙》,這一詩中的有幾句,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和“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描述的場景氣勢磅礴。詩句本身朗朗上口,學生朗讀起來可以直抒情感,將感情迸發出來。朗讀時,學生仿佛身處長沙秋景之中,仿佛又回到了先人們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的時代。朗讀后,學生便能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革命先烈們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不畏艱難困苦,始終懷揣著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朗讀這類作品,有利于學生學習其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3.展現不同形式的傳統文化,注重閱讀領悟。開展閱讀活動時,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的閱讀活動,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對閱讀作品進行合理的分析總結。以《論語》為例,閱讀《論語》不僅是要學生能夠流暢朗讀,還要能理解整篇文所傳遞出來的孔子和弟子的學習觀念,領悟儒家思想。閱讀不僅只有“讀”這一種形式,閱讀的形式也可以多樣。教師可采用合作扮演的閱讀形式,讓學生分組分別扮演孔子及其弟子,從文中人物的角度進行解讀,對位感悟人物角色的所思所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教學工具在課堂上導入傳統文化,例如多媒體工具。在學習“琵琶行”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準備一段與文風相符的音樂,在講解前先為學生播放一首琵琶曲,學生便能從琵琶曲中感受到作者當下所產生的凄涼情感。而琵琶曲作為傳統樂曲,也讓學生進一步對傳統文化中的民族音樂有了更多的了解。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
(四)實踐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并不只是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實踐也是關鍵。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更具有趣味性的傳統的文化實踐活動,以此實現課本知識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教學目標。從科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傳統文化思想,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這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非常有利。因為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實踐教學面向的教學群體更廣。因為實踐不會被局限在課堂上,所以參與的人也不僅只是班級內的學生。教學將目標群體轉向了全體師生,更加貼合傳統文化廣泛傳播的特性。因為一些實踐活動的特殊性,有更多的活動參與者,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辯論會、朗誦活動、書法畫技活動、圍棋活動等。全體師生一同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實現語文知識和優秀文化的緊密結合。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在傳統節日時組織一些師生外出活動。例如,重陽節時組織登高賞菊,或者在國慶節時組織參觀紅色景區,又或者在端午節時組織師生包粽子、觀龍舟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體驗者,師生互相分享,不僅能拉進師生距離,還能將學生所讀所學具象化,讓學生從更深層次體會傳統文化。
總之,要想做好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必不可少。而要想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的每個角落,則少不了教師與學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將繼承并發揚傳統文化作為個人的職責與使命。教師科學設計各個教學版塊,將語文知識教學與傳統文化教學合理搭配在一起,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接受到文化的熏陶。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擴大學生學習視野;利用課堂,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結合閱讀教學,擴充學生文化知識儲備;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學結合多種策略,讓學生學會運用傳統文化,理解各種文學作品。在學習中,不斷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充實自身,從而在熏陶下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陸紫秋.關于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5):2.
[2]劉曉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做法[J].教育導刊:上半月,2006(4):2.
[3]李燕波.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1):187-188.
[4]陳勤.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踐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