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澤
摘要:本文通過對洞庭湖龍舟運動發展現狀的探討。研究洞庭湖龍舟運動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指出了洞庭湖龍舟運動的發展應立足當地的區域文化,抓住國家對洞庭湖環境冶理的有利時機,帶動龍舟運動科學、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龍舟運動; 洞庭湖; 現狀
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汩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 )一般稱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龍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龍舟比賽在古代也叫龍舟競渡、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龍舟運動是一項集健身、娛樂、競技于一體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群眾性體育活動。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與龍文化一脈相承的龍舟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和優良品格。龍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民俗健身項目,因其特有的魅力和鮮明的特征而在全國乃至世界受到人們的喜愛。
1、洞庭湖龍舟運動發展現狀
1.1現代體育競技模式滯后
洞庭湖龍舟競渡明顯帶有地域特征。要使其走向世界,在確保其風格的基礎上,必須按照現代體育競技模式,在競賽規則、參賽人數、競賽形式、競賽器材上加以完善,遵循現代體育比賽規則,從而推動洞庭湖龍舟競渡良性、健康發展。
1.2管理欠缺,運作能力不強
湖南省龍舟運動協成立于1993年,各地也隨即成立相應組織結構。但作為區域性的洞庭湖龍舟運動協會卻沒有成立。導致洞庭湖區各市、縣、區各自為政、無序開發,造成無形資產浪費。目前,除汨羅國際龍舟賽外,普遍存在賽事運作機制陳舊,市場開發運作能力不強 ,賽事水平較低、影響力低。
1.3人員結構老化,競爭力缺乏
我國常年有30多萬支龍舟隊伍參加訓練比賽,但龍舟運動屬于非奧運會項目,國家對其重視程度自然不夠。因此,絕大多數龍舟隊伍為業余隊伍,人員結構嚴重老化,后備人才匱乏。另外,參加世界性龍舟賽事一般由地方隊伍組成,致使我國龍舟運動在國際大賽中缺乏競爭力。湖南龍舟運動自然也不例外。
2、洞庭湖龍舟運動發展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洞庭湖龍舟運動對策和建議
1.1創新機制,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龍舟運動發展的基礎,是持續發展的根本,培養合格的龍舟運動人才是龍舟競渡的首要任務。這里龍舟運動人才包括管理人員、科研人員、教練員、運動員、賽事運營人員。龍舟運動人才培養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其一由龍舟運動非遺傳承人進行傳授。其二由于原有的業余訓練體制不能滿足龍舟競渡發展需要,可與高校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其三組建龍舟俱樂部,吸引各年齡階段的人員加入龍舟運動這一運動項目。在人才培養時應特別注意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
1.2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經費投入
龍舟運動是競賽項目中上場比賽人數最多的項目之一,投入的經費要求很多。從比賽場地要求水域必須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還應對水域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從比賽的水質要求必須達到環保要求,以保證運動員及觀眾的身心健康。從訓練方式要求需要大量的設備和儀器。還需要組織運動員定期外出交流經驗等等。這些都需要投入較多的經費。對于經費的來源:我們認為除了政府部門出資外,還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來進行。如:企業贊助、企業冠名、社會公募等。更重要的是拓展文化本身的魅力,以文化引領經濟,支撐、強壯、給力經濟[4]。
1.3 多學科合作,加大科研力度
科研是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的持續發展的基石。龍舟競渡這項運動自然也需要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支持。龍舟競渡的訓練方面:要研究運動生物力學、流體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多方面。龍舟競渡的器材方面:要研究龍舟龍頭、龍身、龍尾 、劃槳的復合材料選定,在設計時必須符合力學結構等。
結語
洞庭湖龍舟運動的發展,要統籌好龍文化、區域文化、民俗文化。以國家治理洞庭湖環境、發展洞庭湖經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契機,加快洞庭湖龍舟運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湖南傳統節慶體育之湖湘文化解讀》熊少波、周平、白晉湘.[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1).
[2]《文化自信視域下湖南省龍舟競渡的傳承策略研究》宋靚雯 ?《遼寧體育科技》 [J] .2020(9).
[3]《武漢市職工龍舟運動發展研究》,余剛、夏云建[J]《體育文化導刊》.2014(2).
[4]《龍舟文化三題》,葉春生[J],《文化遺產》2013(5).
[5]《龍舟賽事的市場化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謝波》,簡波.[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 22(2).
[6]《我國龍舟運動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聶曉梅,劉傳勤,曲永鵬,王昀博.[J].《科技創新導報》.2015,(17).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