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迅
【摘要】在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實踐工作中,體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也逐漸展現出來。為了切實增強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的效率及質量,體育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遞相應的體育技巧,同時更要將德育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更為優質的綜合型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基于此,本文就初中體育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深入性研究,并為廣大初中體育教師提供幾點對策,希望能夠對學生綜合品質的提升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初中體育;德育;方法策略
初中階段的體育教育工作對于學生而言意義深遠,在課堂教學實踐工作中,教師應當積極幫助學生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學會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有效擴展學生的體育知識視野。體育學科與其他文化課程差異性較大,不會給學生造成過多的學習壓力,更能緩解學生緊張的心理,在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使學生收獲更多成功喜悅。為此,初中體育教師需要積極將體育學科與德育教育工作相結合,以此更好的推動學生成長發展。
一、基于學科特點,滲透德育元素
初中體育教師在為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體育教材知識內容,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展以前,體育教師需要全面了解體育知識內容特點,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解析各個教材知識點間的共性,綜合探索德育教育與體育教材之間的契合點,并基于實際課堂教學活動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比如,開展長跑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拔河比賽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精神等。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相關的體育器材,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團結合作的精神與品質,使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切實實現德育教育工作的滲透。為此,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切實探索體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結合教材內容深入研究,掌控好德育教育開展的時機,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科學合理的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基礎,促使學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有效增強。
二、注重教育引導,展現榜樣價值
在初中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體育學科的重要價值和作用不可忽視,體育教師同樣也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元素,是順利進行體育教學活動的關鍵力量。基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學生未來成長發展奠定基礎。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道德修養的形成,教師首先應當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以此展現出更為高尚的道德情懷與修養。
一般來說,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自身言傳身教的作用十分重要。為此,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科專業素養能力,同時更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時刻影響著學生,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直接影響學生個性化特點的形成。為此,體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自身言行舉止,文明得體,利用良好的工作作風,時刻感染學生的心靈,切實展現出體育教師應有的榜樣價值,并積極基于學生學習及生活上的幫助,為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念,優化學生的品格習慣。
三、開展體育活動,強化德育意識
初中生之所以會喜歡參與體育課程活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生可以在體育課上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為此,體育游戲活動的開展能夠直接影響學生體育知識學習及思想道德培養的效果。初中生倘若遇到較為喜歡的體育項目,便會積極參與其中,并在整個過程中實現協調與統一,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更能影響學生學習思維的轉變以及學習方法的掌握。在開展初中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生得以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在體育活動中為學生融合一些德育元素,切實展現德育教育在體育活動中的融合效果。
比如,在組織學生開展接力賽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融合小組合作游戲活動,將六名學生分為一組,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體育能力差異性較大,學生可能會在接力跑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進而導致整個小組成績的落后。而這個時候小組內的一些學生就會出現抱怨情緒,并責怪跑步速度較慢或者出現失誤的學生。而體育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要對這些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使學生意識到小組是一個整體,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夠取得更為優異的成績,同學與同學之間不能相互職責,這樣只會造成成績越來越差,需要基于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對那些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幫助,利用這種方式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實現德育理念的有效融入。
簡要而言,將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初中體育教學實踐活動當中,能夠切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此作為新時期的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切實基于體育學科的特點,找到體育學科與德育教育之間的融合點,從而為學生設計更為巧妙地學習方案,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使學生不斷克服困難,努力向前。
參考文獻:
[1] 陳彩華. 論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考試周刊,2018(8):117.
[2] 鄧春萍. 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J]. 中外交流,2018(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